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结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结亲分类:【中国民俗】 结亲是婚礼中最隆重的礼仪,它包括送亲、迎亲和婚仪三个方面。在贵州,除了苗族有部分地区是单独举行送亲仪式外,大部分民族,甚至包括苗族的大部分地区,都是把送亲和迎亲结合在一起进行。它的特点是,当男方家派人到女方家迎亲的同时,也正是女方家为出嫁姑娘举行送亲礼仪之时。 安顺地区汉族在即将举行婚礼的前一年或前数月,男家即把选定的婚期交与媒人,让她带上些酒礼布帛丝棉之类的礼物,到女方家去通知女方家人,叫做“报期”。女方家接到通知后,即赶制床帐衣服器具等嫁奁。嫁奁的多少,一般根据家庭经济条件而定,富有者可多制一些,贫穷者可酌减。嫁奁制好后,先在女方家放着,待男方家来接亲时,才把这些嫁奁一并带去。在女方家赶制嫁奁的同时,男方家也在积极地做准备,其准备的东西有给女方家的礼品,有结婚用品,有举行婚礼时招待客人的酒肴,等等。给女方家的礼品,一般是在举行婚礼的前三日,由媒人送到女方家。所送的礼品一般有衣服、簪环首饰、猪羊肉、酒、茶、果品等,当地汉族人把这叫做“过礼”。送完礼之后,男方家父亲开始把亲族中男女老幼召集到堂屋,一边吃饭,一边教儿子以成人之礼。女方家母亲则根据男方家选择的吉日吉时,找来几位少妇共同庆贺,同时从中选一至两位生了孩子的妇女为即将出嫁的姑娘收拾打扮,当地汉族人把这叫做“上头”。因为上头时,少妇们都要给出嫁姑娘戴上笄簪,所以当地汉族人又管上头叫“笄”。在少妇们给出嫁姑娘戴上笄簪时,出嫁姑娘一般都忍不住要放声大哭,哭到伤心处,在旁的父母也跟着悲泣起来。到了举行婚礼这天,男方家父亲便准备彩轿一乘,外带彩旗若干,同时从亲族中找两个敲鼓吹乐的,和新郎一道,到女方家去迎亲。女方家则在堂屋中摆上一桌祭祀祖先的供品,待新郎到来,即由新郎举杯亲祭女方家祖先,当地汉族称这为“奠雁”。行过祭礼,新郎便开始一一拜见女方家亲长,女方家亦设宴招待新郎及迎新一行。眼看快到新娘出门的时间,新郎又再次于堂屋中烧香祭祖,与此同时,新娘家人亦把新娘扶至中堂。新娘一边哭,一边向祖先表示辞别,然后上轿。随同新娘一起到男方家去的,还有男亲戚和女亲戚各二人。一切准备就绪,迎亲队伍才开始抬着新娘,一路吹吹打打向男方家走去。 台江县的苗族,给女方家的礼物是由迎亲人在迎亲时带过去的。这些迎亲人一般为双数,全是男的,有老有少。老的须配偶俱在,有儿有女;少的要父母双全。迎亲人中,有两人担任主角,一是司酒,即男方主婚人;一是中人,即男方证婚人。礼物是一只雄鸭,悬于伞梢,由一后生扛着同行。富裕之家礼物当中,还有公鸡一只;杀后去毛留内脏的肥猪一头,猪头系有彩绸绣球一个;一担或两担高肩箩筐装的彩色糯米饭,饭上放彩蛋数十个,两个白瓷花碗,新制红色竹筷两双;一坛糯米酒,坛盖用红纸封固,由接亲人一同挑往女方家。 走到女方寨子边,那里有女方家的中年妇女和老妈妈设的一道道酒卡子。接亲人一到,她们就开始敬酒(实际上是灌酒),有的才过第一道酒卡子,就醉昏了。到第二、三、四道酒卡子,更是招架不住。