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赵普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赵普922—992

字则平。北宋幽州蓟县(今北京西南) 人,后迁河南洛阳。后周时,为赵匡胤幕僚,任掌书记,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入宋,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建隆元年 (960),出征平定李筠之乱。同年,又请速平李重进之乱。任枢密使、检校太保。乾德二年 (964) 起任宰相。参与谋划北宋初年的重大方针政策,如选拔各地精兵充禁军,削弱地方武力;实行更戌法,使兵将分离; 罢宿卫和节镇兵权; 命文臣知州; 诸州置转运使、置通判,以集中行政权和财政权; 解除石守信等兵权,防止大将夺取帝位; 对契丹采取守势等。“普为政颇专,廷臣多忌之”。及太祖晚年,其宠渐衰,出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太宗时又两度为相,两度出为武胜军、山南东道节度使。淳化三年 (992) 因病辞职,封魏国公。死后追封真定王,真宗时因避讳改韩王。谥忠献。他少时为吏,虽多智谋,但读书太少,晚年常读《论语》,因此有 “半部《论语》治天下” 之说。

赵普922—992

北宋宰相。字则平,幽州蓟县(今天津市蓟县)人,后迁居洛阳。后周时为赵匡胤幕僚,掌书记,曾参加策划陈桥兵变。乾德二年(964年)任宰相,协助太祖筹划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太宗时又两次为相。淳化三年(992年)因病辞退,封魏国公,死后谥忠献。虽读书少,但喜《论语》,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赵普922~992

宋代政治家。字则平。河南省洛阳人。后周时,跟随赵匡胤,任掌书记之职。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时,赵普是主要策划者之一。北宋建立后,初任枢密使,执掌军权。自乾德二年(964年)起,担任宰相。在任期间,协助赵匡胤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中央集权:针对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武将跋扈现象,提出应夺其政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之策,被赵匡胤采纳。对辽国,主张采取守势,反对出兵收复燕云十六州。宋太宗时,他又先后两次为相。淳化三年(992年)因病辞职,受封魏国公。赵普一生读书不多,却颇有治国才能。晚年潜心研读《论语》 ,每当退朝回府,即启箧取书细阅,终日不辍,故史书有 “半部《论语》 治天下” 之说。去世后,箧内放有 《论语》20篇。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