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美mei

是美学研究的中心范畴。“美”字的含义十分宽泛。从词源学方面考察,它与功利、伦理常结合在一起,美与善难分。在日常用语中,“美”字的含义至少有3种:一是表示生理快感,这是指对感官生理对象的快适。二是表示伦理赞赏,这是指对伦理对象的赞赏。三是表示审美判断,这是指对审美对象的欣赏。当人们把“美”这个词用于审美对象的欣赏时,就步入美学范围了。然而在美学范围内,美这个词更多的是用来指称美学研究的对象。不过,即便如此,美在美学里的含义仍有多种,目前大致分3种:审美对象;审美性质;美的本质。
当美指审美对象时,它包括了现实和艺术中的各种各样的审美对象。它既可以指自然美,又可指社会美,还可指艺术美。它也可以单指某一具体的审美对象,如一处风景、一幅名画等。不过,无论是用美单指一个具体的审美对象,还是用它来指称审美对象的群体,或是用它来泛指某类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如自然美、艺术美等),这都告诉我们,美是指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而客观存在的,它具有独立于主体意识之外的客观性。当然,审美对象的存在并不能脱离主体而单独存在。如果没有审美主体,对象就只能作为客观物体存在,并不具有审美价值,它们也不会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物体之成为审美对象,必须以审美主体的出现为前提,然而这不等于说,审美对象必须依赖于主体的审美意识而存在。如果把审美对象看作是由主体的审美意识创造的,就会误把美视为是由美感决定的,由此导致主观派美论。
当美指审美性质时,是指现实和艺术中各种审美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当某事物具有了审美属性,也就是说它有了某种审美性质,它之成为审美对象就有了一定的客观根据。这就是审美对象为什么不依赖于主观审美意识而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审美对象之所以不能看作是主观审美意识创造的结果,就是表明它自身具有不依主观审美意识为转移的审美属性,这种审美属性是客观的,也是审美对象本身具有的一种性质,并非人的审美意识、审美态度所赋予的。即便艺术家能在一般人看不到美的地方发现美,把现实中的丑转化为艺术美,他所发现的美总有一定的客观根据,总是不能脱离客体的一定的审美性质。审美性质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与美的本质直接相关,成为直接显露美的本质的普遍特性;一类与美的本质不直接相联,并逐步演化成独立的审美对象的形式美。(参见“形式美”)第一类美的普遍特性初步归结为三点:一是客观性。这就是说,美作为一个存在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而客观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虽然不能说凡客观物质皆有美,然而可以说美必存在于客观物质之中。二是社会性。美作为客观物质存在是一种社会存在,因而具有社会性。社会美的社会性在于其物质功利性,自然美的社会性在于自然物本身的社会性,这是由人类实践的物质功利性赋予的。后来,随着自然与人类生活的联系逐步深入而广泛地发展,自然美除了物质功利性以外,还产生了精神功利性。艺术美的社会性大都属精神功利性。三是形象性。美既是客观物质的社会存在,又是富于感性形象的具体存在。形象是指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美的形象却是指美的形式与其内容的融为一体。现实和艺术中的形象不一定就是美的形象。
当美指美的本质时,是追问美之为美的最根本的性质,也就是对美的最终根据进行哲学探讨。柏拉图早已指出,寻找美的本质就是要解答“美是什么”。可美的本质常常与美的根源紧密相联,弄清了美来自哪里,它最初是如何诞生的,就会为美的本质研究奠定基础。然而美的根源问题尽管是美的本质问题的前提.但二者毕竟不是一回事。这样,首先解答美的本源,随后就可进入美的本质问题。(参见“美的本质”)只有对美的本质及其根源进行解答,才会从根本上解决事物何以具有审美性质,何以最终成为审美对象的。
可见,在美学范围内,美的含义仍是多义的,这确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一定困难。不过,只要我们注意使用“美”一词,就仍会确切把握美的含义所在,有助于我们去探索美之谜。

