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jingji dilixue是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包括普通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地理学等内容,着重研究生产分布的地域体系。由于它的研究领域跨越地理学和经济学二门学科,同时同自然科学及技术科学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因而也有人认为它是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早期的经济地理著作多以地方志形式出现。如我国战国时期的名著《尚书·禹贡》,西汉时期的《史记》中的《货殖列传》等,都含有许多经济地理的内容。经济地理作为一门具有理论的独立科学,只不过是近百年的事。1760年俄国科学家М·Б罗蒙诺索夫首先提出了经济地理学这一学科名称。1882年,德国地理学家W·戈策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这时期,在德、法、英、美等国,根据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谋取最大利润的需要,出现了区位论一类的早期经济地理理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德国经济学家屠能1826年提出的农业区位论,韦伯1909年提出的工业区位论等。19世纪末,资产阶级地理学家散布“地理环境决定论”、“种族主义”、“地缘政治学”等唯心主义的地理思想,用自然规律来解释社会现象,把经济地理学变成了本国统治者推行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政策的工具。十月革命后,苏联经济地理工作者批判了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学术思想,并通过参加地区经济开发的多种实践活动,逐步发展了马列主义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众多的中国经济地理工作者,承担了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流域规划、农业区划、工业区域规划、交通干线的经济选线、综合运输网规划、城市规划、国土规划等多方面的研究任务。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有效地带动了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60年代以来,经济发达国家工业化和社会城市化趋势的急剧发展,工业、交通高度集中,城市不断扩大。在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方面及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促使经济地理研究的领域逐步扩大,从分布论进入区位论和景观论的研究,强调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要考虑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心理等社会要素,探索社会经济区域系统的形成过程,分布和发展方面。同时,这一阶段在研究方法上也有长足的进展,引进了数学、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许多国家推广应用计算机的遥感等新的技术手段,使经济地理学朝着计量化、经济化、生态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目前,经济地理学在多数国家中已成为地理科学系统中最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多数学者认为不能仅局限于物质生产部门的配置,而应该包括交换、消费在内的广义的产业活动。但其核心仍然是各生产部门的地理布局及生产布局地域体系形成的条件、过程、类型、区划和发展规律。 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研究经济现象地域分布体系的学科。一般认为具有地域性和综合性特点。主要分支学科有普通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以各国、各地区生产力布局及其发展条件和特点为研究对象,探讨社会生产发展的最大需要与实现生产发展的最佳条件,使生产力的地区安排和组合达到最优程度,实现合理的生产力布局。核心是研究区域经济特点。生产力布局指在物质资料生产中,生产力的地区安排和组合,所表现的生产力的空间组织形式。
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分科,研究经济环境的科学。按研究对象和内容不同,分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城市等地理学)及综合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分别研究经济环境的某一方面的规律。综合经济地理学以研究经济环境(生产力组合)中的物质能量转换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