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芍药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10 芍药

别名 “白芍”、“将离”。毛莨科。多年生草本,高60—80厘米。块根圆柱形或纺锤形。二回三出复叶。初夏开花,花形似牡丹,大型,艳丽,有白、微红、淡红、深红、紫红和黄等色。原产我国西北部。现秦岭、大别山及京西百花山等地均有野生种。我国栽培芍药,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本草纲目》记载:“芍药犹婥约也,此草花容婥约,故以为名。”古时以扬州栽植最盛,有“洛阳牡丹,扬州芍药”之说。明、清以后,山东菏泽、北京丰台,均以盛产芍药闻名。现世界芍药品种已近千个,其原种皆为19世纪初由中国传出。繁殖方法为分株、根插和播种。性耐寒,喜阳光与沃土,怕涝,夏季宜凉爽气候。为著名观赏植物。块根入药,栽培的芍药,根掘出后去外皮经加工称为“白芍”,是“十全大补汤”一中的首药。有调补气血,平肝止痛,大增元气之功效。野生的芍药,根掘出后洗净即成“赤芍”。性微寒、味苦,功能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主治瘀血凝滞、经闭、胁痛、赤痢、痈肿等症。

芍药peony;Chinese peony

Paeonia lactiflora(P.albiflora),别名将离、余容、黑牵夷。芍药科芍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染色体数2n=2x=10。中国特产的传统名花,世界各地广为栽培。
起源、演化及栽培简史 中国芍药栽培历史久远。《通志略》云:“芍药著于三代之际,风雅所流詠也。”三代即为夏、商、周,其时芍药已经著称于世。《古琴疏》载:“帝相时条谷贡桐、芍药。帝命羿植桐于云和;命武罗伯植芍药于后苑。”相为夏代第五位君王,约公元前1936~前1909年在位。说明3900年以前,芍药已观赏栽培。《中山经》云:“司檷之山其草多芍药、条谷之山其草多芍药、洞庭之山其草多芍药。”《西山经》云:“绣山其草多芍药。”《图经》载:“芍药生中岳川谷及丘陵。”后来本草等书中,多有芍药药用的记述。说明古时芍药分布较广。
从唐代至宋代(618~1279)芍药栽培日盛。由于“维扬(扬州)大抵土壤肥腻,于草本为宜。”故“芍药之盛,环广陵(扬州)四十五里之间为然,外是则薄劣不及。”扬州成为芍药的栽培中心。扬州太守蔡繁卿在芍药盛开时,用花十余万枝,举办万花会,当为芍药大型展览之先河。刘攽《芍药谱》序(1073)云:“自广陵南至姑苏,北入射阳,东至通州海上,西止滁、和州数百里间,人人厌观矣。”即在苏南、苏北、皖南、皖北的广大地区,都有芍药的大规模栽培。刘攽《芍药谱》将芍药品种分为七等,花型分为冠子、髻子、缬子、楼子、丝头、多叶、鞍子、单叶、银绿等9型,是芍药品种花型分类的最早记载。栽培技艺也有很大进步。并已掌握芍药裸根远途运输的方法。其时,芍药的优良品种辈出。芍药的专谱陆续刊出。如张峋《洛阳花谱》(1041~1048)、刘攽《芍药谱》等,说明远在北宋时,芍药品种已经相当丰富。王观《芍药谱》(1075)在刘谱基础上又添加8个性状优异的品种。孔武仲《芍药谱》指出芍药花色以黄色最为珍贵。还有周师厚《洛阳花木记》(1082年)载41品种;艾丑《芍药谱》24品种;绍熙《广陵志》32个品种等。从以上专谱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人们对芍药的选育已有很大成就。