但最难过关的是设在大门口的那道酒卡子:门口横架着一张长条桌,左右门枋各悬着一具能盛酒的牛角杯,接亲的人一到,主人就揪住灌酒,但司酒和中人可以少喝,因为他们还有执行仪式的任务。 女方堂屋中摆着一两张长条桌,靠神龛的一方摆有一只熟雄鸡(切成块,合成原样,大腿、翅膀和爪子不能切断),猪头、猪肝、猪腰、猪心、猪肺、猪脚爪,均盛于一盆,一盆糯米饭,三碗酒。此外,桌面的其他地方则摆满了丰盛的酒肉。长桌正中坐着女方家长,右边依次坐着男方家司酒、中人及同行接亲者,左边坐着女方家司酒、中人及陪客的亲友,周围站着许多向接亲人献彩礼带的中、老年妇女及客人。 宾主坐定后,屋里鸦雀无声。女方家司仪开始举行祭祀仪式,即以少许酒和供品酹于地上,并说些吉利语。然后念道:“人生最幸福莫过今天,最美满莫过今夜。金丹喜欢才成双,阿姣愿意才成对。祖先有礼在前,子孙照办在后。祝愿宾主两家亲上加亲,祝愿新郎新娘白头偕老。”念毕,司仪端起两碗酒敬给双方的司酒,交换着饮;司仪接着取出两只鸡腿,给双方司酒各一只,互相交换,表示双方从此有吃有穿。交换的鸡腿,放在桌上,不当众吃。司仪再次给双方司酒各一杯,再次交杯,意即新郎新娘福寿双全。交杯毕,男方司酒从衣袋里掏出一元二角钱交给女方司酒,表示酬谢女方家在提亲时送的彩礼带。紧接着,司仪同样给双方中人各端一碗酒,中人起立接酒,隔桌交杯;又取两只翅膀递给双方中人,中人接后互相交换,意即双方从此搭好亲戚桥梁。 经过这一仪式之后,女方家便有一老人健在、有儿有女、吃穿不愁的中年妇女出来向所有接亲的人献彩礼带。她把两条彩礼带系于谁的腰间,谁就是接亲人,该接亲人就要喝两碗酒,直到献完为止。然后女方家族亲友也出来向男方所有的接亲人献彩礼带,并一一敬酒。他们的彩礼带一律悬吊在主人家所横系的彩礼带上。接亲人当中,如有与女方家房族或亲友有亲戚关系,则加系一条。因此,女方家族、亲友越多,敬献彩礼带也就越多,接亲人就越感到光荣,女方家越感到有面子。最后,每个接亲人的腰间都吊满了彩礼带,猛一看去,好像每个人都穿着洁白的百褶裙,满屋宾客都为他们欢呼喝彩。 献彩礼带结束,房族和亲友纷纷向新娘赠送礼品,有的送钱,有的送衣服或布料。 礼毕,宾主开怀畅饮。上年纪的人,通宵达旦喝酒唱歌,接亲的小伙子们则到游方场去与女方寨上的姑娘们交际玩乐。至亲的姐妹们则陪伴新娘,说惜别话,唱伴嫁歌,一曲曲,一首首,都是祝贺新郎新娘成对成双,幸福美满。 次日清早,女方家为新娘举行出阁仪式:堂屋正中摆着一张长条桌,上面放着四碗酒,伯娘、叔妈或姨母以及亲兄弟姐妹站在桌子四周。其中一亲哥(弟),端酒向前向其敬酒。然后所有的兄弟姐妹同新娘喝告别酒。一时间,手足之情顿涌,新娘哭着对亲兄弟们说:“哥兄老弟们啊!爹妈把我养大,我却不能赡养老人,很对不起父母。我走以后,希望你们好好侍奉老人。”这时,人人流泪,个个啜泣,新娘随即向父母辞别。临走前,母亲含泪送姑娘一把布伞或花纸伞,路上遮风挡雨。新娘接过伞后,用右脚跨过门槛,随迎亲人一起,前往男家。 黔西北的苗族迎亲时,选派的迎亲人是两个能说会道、办事精明的中年男子。他们所带的礼物一般是一桩三股绳。所谓“一桩”,是指给女家拉一头牛;“三股绳”,是三只羊,一只给女方舅舅家,一只给姑妈家,一只给新娘在男家认的干娘(这里姑娘一旦答应某一男家的求婚,都要在男家寨上认一妇女作干娘)。