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经济又译“规模节省”。在长期内,生产者由于进行大规模生产,而使得产品的平均成本降低。这种平均成本降低,是由于专业化的提高,新机器设备的使用,大量购买原材料的好处等,使得边际成本递减。规模经济也叫“大规模生产的利益”,“大量生产的节省”,“长期报酬递增”。 规模经济scale economy又称规模效益。因生产规模扩大而引起经济收益增加的一种经济现象。亦即随着生产能力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扩大所带来的经济收益递增;或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而使单位成本下降,收益递增。形成规模经济的原因有:大批量的生产体系会降低平均费用和单位产品的投资;大批量生产方式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工成本;大批量生产方式有利于原材料的节约和充分利用。所以,生产规模不宜过小,但也不是越大越好,它应根据有利于专业化、标准化和联合化发展,有利于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来确定。 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又称规模效益,指在经济活动中,因投入要素的规模不同而导致在报酬上带有规律性变化的一种现象。即在投入要素的规模较小时,随着投入要素的增加而报酬增加的幅度更大,这叫规模效益递增; 当要素投入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继续加大投入,会出现报酬增加的幅度与投入增加的幅度持平以致出现小于投入增加的幅度,这就是收益递减规律。规模效益递增就叫规模经济,即随着生产能力 (生产设备条件等) 的扩大,使单位成本 (长期平均成本) 下降的趋势。规模效益递减就叫规模不经济。 规模经济这一概念,最初是从因生产能力 (设备、生产线、工艺过程等) 的变化而导致规模效益递增而提出来的,这种个别生产过程的规模经济称为工厂规模经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规模经济。后来,规模经济的含义又延伸到因企业经营规模扩大而导致效益递增的现象,这就是企业规模经济。它是指生产同样产品的工厂(或生产线)、或处于生产工艺过程的不同阶段的若干工厂 (或生产线) 联合在一个经济实体 (企业) 中形成的经营规模的扩张,这种性质规模的扩大,同样能产生出比分散经营更高的效益。 工厂规模经济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 ❶生产规模扩大有利于采用更先进的工艺,使用更大型、高效率的先进专用设备和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各种设备的利用效率; ❷大量生产方式有利于实现产品生产标准化、专业化和通用化; ❸大量生产有利于原材料的节约和充分利用; ❹可以提高各种辅助生产的技术水平,从而大大减少单位产品的投资费用和生产费用。 工厂规模主要是技术条件决定的,其基本目的是提高工厂的经济效益,中心问题是进行经济批量的优化选择。充分利用工厂规模经济的途径主要有: 一是在组织和管理上充分实现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标准化、专业化和通用化,发挥工厂内分工协作的效益; 二是不断进行技术和设备更新与改造,使生产能力不断接近最佳规模。 企业规模经济形成的主要原因则在于: ❶企业经营规模扩大,可以得到大量购入原材料和大量销售产品的好处,从而可以相对降低单位原材料的采购费用和单位产品的销售费用; ❷大企业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产品生产的标准化、通用化,有利于各类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从而实现更大程度的节约; ❸大企业更有实力进行技术和产品开发,开发出的科研成果可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从而提高科研成果的综合效益; ❹大企业凭借其经济实力可以从事多角经营,增强融资能力与抗风险能力,稳定经营收益; ❺大企业可以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企业规模主要受社会经济关系的影响,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和保持合理的竞争关系,防止垄断。利用企业规模经济的主要途径有: 一是靠企业内部的力量,通过投资兴建更大的设备和生产线 (工厂) 来扩大 (即企业内部成长); 二是通过企业之间的合并与联合来实现。 在研究规模经济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经济规模的确定问题,通常确定经济规模的方法有三种: ❶费用比较法。根据不同规模企业的生产成本或经营成本的比较,确定经济规模。 ❷技术比较法,又叫技术定额法或工程技术法。它是利用技术费用定额,即产品加工工艺过程中的要素(如劳动、能源、原材料、设备使用等)的消耗,计算成本费用,在此基础上确定经济规模。 ❸适者生存法。其基本依据是: 竞争的优胜劣汰规律,将会选出最佳的经济规模。这个方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勒在50年代提出来的。 规模经济的来源,就企业说,主要来自生产力因素的不可分割性和生产的专业化。任何生产设备、生产活动和加工对象达到一定数量才可能进行,而这种带有不可分割性的生产活动的规模是受产业生产工艺特征和科学技术条件,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相应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等等的制约的。通常,人们用劳动者人数、固定资产价值、综合生产能力、主要产品生产能力或产量等指标来表现一定经济实体的规模。其中,最有经济意义的指标是主要产品的产量。规模经济水平往往用这些指标的投入量与产出量之比来表现。
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指厂商采用一定的生产规模而获得经济上的利益。它研究的是在技术状况 (水平) 不变的前提下,两种生产要素或两种以上的生产要素均发生数量变动时,这种变动与产量变动之间的关系。在技术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长时间中,企业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同时增加,这就是生产规模扩大。这种扩大,可以使企业得到各种益处,如使同样产品的单位成本比原来生产规模较小的降低。因为生产规模的扩大,会使劳动分工和协作的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使劳动效率得到提高,使机器设备等得到更充分地利用和合理使用,使单位产品的成本降低等。 生产规模的扩大,必然影响到产量。企业规模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产量的变化一般都要经历三个阶段,即生产规模扩大会使产量增加,生产规模扩大会使产量不变,生产规模扩大会使产量减少。因此,生产规模的扩大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会经历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规模报酬递减三个阶段。规模报酬递增称为规模的经济性; 反之,规模报酬递减就称为规模的不经济性。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会使单位产品的成本增加,利润减少,甚至会出现亏损的局面。因此,企业的规模存在一个适度的问题。适度规模的原则是,至少应该使规模收益不变,即至少应该使企业的规模扩大时,生产成本不变,企业收益增加的幅度与企业规模增加的幅度相等。也就是以每单位产品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收益时的规模,作为适度规模。适度规模要求在保持规模收益不变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使规模收益递增,如果企业规模扩大到使收益发生递减现象,那就表明企业规模过大。适度规模的确定要受到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市场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规模经济可以从企业自身和行业规模扩大两个方面来分析,因此规模经济就包括内在规模经济和外在规模经济。 西方经济学关于规模经济的分析,对研究一个企业、行业的适度规模,指导投资者决策具有一定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