明代至清代(1368~1911)芍药的观赏栽培仍盛。北京芍药栽培日渐繁荣,多在城内宫室官署栽培,如近郊梁家园、清华园、惠安园等即大量种植。王象晋《群芳谱》(1621)指出分株“春月不宜。谚云:春分分芍药,到老不开花。以其津脉发散在外也。”当时曹州(今山东省菏泽市)也是芍药的重要产区。一直沿续到现在。至清代,乃有“丰台芍药甲天下”的誉称。陈淏子《花境》(1688)载88个品种。后黄岳渊、黄德邻的《花经》(1941)中称:“予真如园中亦有芍药四百余种,花有单瓣、重瓣、起楼之别……”目前中国各地芍药品种约有300种,以红、紫、粉、白诸色居多,黄色品种极少。
国外芍药多以花坛用花和切花为主。在其园艺品种群形成过程中,中国芍药的优良品种起了极大的作用。欧洲12世纪开始栽培荷兰芍药(P.officinalissubsp.officinalis),15世纪出现重瓣品种。19世纪中国芍药品种传到欧洲,其优异的性状引起轰动,纷纷作为亲本进行杂交育种,育出了众多优良的芍药品种。美国栽培的中国芍药是1806年由欧洲传入的。1902年美国成立芍药协会,登记品种500多个。日本1445年有引进中国芍药的记载,1932年已有品种700多种。
形态特征 茎丛生,株高60~150cm,具粗长的肉质根。下部叶为2回三出复叶,顶小叶不分裂,上部叶常为单叶,叶缘密生白色骨质细齿。茎于顶部分枝,每枝端部着花1朵。花径5.5~10cm,园艺品种常达15~20cm。花瓣9~13枚,原种花白或粉色,有白、粉、红、紫、深紫、雪青、黄等色品种。蓇葖果含黑色种子5~7枚。花期5~6月,果熟期8月。
变种、类型、品种 变种有毛果芍药(P.lactifloravar.trichocarpa),心皮密被柔毛。分布于东北、河北、山西及内蒙古东部的山地灌丛中。云南、湖北、陕西、浙江、河北有栽培。
芍药品种众多,有多种分类方法。依花色可分8个色系。❶白色系:如‘杨妃出浴’、‘美辉’等;
❷粉色系:如‘西施粉’、‘初开藕荷’等;
❸红色系:如‘大红袍’、‘平顶红’等;
❹紫色系:如‘紫袍金带’、‘紫绣球’等;
❺深紫色系:如‘苍龙’、‘墨紫存金’等;
❻雪青色系:如‘蓝田飘香’等;
❼黄色系:如‘黄金轮’等;
❽复色系:花具2色,如‘莲台’、‘美菊’等。
依花期分为三类(以北京为准)。❶早花类:花期5月10~18日;
❷中花类:花期5月18~25日;
❸晚花类:花期5月25~30日。
依植株高度分为3类。❶高型品种:株高110cm以上;
❷中型品种:株高90~110cm;
❸矮型品种:株高70~90cm。
依花型分类,根据芍药野生种或种群间的差异,芍药可分下列2类。❶中国芍药系(Series Lactiflora):包括芍药、毛果芍药的品种群及以它们的血统为主的杂种品种群。现代的芍药品种基本属于此系。
