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词话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28 词话元、明间流行的一种说唱形式。由宋代鼓子词、陶真等衍变而成。据记载:至元十一年(1274),隶属当时“河南河北道顺天路”的束鹿县镇头店已有艺人“聚众佰人,搬唱词话”(元·完颜纳丹等纂《通制条格》“搬词”条)。后流布渐广,“辄于城市坊镇演唱词话,教习杂戏”,听者日众,遂被指为“聚众淫谑”“不务生业”而遭“禁治”(《元史·刑法志》。入明,词话畅行南北各地,并进而发展为鼓词与弹词。词话有说有唱,篇幅长短不一,唱词以七字或十字的诗赞体为主。现存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词话刻本《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出身传》等十六种。另有长篇作品如明代诸圣邻《大唐秦王词话》,短篇如《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快嘴李翠莲》等。 词话元明说唱艺术。元初就已盛行。元 《通制条格》卷二十七载:“至元十一年(1274年)十一月中书省大司农司呈:……顺天路束鹿县镇头店聚约伯(百)人,搬唱词话。”关汉卿《救风尘》第三折中有“那唱词话的有两句留文: ‘咱也曾武陵溪畔曾相识,今日佯推不认人。’”等语,可见当时已有一定的影响。现存最早的词话刊本为明成化年间北京永顺堂所刊《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出身传》等十六种,均为中长篇,散文、韵文交织或全部韵文。韵文基本为七字句,间有攒十字。又有天启、万历年间刊印的《大唐秦王词话》,散文、韵文交织,韵文基本为十字句。有人认为词话即鼓词,也有认为这是鼓词和弹词的前身。明代人有“宋人词话” 一词,也能证明词话在宋代已经形成。 词话明代说唱艺术,是继承了宋代陶真和元代词话伎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的说唱艺术形式。主要演唱方式为散说与唱相互交替,以唱为主叙述故事。元初曾有禁止民间子弟“演唱词话”、“搬唱词话”的禁令,故无完整作品流传,但在元杂剧中却多见有引用词话的情况,如《元曲选》中就有近一百首作品至全剧之末引用词话作诉词、断语及结句等,也有直接将词话的唱词入曲者,其所引词话均为七字句。至明代,词话不仅继续流行,更出现了不少长篇及中、短篇作品。据1967年在上海嘉定古墓中发现的明代成化年间刊本说唱词话16种说明,明代词话的题材颇为广泛,以讲史、公案及劝善故事等为多;词话的唱词除运用七字句外。还增加了十字句,在演唱中唱腔也更加丰富,加之与说白的互相配合,在表现情节曲折的故事方面,艺术感染力大为加强。明中叶以后,词话逐渐发生变化,最后分别演变为南方的以弹拨乐器为伴奏的弹词和北方的以鼓板伴奏的鼓词。入清以后,词话这一艺术形式已不复存在。 词话一般是指评论词人、词、词派,有关词本身与典故等的考证,以及记录词人言论、行为等方面的专门著作。词话的写作最早始于宋、元之际,历代较为著名的词话如:宋代王灼的《碧鸡漫志》、近代潘飞声的《粤词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等。其中《人间词话》最早发表于1908年的《国粹学报》上,共有64则。《人间词话》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吸取了西方有关美学观点,首先倡导“境界”的学说,并从创作和批评两个方面,对“境界”的内涵、性质、特征、类别、意义等,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研究。词话的另外一层意思是指元、明时期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其长篇代表作品有明代诸圣邻的《大唐秦王词话》,叙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短篇代表作品有《快嘴李翠莲记》等。词话至明末,又分化成为“鼓词”和“弹词”。词话同时还是小说的别称,如长篇章回小说《金瓶梅》,又有《金瓶梅词话》之称。 词话❶评论词、词人、词派以及有关词的本事和考订的著作。体裁略如诗话。宋以后,作者众多。如宋王灼《碧鸡漫志》、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等。 词话二卷。清毛奇龄 (1623—1716)撰。毛奇龄生平见 《仲氏易》 条。据 《西河合集·序》 称:“此书本四卷,佚其二卷,不敢赝补,仅以半刊行。”由此可知此书为缺帙,并非完整。毛奇龄词作较优于诗,而且论词亦多有识见。如论沈去矜词韵一条,很是精辟。其论辛弃疾、蒋捷词为别调,所见亦很深刻。其论词曲变为戏曲的缘由,论述颇为细致,有始有终。相比较而言宋人诗话多而词话少,毛氏此编不及徐釚之《词苑谈丛》采摭繁富,但所论则多可取。因此清人编《四库全书》时,删去其诗话,而独留词话二卷。有《四库全书》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