词条 | 经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经学历代训解、阐发儒学经书之学。语出《汉书·兒宽书》:“(兒宽)见上,语经学,上说之。”先秦子夏、荀子时已有端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立五经博士,经学大盛。董仲舒治《春秋公羊传》,创今文经学;刘歆请立古文经博士,遂有古文、今文经学之争。东汉末郑玄兼融古、今两家,创郑学。魏晋南北朝时有以义理阐释为主的“南学”和以章句训诂为主的“北学”。唐代综合南北二学,形成义疏之学。宋代经学发展为理学,借儒经立论,阐发义理,兼谈性命。明清之际顾炎武等倡“经世致用”之说,以朴学反理学。清乾嘉时期学者继承古文经学传统,发展训诂之学,形成“乾嘉学派”。其后今文经学在“常州派”及康有为处复兴。“五四”后经学渐趋终结。 经学训解、阐述儒家经典之学。最早见于《汉书·兒宽传》:“见上,语经学,上说之,从问《尚书》一篇。”自汉武帝独尊儒术,立五经博士,经学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两汉经学极盛,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自董仲舒始,把阴阳五行说与《春秋公羊传》相结合,把经学纳入为皇权服务的轨道。南北朝时期,经学分为“南学”、“北学”两派。唐初,孔颖达等奉唐太宗之命,编《五经正义》,作为科举取士的依据。宋代经学发展为理学,义理性命之学成为当时经学中的一股潮流。元仁宗时,以宋儒经注取士,理学遂占统治地位。明清科举考试同样以经学为主要内容,并以宋儒经注为取士标准。明末清初顾炎武等主张通经致用,反对理学,提倡朴学。清乾、嘉时期的学者以训诂考据方法治经,形成“乾嘉学派”。清末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全面抨击古文经学,又作《孔子改制考》等,借用今文经学议论时政,提倡变法维新,使清代今文经学发展到高潮。至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以宣传“科学”与“民主”为旗帜,经学为正统的时代终告结束。 经学训解和阐述儒家经典之学。语初见于《汉书·儿宽传》:“儿宽见上,语经学。上从之。”其起源常被追溯到春秋战国时的子夏和荀子。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置五经博士,以通经作为进选人材的标准,经学开始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其盛衰、分合、争辩往往与当时的封建政治相关联。西汉董仲舒用阴阳五行说解释《春秋公羊传》,开创今文经学。西汉末,陆续发现用古文字写成的经书,王莽采纳刘歆的建议,立古文经学博士学宫,以排斥今文经学,自此开始经学上今文、古文二派的争论。从西汉末到东汉,古文经学盛行,研究文字训诂的“小学”因而兴起。东汉末,融合今古文的郑学(郑玄之学)广为流行。魏晋南北朝时,南朝的经学称为“南学”,北朝的经学称为“北学”。南学受玄学、佛学影响,陆续编出比注更详细的“义疏”。此外,还就《礼记·中庸》发挥天命心性学说,成为宋明理学的渊源。北学以章句训诂为主,墨守东汉旧说。唐初,孔颖达等奉唐太宗命编《五经正义》,作为科举取士的依据。唐代经学结合南学约简、以玄学释经和北学深芜、引用谶纬的特点,形成义疏派。宋代经学发展成为理学。它虽依儒家经籍立论,但志在阐述义理,兼谈性命。元代仁宗以后,以宋儒经注取士,理学占了统治地位。明清之际顾炎武等主张“通经致用”,反对理学而提倡朴学。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考据之风大兴,学者继承古文经学的传统,以训诂考据方法治经,兼及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形成“乾嘉学派”。清中叶后,今文经学盛行,后康有为利用今文经说议论时政,“托古改制”,为变法维新寻找理论根据。经学对中国封建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延续有极重要关系,对史学、文学、艺术的影响也很大。直到五四运动,彻底批判封建文化,经学始告结束。历代经典,共有《易》、《书》、《诗》、《周记》、《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十三经。据四库全书总目,历代经书著述有1773部,20427卷。它们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的重要资料。 经学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经典成为历代学者研究的对象。汉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经博士,教授子弟学习《诗》、《书》、《易》、《礼》、《春秋》。讲授经书的人称经师,由此类人形成的研究经书的学术流派称作经学。经学主要为经书作训诂,或阐发经书中的义理、典制。早期的公羊派主张阐发微言大义。宋儒释经则注重义理,故又称理学,或道学、宋学。其中又分程朱与陆王两派。清代经学自乾、嘉以后大都以汉人的经学主张为宗,兼承宋学,其研究成就超过汉、宋。经学有两大流派,即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经学历代对于儒家经典的训释与解说。“经”始于先秦,“经学”亦始于先秦。最初称“传”,如《易大传》、《春秋三传》、《诗毛传》等,后《传》亦升格为《经》。汉代因《经》之传授与解说既有观点与诠释的不同,又有经文来源的不同,故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分野。治《经》家派林立,各有门户,故不但有依《经》而划分的“易学”、“诗学”、“礼学”、“春秋学”等,更有依“家”而别的“施氏易”、“孟氏易”、“费氏易”、“大戴礼”、“小戴礼”、“庆氏礼”、“欧阳尚书”、“夏侯尚书”、“公羊学”、“左氏学”等。至郑玄,囊括大典,纲罗众家,形成“郑学”的一统天下;魏王肃以驳郑为旗帜又建立“王学”,魏晋时期即为经学之王、郑相争的时代。东晋与南北朝时期,政治上的分治也带来了经学的隔离,形成“南学”与“北学”。唐代官修诸经《正义》,是为“义疏”之学;宋明以义理为重,缘经寻理,乃以“理学”为大宗。清代盛行朴学,重训诂考据,形成“乾嘉学派”,后期又有辑轶整理之学。近代西学传入,新文化兴起,方与传统之经学作最后之诀别。故经学之历史,实伴随中国封建社会之始终,中国传统之思想文化,其主体、其实质,也正是封建时代之思想文化,故经学实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支柱。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