❷欧洲芍药系(Series Europa):包括荷兰芍药、细叶芍药(P.tenuifolia)、大叶芍药(P.macrophylla)和黄花芍药(P.mlokosewitschii)等的品种群及以它们的血统为主的杂种品种群。如荷兰芍药的品种‘大白’(cv.Albi-cans)、‘裂瓣’(cv.Lobata)、‘重瓣红’(cv.Rubra Plena)等;细叶芍药品种‘黄细叶’(cv.Latifolia)、‘重瓣细叶’(cv.Flore-Pleno)等。在以上两系中根据花部基本结构不同,可区分为单花类和台阁花类;每类中又根据花瓣起源不同,区分为千层亚类和楼子亚类。
单花类 花朵由单朵花构成。
千层亚类 花瓣向心式自然增加,排列整齐,形状相似,由外向内逐渐变小,雄蕊随花瓣增多而相应地减少直至消失。雄蕊只着生于子房周围。花形扁平。❶单瓣型。花瓣2~3轮,宽大,雌雄蕊正常。
❷荷花型。花瓣4~5轮,形状和大小相近,雌雄蕊正常。
❸菊花型。花瓣6轮以上,自外向内逐渐变小,雄蕊正常,数量较少;雌蕊正常,数量增多或减少。
❹蔷薇型。花瓣极度增多,自外向内逐渐变小,雄蕊全部消失,雌蕊正常或瓣化、退化。
楼子亚类 外瓣宽大2~3轮,雄蕊离心式瓣化,雌蕊正常、瓣化或退化。花形隆起或高耸(金蕊型除外)。❶金蕊型。外瓣宽大,2~3轮,雄蕊花药增大,花丝变粗,雄蕊群呈鲜丽的金黄色,半球状,雌蕊正常。
❷托桂型。外瓣宽大,2~3轮,雄蕊群瓣化成狭长花瓣,雌蕊正常。
❸金环型。外瓣宽大,2~3轮,雄蕊变瓣与外瓣间残留一圈正常雄蕊,雌蕊正常或瓣化。
❹皇冠型。外瓣宽大平展,2~3轮,雄蕊几乎全部瓣化,雄蕊变瓣群高耸,其中常夹杂正常雄蕊和瓣化中及退化中的雄蕊。雌蕊正常或瓣化、退化。
❺绣球型。雄蕊变瓣充分瓣化,与外瓣大小及形状相似,雌蕊瓣化或退化。
台阁花类 花由2花乃至数花叠合构成。
千层亚类 台阁花基部的单花(下方花)具有单花类千层亚类的基本特征。初生台阁型(千层台阁型):下方花花瓣2至数轮,雄蕊正常或稍瓣化,雌蕊正常或稍瓣化,着生于上方花(下方花上面的单花)四周。全花较扁平。
楼子亚类 下方花花瓣2~3轮,雄蕊离心式瓣化,雌蕊瓣化或退化。全花高耸。❶彩瓣台阁型。下方花雌蕊瓣化,其色较花瓣深,并带绿纹或呈绿色。雄蕊瓣化。上方花雌雄蕊正常或瓣化。
❷分层台阁型。下方花雌蕊变瓣与正常花瓣无异,雄蕊变瓣较正常花瓣短小;上方花雄蕊也多瓣化成短瓣。全花具明显的分层结构。
❸球花台阁型。下方花与上方花雄蕊变瓣、雌蕊变瓣与正常花瓣无异。全花球状。
产地与分布 芍药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陕西及甘肃南部。东北分布于海拔480~700m的山坡草地及疏林下;其他地区分布于海拔1000~2300m的山坡草地。朝鲜、日本、蒙古及西伯利亚地区也有分布。除华南地区外,各地园林中普遍栽培。北京、山东菏泽、青岛,江苏扬州,河南洛阳和甘肃兰州等地最负盛名。多设置芍药专类园,常与牡丹专类园相结合,以延长观赏期。近年切花生产有所发展。药用栽培的主要产区有安徽铜陵、宁国、亳县,山东菏泽,四川中江,浙江东阳等地。