此外,还要带六瓶烧酒,一坛甜酒,一床羊毛毡(或披毡),一架铁三脚架 ① ,一只铧口,一把长砍刀,六只鸡,一把伞,两双鞋。两个迎亲人一到女方家,就主动把这些礼物一一放下:把毡子(或披毡)先挂在女方家的织布机上,铁三脚架放在梯子上的楼口,铧口放在女方的床脚或纺车底下,长砍刀裹在毡子里一起放在织布机上。据传,毡子和铁三脚架,是用于迎亲途中住宿时,搭棚遮雨,架锅煮饭的;长砍刀用于迎亲路上防身和砍柴烧;鞋子是新娘和伴娘穿的;铧口里塞进一些郎鸡草(蕨草),是给女方家哥弟犁地用的。迎亲人把东西放好后,再给女方父母行三拜礼(一步一跪),然后自己找板凳坐下。女方家这才去通知所有亲族做准备。 第二天,女方家族中的中、老年男子,秘密聚集在该家族中某一家的堂屋里,选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为主婚人,另选出两个中年男子作为与迎亲者交涉的代表。在交涉过程中,他们全是用隐语。对于迎亲者来说,一方面要谙熟这些隐语的含义,同时还要机灵地对其隐语作出反应。如主婚人问迎亲者:“你们来我们寨上迎亲,有老人一同来没有?”意思就是指所有的彩礼都带来了没有?迎亲者就要马上答复:“一同来了。”然后主婚人又问:“如果来了,叫他掉过脸来,我们看看。”意思是,既然带来了,就让大家一一过目。这时迎亲者就要当着大家的面,把所带来的礼物一一交清。此外,像这样的隐语还有很多,迎亲者都必须应答自如。最后,大小彩礼交接清楚了,主婚人将其点交给女方家,这时女方家才设宴招待众人。在宴席上,大家兴高采烈地唱酒歌,直至天亮。第三天,女方家准备把姑娘送出门时,在门口烧一堆火,姑娘就在火边梳头洗脸,不穿新衣裙,而是用马驮着,或者由两个亲哥弟背着。这一带的苗族认为,衣裙愈多愈荣华,女方家和新娘脸上越生光。 贵阳高坡一带苗族迎亲仪式 (杨光泉 摄) 惠水高坡一带的苗族迎亲时,不带彩礼,只新郎及其妹子二人,外加几个陪伴的小伙子。但小伙子不得近女方寨子,只有新郎及其妹子前往女方家。新郎在女方家受到一阵热情的款待之后,就自个儿提前回来,出门时,岳母亲自送他一块肉。按这一带的苗族风俗,这块肉中间如果划有一刀,就是暗示女婿,新娘今年暂不坐家,希望婚后不要来接新娘。如果没有划一刀,就暗示婚后可以同居。故女婿接过肉后,常常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偷偷打开来看,发现肉中间没有划一刀,自然像摘到了仙桃一样,喜出望外。当太阳快落坡时,新娘在新郎妹子的陪同下,随着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走来,这时男方家也组织好了一批人在路上迎接。双方半路相遇,女方交人,男方接人,就分道扬镳了。 布依族迎送亲礼仪以镇宁县扁担山一带和六盘水的蟠龙一带较有特点。扁担山一带的布依族称男性接亲者为“报古”。是时,男方家派两名男青年带母鸡一只、酒一壶、糖一包到女方家去。待女方家杀鸡祭祖、设宴招待之后,就拿起女方家事前用八升糯米(约四十斤)打成的两个大粑粑,跑回家供祖。当地布依族把这叫做“报古新好正”,翻译为现代汉语,就是“报古抢粑粑”。