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袁宏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24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北公安人。万历二十年中进士,官至吏部稽勋郎中。曾多次辞官,晚年归居沙市。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创“公安派”,反对前后七子摹拟秦汉的复古主义文风,主张“性灵说”,认为诗文应“任性而发”,提倡民间通俗文学。在“三袁”中,成就最高,实为“公安派”领袖。著述多种,诗文兼长,且有系统的创作主张。其文尤富有特色,清隽流畅,卓然成家,对晚明文坛有很大影响。著有《袁中郎全集》。今人有排印本《袁宏道集笺校》 袁宏道1568—1610Yuan Hongdao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顺天府教授、国子助教、礼部主事、稽勋郎中等官。曾以李贽为师,颇受其思想影响。袁宏道与其兄宗道、弟中道并有才名,时称公安三袁。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1593年)进士。先后担任过江苏吴县知县,京兆校官,礼部仪制司主事,验封司主事,吏部郎中等。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的创始人。他们受李贽影响,不满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要求革新,大张“反复古”的旗帜。他的诗文真率自然,不事雕琢,虽然题材狭窄,多写闲情逸致,却并非全是吟弄风月,其中也有一些抨击官场、揶揄道学、反映民间疾苦的篇章。他的一些山水小品,如《晚游六桥日记》、《初至西湖记》、《虎丘记》等,文字清新活泼,在明代散文中自成一格。著有 《袁中郎全集》 四十卷。《明史》有传。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有才名,时号 “三袁”,以宏道成就最高,为 “公安派”领袖。曾问学于李贽,受其影响较深。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万历23年(1595)选为吴县令,饶有政绩,不久解官去,遍游江南名胜。后又被起用,历授顺天教授、国子助教、礼部主事、吏部验封主事,考功员外郎等职,奏立“岁终考察群吏法”获准,成为定制,万历三十七年(1609)迁稽勋郎中,赴秦中典试,事毕请归故里。万历三十八年九月病卒于沙市。 袁宏道1568—1610明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进士,官至吏部郎中。与兄宗道、弟中道合称“三袁”,而成就最大。受李贽影响较大,论文主“性灵说”,反对七子模拟、蹈袭,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其作品真率自然,文笔秀逸,有反映民间疾苦之作,后期则多写闲情逸致。有《袁中郎全集》五卷。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十六年(1588)中举人。次年入京赴考,未中,返乡后拜李贽为师。万历二十年(1592)中进士。万历二十三年(1595)任吴县县令,听断敏决,清除积弊,政绩突出。其间常与士大夫谈诗论文。后历任顺天教授、国子助教、礼部主事、考功员外郎等职。他与兄宗道、弟中道齐名,人称“三袁”。宏道实为“公安派”领袖。他的文学主张受李贽影响,反对前、后“七子”复古、拟古之风,主张文随时变。他重视小说、戏曲、民歌等通俗文学的价值,认为民歌是真人所作真声。他的散文有一部分佳作,具有率真自然、清新明畅的特色。部分作品反映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其诗歌成就不如散文,少量作品对社会黑暗有所批判,语言通俗明白。在“公安派”中他的文学成就最高,但其提倡的“性灵”文学理论,有忽视现实、追求个人情趣的倾向。著作有《袁中郎全集》。 袁宏道袁宏道1568—1610明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同创“公安派”,而成就名望最盛。以论诗著名,力主“任性而发”的性灵说,论美以“真”为中心,在散文的创作和欣赏中,则从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强调“变”,而以“各极其变,各穷其趣”(同上)为指归。他认为文学的创作必然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艺术美的内容和形式也都受其制约,所以,应不断开拓新的形式和内容,“伸其独往”,创造出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作品,以适应和满足时代新的审美需求。如此,“意则常新”,“调则无前”(《与友人论时文书》);“举业之用,在乎得隽。不时则不隽;不穷新而极变,则不时。”(《时文叙》)他强调大胆直率地反映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和情绪感受,认为唯有情意真挚之作,才具有强烈的美感力量,才具有不朽的审美价值。他竭力排斥复古剽袭摹拟的文风,自创清新轻俊之体,直率而自然。他深受李贽影响,“意在破人之缚执”(袁中道《中郎先生全集序》),“务矫今代蹈袭之风”(《雪涛阁集序》),是反对秦汉、唐宋复古流派的中坚,是晚明新兴的文艺和美学思潮的代表。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本传评曰:“中郎之论出,王、李之云雾一扫,天下之文人才士始知疏瀹心灵,搜剔慧性,以荡涤摹拟涂泽之病,其功伟矣!”可见,晚明、清初的散文发展受其影响极大。而其弊在于“矫枉过正”(钱氏语)而流于率易,且多写闲情逸致。晚年有所变化,“亦渐趋严谨”(袁中道《琦雪斋游成柿录》九)。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二十年(1592)中进士。曾官吏部主事、考功员外郎、稽勋郎中等职。他与兄宗道、弟中道时号“三袁”。他是“公安派”的创始者和首领,其文学思想受李贽影响,不满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主张文随时变,“直写性情”,“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对扫除当时文坛上“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泥古拟古文风,变粉饰为本色,变公式为率真等方面,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他的诗文作品繁富,尤以散文见长。他的散文一反宗法韩、柳、欧、曾的窠臼,清新明畅,卓然成家。他的尺牍情真意切,简凝活泼,间以趣语横生;他的传记文写人状情,鲜明传神,栩栩如生。而成就更大的,则是其针砭官场时弊、讽刺道学气的随笔杂文,嬉笑怒骂,酣畅淋漓。至于其记游的山水小品,文笔清丽秀逸,描写真切细腻,开拓了晚明小品文的新领域,促进了这一时期小品文创作的繁荣局面。袁宏道的文学思想和散文创作,不仅在当时有较大反响,而且影响了清代的散文创作(例如郑燮等的散文),也影响到清代“性灵说”的形成。著有《袁中郎全集》。 袁宏道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进士,历官吴县令、国子助教、吏部郎中等职。后弃官归隐,专事文学创作。有《袁中郎全集》。工诗文,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成就居“三袁”之冠。又为“公安派”创始人之一。反对“前后七子”文学复古主张,认为时有变化,文有古今,“事今日之事,则亦文今日之文”;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充分表现作家个性。又十分重视通俗文学价值,予戏曲、小说、里巷歌谣以高度评价。尤长于小品游记,清新洒脱,真率自然,风靡当时,《初至西湖记》、《晚游六桥待月记》、《虎丘记》等,俱为名作。诗明白浅近,惟逊于意蕴,淡于诗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