习性 生长期要求光照充足,也稍耐阴。喜温和气候,耐寒,在中国北方地区均可露地栽培。夏宜凉爽环境,颇耐热,如在安徽省亳县,夏季极端最高温度达42.1℃,仍能安全越夏。宜稍湿润环境,也耐干旱,忌涝,积水会导致烂根。为深根性植物,要求土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碱性砂质壤土或壤土。土壤含氮量不宜过高,以防枝叶徒长,可适当增施磷、钾肥。盐碱地和低洼地不宜种植。忌连作。北京地区3月底至4月初萌芽,4月上旬现蕾,5月中旬始花,6月上旬花期结束,单朵花开放时间5天左右;群体花期(早花品种始花到晚花品种末花)约25天。种子上胚轴有休眠现象,需打破休眠才能萌发。10月底至11月初地上部分枯死,在地下根颈处形成混合芽。
繁殖 以分株为主,也行播种繁殖。
分株法 可保持品种的优良性状,开花较早。于8月下旬至9月下旬进行(菏泽、北京)入冬前有一段新根萌发与生长的时间,有利于翌年生长和开花。春季不宜分株,易造成植物体内水分、养分的不平衡,导致植株衰弱或死亡。分株时掘起根丛,抖落附土,阴干1~2天后,再沿根系的缝隙,顺势掰开或切离,每个分株要有3~5芽。药用栽培分株时,于根颈部以下5~6cm处,切下粗根药用,然后同样分株栽植。观赏栽培可6~10年分株一次,药用者3~5年采根并分栽一次。
播种法 用于培育新品种、药用栽培和繁殖砧木(嫁接牡丹)。种子成熟后应立即播种,播种愈迟发芽率愈低。若不能及时播种,可用湿砂暂时贮藏。秋播当年生根,翌春发芽出土。幼苗生长缓慢,第1年茎高3~4cm,抽生1~2片叶,根长8~10cm;第2年茎高7~8cm以上;第3年茎高15~60cm,个别植株开花;4~5年生普遍开花。培育新品种,在开花后观察2~3年,待性状稳定,参加新品种的评选。药用栽培采用播种法繁殖,5年采收1次。牡丹砧木一般采用3~4年生根径2~3cm者。
栽培管理
栽植 选地势高燥,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之地,施足基肥(腐熟堆肥、厩肥、骨粉或油粕等),反复深耕整平。栽植适期为8月下旬至9月上旬,株行距85cm×85cm,100m2约140株。深度以芽上覆土3~4cm为宜,适当镇压。栽后,每株上培一高10~15cm的土堆,以保暖、保湿、防冻,春天平去土堆。
施肥 除栽植时施足基肥外,每年追肥3次。❶花肥:春天解冻后施用,补充越冬植株养分的不足,促枝叶生长,特别是满足花蕾发育和开花的需要。以速效性氮肥和磷肥为主。
❷芽肥:花后即进入花芽分化阶段,由于开花结实养分消耗,为保证花芽分化,需追施粪肥、油粕、酱渣等。
❸冬肥:在土地封冻前,结合灌冻水施入,也可干施,肥量宜大些。常用腐熟的厩肥和堆肥,利于植株安全越冬和翌春萌芽。其他时间视植株生长情况,可随时追施稀薄液肥,但炎夏不可追肥。
浇水 芍药喜土壤适度湿润。干旱(特别是早春)对芍药生长、开花影响很大。尤其花前水分不足,花小而不娇艳。平时土壤以湿润偏干为宜,花前必须充分灌水。此外,早春萌芽前结合花肥浇透水1次。11月中、下旬(小雪前)浇冻水1次。夏季要注意大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根系腐烂。
中耕锄草 早春结合施花肥、平土堆进行中耕松土,深度5~10cm。春天雨后也要松土保墒。夏季土壤湿度大,一般锄深5cm以内,除草,并加速水分蒸发。中耕时不要伤及根系,一般株间宜深,近株处宜浅。