所谓“抢”,就是两位男青年所拿的粑粑不是从女方家人手中接过来的,而是他们悄悄看准粑粑所在的地方,然后趁大家吃饭时不注意,拿起就跑。出门时,女方寨上的孩童手拿桐子果、苦楝果、泥巴一路追打他们,直至把他们“赶出”本村地盘之外。而他们对孩童的追打,概不还手,反而认为孩童追打越凶,就越吉利。据《镇宁县志》载:“夷族结婚,日期既定,以公公或亲戚中之年长者二人,少女一人带鸡一只,酒一壶去接。女方村中孩童群集村外,以苦楝子、稀泥、水枪等物投掷接亲者,曰打报古。”女方家在两位男青年“抢”走粑粑后,开始发亲。发亲时,新娘由本寨姊妹送出本村土地,然后由两名伴娘陪同前往男家。六盘水蟠龙一带的布依族迎亲时,要带六歌郎(六位歌手)和一接亲娘。这六歌郎除了大歌郎要求年纪大以外,其他歌郎均要求年轻漂亮。他们到女方家主要是应酬女方家的各种对歌。接亲娘要求结过婚、父母双全,同时也会唱歌。她到女方家主要是接新娘,同时也应酬一些对歌。待新娘出门上路时,她要走在前面引路。 长顺县一带布依族婚俗――弟弟背姐姐出阁 (刘振国 摄) 侗族迎送亲礼仪分南北两大方言区。其中北部方言区的迎送亲礼仪比较复杂。天柱县岩寨一带侗族迎亲时,男方要派八至十二个关亲郎(都是青年小伙子)和族中一个姑娘(十五六岁未婚者)去女家接新娘。这姑娘称“买欠”,意为接亲的姑娘,她手提一盏缠上红纸的风雨灯,点燃以后不让熄灭,直到婚事结束为止。接亲的男青年称“辣嫂”,意为接嫂嫂的男子。辣嫂负责挑去资助女家的礼物(猪肉、大米和盐巴等),回来时负责抬嫁妆。这一行人在天黑时分进入女方家门口,燃放鞭炮,吹奏唢呐。这时,女方只将买欠和礼品迎入,辣嫂一律拒之门外,门上用两根长凳拦着,要他们唱《拦门歌》,唱对了,才把他们迎进堂屋。晚上,女方寨上的姑娘来与年轻辣嫂们嬉闹,直闹个通宵。次日清晨,新娘盛装出门,由一两个女伴和两名本房兄弟陪同到新郎家去。女伴侗语叫“买板”,陪去的兄弟称“房客”。一路上,买欠在前头提灯引路,新娘手中拿一把红伞,无论天晴还是下雨,都打开,用以避邪。 相比之下,侗族南部方言区的迎亲仪式就比较简单,从江县的高增寨迎亲时,由一个接亲婆提一只灯笼,背着新娘的铺盖,就把新娘接来了。黎平县的东郎一带侗族结亲稍微复杂一点。当接亲婆到女方家时,女方的房族姊妹及其女伴每人拿出一筒糯米和一小碗茶油到女方家,泡米打粑,煮油茶吃,表示对接亲婆的欢迎和对出嫁姑娘的欢送。此外,来参加吃油茶的姑娘,每人还从家中带来一包糯米饭、一包腌鱼或一包腌肉,交给接亲婆。吃过油茶,出嫁姑娘收拾几套新衣裙装进花口袋,接亲婆把所有的礼包挑上,便引新娘前往新郎家。 水族迎送亲也是各地不一样。三都、荔波一带是派两对少男少女去接亲,他们出发时,挑一担礼物。一头为竹茭子(用竹篾编成的方形器皿),内装三四个糯米饭和二三斤熟猪肉;另一头是状如温瓶胆的小坛,其中装有三四斤酒。此外,在担子上附着用竹子编成的罩鱼笼和一串竹篾穿上的金刚藤叶。这些都是送女家供奉祖先的,鱼笼象征远古祖先渔猎生活的用具,金刚藤叶象征鱼。意思是:“男婚女嫁,效古之法;嫁娶不忘古,子孙才发达。”在都匀市王司区的水族,接亲队伍是由新郎亲戚中的一青年及寨里的其他青年组成,此外还有一年纪较小的姑娘同行。