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舞狮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舞狮子亦名“耍狮子”。汉族传统民间娱乐形式之一。流行吉林、辽宁等省。历史悠久,汉代既已流行。东北地区的狮子舞,是从河北传入。由两人扮演,一为狮头,一为狮身,技巧性强,配合默契。前有彩衣持球者引逗,表演以空翻、翻滚、跳跃等动作。狮子主要以“抖毛”、“打滚”、“搔痒”、“舔毛”以及跳跃、站立、上凳、旋转等高难动作,多为二狮一球。近几年,杂技演员把它搬上舞台,更为人们所喜爱。 舞狮子这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它起源很早,据《尚书·皋陶谟》记载,我国在原始社会已有模仿各种兽类姿态起舞的“百兽齐舞”。狮为百兽之王,“狮舞”汉代就列为“百戏”之一,在民间流行。北魏时,如逢佛像出行,均由人扮辟邪狮子,在前导引。唐代发展成为一种有伴奏的大型舞蹈,明清更加盛行。其制作原料为麻丝,染上各种颜色,做成狮身,由一、二人披在身上表演。一般是一人舞头,一人操尾,另有一个扮武士,持彩球逗引。其动作有文、武狮之分。文狮表演温驯的神态,武狮表演勇猛的性格。表演风格,大致可分为北方狮舞和南方狮舞两种。安徽的青狮属于北方狮舞。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