其他管理 ❶剥侧蕾:保留顶蕾,及早剥去侧蕾。使养分集中。药用栽培或苗期需尽早除去全部花蕾。
❷设支柱:花期易倒伏的品种,在观赏栽培中常设立支柱,固定花朵。
❸剪残花:花后除留种植株外,及时剪除残花,不使结实。
❹除残株:芍药地上茎叶全部枯萎后,应及时剪除,集中烧掉,以防治病虫害。
育种 芍药属植物约33种,其中木本种(牡丹组)约5种,草本种(芍药组)约28种。芍药为芍药组的代表植物,野生分布区较广,园艺化早,品种丰富。芍药难于和其他种杂交。因此,目前芍药园艺品种,基本上仍为芍药系品种。但已有与其他种杂交成功的报道。如以芍药为母本,与大叶芍药、荷兰芍药、欧洲芍药(P. decora)、摩洛哥芍药(P. coriacea)、细叶芍药×黄花芍药的杂种第2代等已产生杂种植株或形成品种。日本有人用芍药的一个品种‘花香殿’和黄牡丹的品种‘金晃’及牡丹杂交,得到数个杂交植株。这些植株几乎都是草本的。只基部稍为木质化,成为组间杂种。
病虫害防治 为害芍药的病虫害主要有:❶叶斑病(Cladosporium paeoniae)。叶上发生紫褐色圆形斑,病斑扩大,有轮状环纹。可摘除病叶烧毁,喷洒波尔多液或500倍代森锌防治。
❷褐斑病(Cercospora varii-color)。叶有暗褐色轮纹病斑。防治法同上。
❸锈病(Cronartium flaccidum)。叶上发生淡黄褐色小点,后扩大成橙黄色斑点,散出黄色粉末,叶背上丛生毛状体。枝、叶、芽、果皆可受害。可喷500倍代森锌,每15天1次,共喷3~4次。
❹白绢病(Hypochnus cet-rifugus)。根颈部发生白色菌丝缠绕的褐色菌核。夏季高温多雨季节发病严重。可在栽植前土壤消毒;拔除病株烧毁;发病前定期喷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
❺蛴螬,为金龟子幼虫,4~9月咬食芍药根。严重时可使枝叶枯萎。防治法:冬季深翻,杀死越冬幼虫;药剂处理土壤,每100m2用5%辛硫磷颗粒剂150g,掺细土4kg,沟施。
园林应用 芍药是中国传统名花。品种众多,花大色艳,芳香四溢。适应性强,耐粗放管理,在中国北方可以露地越冬,是重要的宿根花卉。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与山石相配,相得益彰,点缀庭院,富丽生辉。各地多建立芍药专类园,常与牡丹园相结合,牡丹先开芍药继后,开花时节,万紫千红,争奇斗艳,蔚为壮观。也宜在林缘、草地边缘作自然式的丛植或群植,或用于花坛、花境、花台等。也可盆栽,切花栽培有广阔的前途。芍药根是重要的中药材。
同属植物见于栽培的种主要有:荷兰芍药(P.of-ficinalis subsp. officinalis),茎坚挺,高40~60cm,花单生枝顶,红色至白色。染色体数2n=10,20。原产法国南部、意大利和希腊。宜高温多湿气候,园艺品种甚多。细叶芍药(P. tenuifolia),小叶裂片极细,花深红色。开花早。染色体数2n=10。原产特兰西瓦尼亚到高加索一带。大叶芍药(P. macrophylla),叶大,阔卵形,叶背有白色长毛;单花顶生,黄白色。染色体数2n=20。原产高加索西北部。黄花芍药(P.mlokosewitschii),叶脉和叶缘红色,花黄色。染色体数2n=10。原产高加索。