出发时,这里的水族有很多讲究,例如走在队伍前头有一挑竹篮的青年,不准换肩,要换肩只能将竹篮从头上托过。他怀里还揣两个红蛋,意为人种。走在队伍中的第二个是做伴娘的姑娘,她手里拿一把娶亲伞,路上不许回头,手中的伞也不能换手。第三、第四个人是抬粑粑的。每个粑粑上面都由新郎嫂嫂用品红、品绿、品蓝画上花鸟、蝴蝶等图案。再后是抬喜酒和猪肉的队伍,一般是三坛喜酒,一百斤猪肉。三坛喜酒要求在新娘家全部喝完,酒坛抬回新郎家时,坛口不许对天,要斜向一边,表示喜酒已喝完。另外,新娘出门时两地也不一样,三都、荔波水族的女方家有十几人甚至几十人相送,送亲人每人送新娘一挑八把、十把的摘糯(即本地产的一种上等糯谷谷穗),以祝愿吉祥。而王司区的水族,新娘出门时,是由其舅爷背上路,家里的亲戚朋友(包括客人)一概不得跨出家门。舅爷背新娘上路时,既要走得快,又要小心谨慎,不能跌跤,否则新娘日后在夫家为人、做事不顺利。上路以后,新娘手中始终打着红纸伞,伞柄上缚一束稻谷,用以避邪。 仡佬族迎送亲有打亲的习俗,其意是打掉晦气邪念,迎来吉祥如意。具体过程是:当迎亲人来到新娘家时,新娘村中的男女青年就用细竹条或荨麻迎打,迎亲人要准备扫帚防备挨打。只要闯进大门,打就停止了。进门后,新娘的长辈用对歌的形式敬酒,大家围着盛满水花酒的大龙坛跳起舞来。舞毕,各自拿起吸酒竿吸吮坛中的酒。然后,迎亲人向新娘父母送养身布,报答养育之恩。在新娘父母和亲友的簇拥下,迎亲人将新娘扶上马接走。 六枝一带仡佬族迎亲仪式 (刘振国 摄) 彝族迎送亲时,伴随有一系列的仪式。例如当接亲人来到姑娘家门前,一群姑娘已用竹子或木条搭起三道门,名为“金门”、“银门”、“铜门”。门前放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放一杯酒和一杯水。在这里,接亲人要接受姑娘们的歌考,答不上者不准进门,还要用杯中的水淋。答对了请吃桌上的酒。通过三道门之后,接亲队伍带着礼物,即半个猪头、花油、猪肝、猪肺、猪肘、盐、一瓶酒(用于祭奠女方祖先)、一坛酒(供撮嘎 ① 老人和女方家客人唱《酒礼歌》时用)、一张绣花头巾(新娘出门时盖头用)、一件衣料(给岳母穿的)等,在媒人的引领下,到撮嘎老人面前一一点交,点交时还要唱《交礼歌》。晚上,女方家开始安排劝新娘出嫁的活动:堂屋中间摆一张桌子,桌上放几杯酒和一升包谷,有的还放一墩豆腐,包谷上点一盏灯,用三支筷子撑着透明的猪麻花油罩。新娘的姑妈等女长辈坐在上边,嫂嫂坐在下边。左边摆一床草垫子,新娘坐在上边,接亲的人们站在右边。新娘的姑妈先唱一首歌,内容主要是讲耕作、收获、做饭。嫂嫂和新娘各唱三首歌,主要是劝新娘吃晚饭(彝族新娘出嫁时有拒绝吃饭的表现),然后姑妈及其他女长辈手甩帕子走在前,新娘的哥哥(亲堂均可)背着新娘走在中间,其他人(接亲人除外)走在后面,一齐绕桌子走三转,边走边唱,之后走出大门经过另搭的三道门(用长条一根两端插入地中)到唱阿买凯(有关政治、经济、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歌)的地方去。阿买凯大约唱到半夜左右,人们便分成两边,接亲人站一边(有的是本家姊妹站一边,才接进来的新嫂子站在一边,接亲人站在本家姊妹后面),新娘家的站在另一边,新娘坐在中间,两边轮流唱,内容主要是牧羊、剪毛、擀毡,劝新娘披毡出嫁。