能引起人的美感的客观事物和现象。最重要的美学概念和美学范畴。包括本质和形态两个方面。美的本质在历史上有不同的主张,概括起来有所谓主观论、客观论、主客观统一论三派。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正确理解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是认识美的本质的理论基础。美的事物引起人们的喜悦虽离不开一定的感性形式,但这种喜悦的根源并不在于感性形式的本身。只有客观事物能表现人的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式或未加人工改造的自然现象而引起人的喜爱或愉快时,这些事物才是美的。人类首先创造有实用价值的事物而后才创造美。美来自社会实践本身的客观社会性。美的形态,一般认为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美mei

这个词的用法相当广泛,既用于美学范围内,又常出现于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美有两种含义。第一种,美与实用相联系。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得到满足时,为表示赞许,常常称之为“真美”;第二种,与道德观念相联系。对高尚行为的仰慕、敬重、追求、学习,作为一种观赏、赞叹的对象时,就常用“美”字来表达。
在美学范围内,美指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人同动物有本质区别:人的劳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早在劳动之前,脑子里已经有了一幅蓝图,人就是按照预想的蓝图去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动物则不能。这就是人的本质力量。人的劳动,一方面要符合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要符合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这样所得到的劳动成果,就是人的才能和智慧的结晶,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例如,你动手打一张写字台,当然首先是学习、工作的需要,但你在打这张写字台时,对写字台的式样、木料、油漆要考究一番,并反复琢磨。写字台打成后放进你的书房,你观赏时,心里一定感到十分高兴,它简直是凝聚着你的才能和智慧的“成功作品”,你心里觉得很美。由此看来,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作为改造自然的手段,而且充分体现出人的本质力量,并会使人的精神感到愉快,感到自己创造的喜悦,感到美。美正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
美的特性有以下几点:
❶形象性。美的事物总是形象的、具体的,欣赏者可以直接感受到。比如说一朵花,它的美就是通过具体的花瓣、花蕊、花茎及花的各种颜色表现出来。
❷感染性。任何美的事物都能激发人的感情,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愉悦与满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❸新颖性。美的事物都是积极的、流动的、新颖的,充满着生气。
❹相对性。美的事物是相对的。譬如:在汉代,崇尚的是清瘦、窈窕的女性美;而唐代,肥硕、丰满却成为女性美的标志。
一般来讲,学前儿童对美的理解、欣赏能力是比较低的,但是从小就让儿童接触美的事物,可以培养他们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萌芽,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促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美Mei

美学中的基本概念,与丑相对。是对真和善相统一的具有感人魅力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最一般概括。它本质上是客观事物或现象所具有的一种客观实在性, 是自然和社会发展本质规律的感性显现,有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美又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表征, 与人类社会生活不可分割,随着社会历史实践而不断发展变化。美是无限丰富多样的,现实美(又称生活美,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与艺术美是它的两种基本表现形态。每一种类型中又划分为悲剧、喜剧、幽默、讽刺等类型。美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美的表现形态的多样性,在不同类型的美中又各有侧重:社会美以内容胜,自然美以形式胜, 艺术美尤重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美学中的“美”与日常生活中的 “美好”、“美丽”等词有联系有区别。它们都是用来评价和标志客观事物或现象的美感属性的概念 但“美丽”、“美好”等词主要侧重于具体可感的外在美, 比较肤浅、直观; “美”则是关于一切美感属性的概括性评价,比较深刻、全面,涵义要宽泛得多。人们对美的根源、美的本质等问题的哲学理解和认识角度不同, 美的界定、描述和探求也不同。

美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一般认为是对能引起人美感的客观事物形象共同本质属性的概括。美的存在和表现千姿百态,令人愉悦。按存在领域一般可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科学美等;按表现形态一般可分为优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等。美的本质是美的各种存在和表现形态内在必然联系中的共同点,是抽象而难于认识的。古往今来在不同的探索道路上有过众多的定义和结论,构成人类认识美的本质的生动历程,并将越来越接近统一和真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2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