芍药Shaoyao

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高60—80厘米, 无毛。叶互生, 二回三出复叶, 小叶狭卵形、披针形或椭圆形, 边缘有小齿。花顶生, 直径5.5—10厘米;萼片4;花瓣白色或粉红色,9—13片;雄蕊多数;心皮4—5,离生。蓇葖果4—5。分布于陕西、甘肃、山西、内蒙古和东北。生于山地草坡。各地普遍栽培。根药用,称白芍,能镇痛、镇痉、祛瘀、通经; 种子含油25%, 供制肥皂和涂料用。

芍药peony

Paeonia lactiflora Pall,毛茛科,芍药属。块根肉质。原产中国、俄罗斯西伯利亚及日本。茎丛生,高60~80 cm。二回三出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至披针形,光滑无毛。花单生枝顶,有黄、白、粉、紫、红等色。花形多变,常见的有单瓣、千层、楼子、台阁等类型。花期4~5月。2n=10。耐寒畏炎热,喜光耐半阴,嗜肥,要求深厚、排水力特强的土壤。种子有上胚轴休眠习性。单瓣类可用种子繁殖,种子采后即播,实生苗4~5年开花。通常于晚秋、初冬分株。栽种前应深耕土壤,多施有机肥,注意防治病虫害,现蕾后应剥除侧蕾。芍药为中国传统名花,栽培品种甚多,园林中普遍设有专类花坛,常作切花栽培。

芍药

多年生草本,茎高40—70厘米。根粗壮,分枝,黑褐色。小叶狭卵形、椭圆形或披针形。花数朵,生茎顶和叶腋。花期5—6月,果期8月。全疆各地有栽培。供观赏。根(白芍)药用,有镇痛、镇痉、祛瘀、通经的功能。种子可制作肥皂和涂料。

芍药

观赏植物和中药材。湖南省大部分地区产有,以衡阳、岳阳、沅陵、郴州、常德等地为主要产地。别名将离、余容、留夷。为毛茛科、芍药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性耐寒,喜肥怕涝,喜土壤湿润,但也耐旱,喜阳光,夏季喜凉爽气候。有肉质的粗大主根,茎丛生,茎和叶梗有紫红和绿色两种。叶互生,二回三出复叶,小叶三裂。花蕾单生于分枝顶端,立夏前后开花。中国传统名花之一,具悠久的栽培历史。《诗经·郑风》 (公元前2000年—前1500年) 中有“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的记载。作为观赏植物栽培,最早见于晋代 (公元265年—420年) 崔豹的《古今注》 中,已有重瓣品种。隋代已有园艺栽培,经唐至宋代栽培日盛,品种增多,宋代以扬州栽培最盛,元明时期栽培稍衰,至清代又盛,陈子的 《花镜》记载了88个品种。欧洲的芍药栽培,是从中国引进栽培品种后开始的。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药相赠,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故又称“将离草”。唐代诗人柳宗元及宋代诗人陈师道均谱写过生动的、让人回味的咏芍药诗篇。芍药花色鲜艳,形似牡丹,花大略香,花色有纯白、微红、深红、紫红、淡红、金黄等色,有单瓣和重瓣之分,通常栽培供观赏的为重瓣品种。芍药根可入药,味微苦,有镇痛等功效。

芍药

花白、黄、粉红、紫红,单瓣或重瓣。花期5~6月。甘肃各地广泛栽培,而以兰州、临洮、临夏、榆中等地品种最多,作切花生产亦有前景。芍药性极耐寒,我国北方均可露地越冬。宜壤土及沙质壤土,排水良好, 阳光充足之地。甘肃野生分布的种,除芍药外,以川赤芍分布最广,此外还有草芍药、毛叶草芍药、美丽芍药、毛赤芍、单花赤芍等。

芍药

毛茛科芍药属宿根花卉。灌木或多年生草本。本属约有35种,中国有14种。茎丛生,高60~120 cm。2回3出羽状复叶,花1至数朵。花径达10~20cm,花瓣4至多瓣,花两性。蓇葖果种子数枚,深褐至黑色。萼片5片。花期4~5月,果熟期8~9月。染色体数2n=10。中国的芍药品种一般分4类:单瓣类、千层类、楼子类和台阁类。共11型约180余种。中国产牡丹、卵叶牡丹、凤丹、紫斑牡丹、四川牡丹、滇牡丹、大花黄牡丹、草芍药、芍药、白花芍药、川赤芍、块根芍药等16种。多数具观赏价值,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有中原牡丹、紫斑牡丹、矮牡丹等栽培种群,品种800~1000个。近年不断选育出优良品种。多数种类根和根皮药用,有镇痛、活血散瘀功效。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