新娘的唱词主要是拒绝披毡。接亲人便把一件新披毡扔给对方,对方接后又抛回来,接亲人又扔过去。如此往返三次之后,对方将披毡给新娘披上,表示姑娘已经是男方家的人了,于是姑娘痛哭流涕。接亲人这才回去休息。第二天天亮,媒人催促发亲,新娘随接亲人前往男方家。 彝族新娘面罩 (龙正清 摄) 婚仪是新娘被迎接到男方家后举行的礼仪。它是从新娘进门开始一直到把新娘送回门(返娘家)为止。汉族在把新娘抬到男方家门前时,男方家要先于门前焚香化纸,祈求喜神扫除周围的煞气(也有说扫除新娘路上带来的煞气),当地汉族称之为“退车马”。退罢车马,新娘才从轿里走出来,由一个送亲的女亲戚扶着,跨过男方家于门前设的马鞍,进入堂屋。堂屋内设香烛,烟雾缭绕。新娘在堂内拜过新郎家祖神、天地,并与新郎互相交拜,才入洞房,与新郎举行合欢礼,喝合欢酒。合欢礼结束,新郎便领着新娘去拜见自己的父母和其他亲属,当地汉族称之为“谢亲”。三天之后,新娘开始下厨,亲自做饭侍奉公婆,并把厨房内外收拾干净,然后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谓之吃“团圆饭”,婚礼即告结束。大约一个月之后,新郎领着新娘一起到女方家,拜见岳父岳母。也有的是女方家父母到时派新娘的弟弟或妹妹到新郎家来,把他们接走,当地汉族人称之为“回门”。 台江县苗族的婚仪程序是:新娘到男方家后,先用左脚跨进屋,后面的送亲人才跟着鱼贯而入。进屋后,新娘由新郎的妹妹领至东屋角,面东而坐,等候新郎家举行结婚仪式。这时新郎家堂屋正中摆着一张长条桌,上放有一碗,里面盛着三条熟鱼,还有捏成坨的糯米饭,煮熟了的猪头、猪心、猪脚爪和猪尾巴,以及三碗酒。新郎家长面对供物就坐。一长者先向地倒一点酒,又掐供物少许扔于地上,以示祭祖。嘴里同时说着吉利语:“今天是吉祥的日子,喜气的时辰,满屋宾主,无比高兴,祝愿新郎新娘,百年偕老,相亲相爱,养女美像花朵,生儿多如浮萍。”祝毕,端酒一杯献给新娘,并掐少许供品送到新娘嘴边。新娘不用手接,只用嘴挨一挨,即由送亲的嫂嫂代吃代喝。仪式结束,新郎家的房族亲友纷纷向新娘敬献礼物和喜酒,这些礼物、喜酒仍由送亲的嫂嫂代收、代喝。新娘只是在旁含笑致谢。献礼之后,新娘被引去挑喜水或象征性地干些家务劳动。新娘挑喜水时,是由新郎的妹妹代舀水,一般舀三瓢:一瓢表示舀吉祥,二瓢表示舀富贵,三瓢表示舀子孙。新娘象征性地干家务劳动,主要是拿扫帚在地上扫几下,或者是到碓房去舂米等。礼仪结束,新娘便入新房休息,以后便是新郎家设宴招待送亲者和自己的亲朋好友。丹寨县的苗族婚仪也有这些内容,只是举行的过程不一样。如新娘进屋时,先用左脚跨过事先放在门边的火包,然后右脚跨入门槛进屋。待新娘在堂屋中间与伴女坐定,新郎的(叔)妈便来给新娘佩戴特制的银手镯。新娘腼腆地推诿不戴,妇女们强拉硬拽,要她戴上。戴好手镯,就叫新娘去掐事先摆在桌上的鲤鱼祭祖。此时,老婆婆们唱起歌来:“姑娘啊!伸手掐鱼吧!掐鱼背脊梁,掐祭老祖神,祖神好保佑……上山同劳动,回家共火塘,发白又转青,牙缺又转长……”新娘听唱,羞答答不好再去掐鱼背,转而去掐鱼嘴巴。