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近体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49 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今体诗。由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求四声、八病等声律、对偶的新体诗发展而来,至唐初沈佺期、宋之问时始定型,为唐人以后常用的诗体。包括律诗和绝句。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一定的格局。 近体诗jintishi与“古体”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今体诗。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字数、句数和平仄、对仗、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分为律诗和绝句。其中又各有五言、六言、七言之别。主要是五、七言。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十句以上的称排律或长律,偶有六句三韵的律诗,称为三韵律诗或小律。由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求四声、八病,重视声律、对偶的新体诗发展而来。至唐初沈佺期、宋之问时始定型,为唐以后人常用的诗体。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种类。相对古体诗而言,此种诗体形成较晚,成熟于唐代,是唐代对律诗与绝句的通称,包括律诗、绝句、排律等。近体诗与古体诗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有着较为严格的格律要求,除排律不限句数外,律诗与绝句都有严格的句数、句式、字数、声律、韵律等的限制与规则。其中,律诗限定只能是八句,每句五言的称“五律”,每句七言的称“七律”。诗中第三句与第四句、第五句与第六句,还要求在词义与音韵上对仗,并在第二、四、六、八句末尾押韵,而第一句则不一定要押韵。绝句限定只能是四句,每句五言的称“五绝”,每句七言的称“七绝”。其押韵与声律的要求均与律诗相同,而排律一般则不得少于十句,多者几十句乃至一二百句以上。近体诗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一个十分漫长的阶段,自汉代起,文人们便有意识地追求使用排比与对偶的形式进行文学创作,魏晋以后,骈文的盛行,要求通篇对仗,这种文学形式对后来的诗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为律诗的形成打下深厚的基础。 近体诗诗体。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诗的通称。又称“今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