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貊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82 貊中国东北古代民族的泛称,亦作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用字,含义也有不同。《诗·大雅》:“其追其貊”。传,追貊国名。《书·武成》:“华夏蛮貊”,并列。《周礼·夏官·职方氏》:“七闽九貉”说明貉人有多部。秦汉时,貊与胡并称“胡貉”,又称貉为。不同文献中、秽、薉、𫈢、貊、貉常异写。其分布,貊居北方,秽在东北。秽、貊语言相通,民族特点相近,常连写成秽貊。一说秽、貊已融合为一族,一说不是一族乃是若干民族的复合体。貊的语言,一说属蒙古语族,一说属古亚细亚语。貊的体质人类学特征凌纯声认为属古亚细亚类型。春秋战国时分布在今河北北部一带后东迁。汉以后迄唐分布在辽宁、吉林及朝鲜半岛北部地方。曾建立、夫余、高句丽等政权。貊人主要从事农业,兼事狩猎。汉武帝元朔元年 (前128)薉人首领南闾率28万口,离朝鲜至辽东附汉。汉于秽貊之地先后置苍海、乐浪、带方、玄菟等郡。西汉末年高句丽渐强,玄菟郡北迁。魏正始六年(245)高句丽首领降魏,封为王,所部与乐浪、带方二郡民杂居。貊人秦汉时已发生阶级分化,有习惯法,刑罚严酷,杀人者死,犯罪者罚,少寇盗,善步战。出好弓曰檀弓、貊弓,产良马。男女衣曲领,行族外婚。居地部落界限严明不得越,十月祭天,庆歌舞,祭虎为神。 貊古族名。又作貉,是北方相当部分少数族部落的泛称。《周礼》有“九貉”之称,“九”言其多。当包括东北的发族,“发”与“貊”通。春秋以后,内地的貊人大都与华夏族融合,未被融合者退居秦、晋、代、燕之北,归附匈奴或东胡,称为“胡貉”或“蛮貊”。而东北之“发”改作“貊”。主要分布于今鸭绿江流域和辽河以东地区,从事渔猎,兼营农业。随着燕国势力在东北的扩展,一些貊大部落并入燕,渐被融合;而更多的貊人部落,逐渐与秽人结合,被称为 “秽貊”。 貊亦作“秽貊”、“秽貉”、“薉貉”。亦简称“貊”、“貉”。中国古族名。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君南闾等率二十八万口诣辽东内属。从事农业, 产果下马, 文豹、鱼皮、檀弓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