妇女们见状,狂欢地唱道:“姑娘心灵巧,掐鱼掐得好,不伤鱼脊背,不坏鱼肝脑,活路做得熟,养育儿女俏!”唱罢,把鱼和糯米饭硬塞给新娘吃,然后由一嫂子携手,与伴女一同步入新房。 相比之下,黔西北的苗族有些特别,这里的新娘到了男家门口,先不进屋,而是由新郎的妹子接过新娘手中的伞,打开,遮着新娘到门外事先烧起的一笼火旁进行穿戴,然后与所有的送亲者一道,到干娘家去吃一顿饭。临走前,干娘装一袋炒面和一只羊腿,送给新娘。新娘和送亲者回到男家门口的火边坐下,把所带来的衣裙全部穿上,这才由接亲人把新娘和伴娘引进男家。新娘进屋后,男家即摆酒席宴请宾客,一直要吃一天两夜,唱酒歌通宵达旦。 布依族新娘到男家门口时,是先由祭师在大门外举行凯申(扫除邪气)仪式,即杀公鸡一只,念诵经词,然后放鞭炮,新娘才正式入门。入门时,新娘需象征性地提一下供桌上的五升斗,在跨门槛时用手摸一摸马鞍,意为进家收租吃,出门有马骑。进门后先跪拜祖宗,若新娘年龄小,可由长者教其跪拜。拜毕坐在长凳上面向吉方(由祭司布摩推算)。这时家中公婆暂回避,待拜过祖宗之后才出来参见,意为让后代当家。之后,新娘由伴娘陪同进洞房。男家收拾堂屋,将报古(男性接亲者)抢来的粑粑烙来祭供祖先,祭毕,将粑粑分发大家,按礼节顺序先敬男方家族中长者及父母,再到母舅、新娘,再到家门族下。喜酒为期三天。第三天,新娘回门,男家分别以衣物和食品赠之。其中公婆送织锦衣一件、蜡染百褶裙一条、蓝布一丈、白布二丈(作蜡染用);族中姊妹每人送织锦围腰一条,蜡染制品若干块、织锦图案若干块,全为双数。食物有猪板油四斤、猪油八至十斤、酒一壶、香烟一条或叶子烟一斤、糯米粑粑一对等。粑粑所用糯米,按报古从女家抢来的粑粑为准,只能多不能少,多出部分表示双喜。 侗族新娘到男家后的情况各地不一样。天柱县一带的侗族,新娘到男家门口时,先请道士为新娘驱邪,然后在爆竹声中送新娘进屋。进屋时,这里是请一个有男孩(越多越好)的中老年妇女作引娘,新娘在她的引领下进入洞房。这引娘一到洞房,即动手铺床悬帐,向新床四方撒米粒和茶叶,祝贺新娘以后生五男二女。新娘等她说完做完之后,才在床沿上坐下。在镇远报京一带的侗族,新娘到来之前,男方家先把火坑里的火,严严实实地盖起来,以免以后见面就动火争吵。新娘来了,男方即把大门敞开,从家族中挑选一位姑娘来门口迎接,其他人都暂躲起来。新娘和送亲来的妇女被迎进堂屋后,即有一对叔、伯母来踩(新人)脚,侗语称“敦买”。踩脚人进屋时,左肩挑一担食品,一头为装糯米酒的鼎罐,一头为篮子装的糯米饭和一只完整的熟鸭。她们一进屋即生火煮油茶,按当地习惯,两位妇女踩脚时煮的油茶忌用剩饭,俗称:“隔夜的剩饭捏不成团。”吃罢油茶,接着是摆酒席,酒席上的服务,仍由两个踩脚人担当,直至席散为止。新娘在男家举行婚仪期间,始终有一姑娘陪着。她与新娘同吃、同行、同睡,形影不离。新娘去挑水,她也陪着去舀水。按祖传规矩,新娘挑的水,两只桶加起来的瓢数一定是单数,所以陪娘舀水时,一定要边舀边数。经过九天九夜,婚仪结束,陪娘的任务才算完成。而侗族南部方言区的婚仪就整体而言都比较简单,只有黎平县的新洞和岩洞一带,接新娘是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男方家请一位有男有女的中年妇女和两个未出嫁的姑娘,用新背带到新娘家把新娘用的被褥背回来,以象征来年有娃娃背。被褥背到新郎家以后,要请一位年逾古稀和儿孙满堂的老奶奶来铺床。床铺好后,她得先在新床的两头各躺一下,并边躺边念:“祝你俩像我一样,儿孙满堂,百年偕老哟!”接着,又找一位条件与老奶奶相同的老公公到新房来,摆桌子和三张新板凳,然后根据男女双方的年庚八字,指定各人应就座在哪个方位,以防相克,求吉避凶。另将一张长凳放在火堂边,摆上三个碗,一个装糯米饭,一个装三片肉,一个装三片煮熟的整叶青菜,俗称“长命菜”,以示永不分离,百年偕老。一切准备就绪,单等太阳落坡时分,男方家才再派一有儿有女的中年妇女去接新娘。新娘在两个女伴的陪送下,走到男方家门口,接亲婆高喊:“回避!”除新郎外,男方家人全部从后门退出。接亲婆把新娘引进火堂边,互相不能说话,只按指定的方位在凳子上坐下,待每人吃罢碗里的糯米饭、肉片、菜叶之后,方可交谈。这时家里的人才能返回屋里。这天晚上,新娘的表哥表弟到新郎家来闹新房,直到深夜方散。回去时,新郎将一个猪头、一坛米酒、一箩糯米送给他们去打平伙,但他们不拿回家,只送到新娘娘家去保存着,等第二天新娘回门,他们再拿着琵琶到表妹家去,让新郎把这些猪头、糯米、米酒拿出来,共进晚宴,然后双方对歌,通宵达旦。 水族婚仪较有特点的地区是都匀市王司一带和榕江计划乡一带。在王司一带的水族中,新娘是午时到达新郎家。此时新郎家门旁置一簸箕,内放一个红蛋,用以表示子孙发达;一面小镜子,用以隔开人影,不让怀孕的人看见;一盏油灯,用以照亮家门,引新娘进家;一坛水,坛里盛有两条鲜活鲤鱼,表示鱼水合欢,夫妻和睦。簸箕旁还置一盆水,意为给新娘洗尘。新娘来到新郎家时,爆竹齐鸣,家里的人全部站出屋外观看,不能留在屋里。新娘由伴娘陪着进家,一直走到里屋,然后吃饭、洗脚,之后即坐在屋里不见人。新娘进家后,寨上一些上年纪的妇女即拥至抬嫁妆的架子前,在陪嫁的被子里摸红蛋。谁摸到红蛋,就表明谁的福气好。红蛋一般给自己的小孩吃,称为“吃喜蛋”。男方家这天先接待送亲的人,与她们喝酒对歌。到第二天午后,才设正席大宴宾客,这时送亲的人要经过拦门才能入席。席上,由男方家的客人陪他们喝酒对歌。当双方唱到《钥匙歌》,并履行了交钥匙仪式,主家才以糯米饭和红蛋馈赠新娘家送亲的,尔后新娘与送亲人一道返回娘家,婚仪即告完成。榕江县计划乡一带的水族,新娘抵达门口时,新郎家人全部到门外夹道迎接,用竹篾或其他东西三根做成一拱比一拱高的三个弧形,紧插门隙里,以示阻拦,新娘须用手或脚将阻拦物弄掉,表示是自愿进门的。如若新娘迟疑不肯动手,女方同来的伴娘上前劝说,使其自己动手撤去阻拦物进门,其他任何人不能代替,如果谁代替了,就被认为是干预他人的婚姻。新娘进门后,鞭炮齐鸣,双方客人即洗脸洗脚,然后入席。这里的水族习惯是用长木板搭成长形桌,男女分别就座,相互敬酒,喝交杯酒。女方客人住一宿后,第二天漫谈、唱歌,第三天早饭后离去。新郎送新娘回门,男方须找一男一女伴随同往,新郎须带一只猪腿和数斤肉、酒、糖、糯米饭等物作礼物,住一宿后,新郎新娘同回夫家同居。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