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风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中风zhòng

中医病名。❶又称“卒中”,有急骤的风证之意。是指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突然口眼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的病症,多因阴精亏损,或暴怒伤肝,使肝阳偏亢,肝风内动所致。或因嗜食肥甘厚味,痰热内壅而化风;或因气血不足而虚风内生。中风有中络、中经、中腑、中脏的区分,其中中络最轻,中脏最重。西医的脑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以及某些脑实质、脑神经病症即属此病。
❷是指外感风邪的病症,症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中风

又名卒中,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㖞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是中老年妇女常见病。多由情志郁怒,心火暴甚,引动肝风;饮食不节,肥甘醇酒,生痰化热,引动肝风而夹痰上扰;劳倦太过,房室不节,阴血暗耗,虚阳化风;风寒之邪,乘虚侵袭,气血运行受阻,筋脉失养等原因皆可致病。辨证论治:中经络:
❶络脉空虚,风邪入中者,手足麻木,肌肤不仁,或突然口眼㖞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弦细。以大秦艽汤(秦艽、石膏、甘草、川芎、当归、芍药、羌活、独活、防风、黄芩、白芷、生地、熟地、白术、茯苓、细辛)祛风通络。
❷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者,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眠多梦腰酸腿软,突然一侧手足沉重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蹇,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以镇肝熄风汤(牛膝、龙骨、白芍、天冬、麦芽、代赭石、牡蛎、玄参、川栋子、茵陈、甘草、龟板)滋养肝肾,平熄内风。
❸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者,突然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便干或便秘,或头晕,或痰多,舌蹇,舌苔黄腻,脉弦滑。以星蒌承气汤(胆南星、全瓜蒌、生大黄、芒硝)化痰通腑。中脏腑:
❶闭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大小便闭。若兼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此属阳闭,以至宝丹(市售成药)灌服或鼻饲开窍,并用羚羊角汤(羚羊角、龟板、生地、丹皮、白芍、柴胡、蝉衣、菊花、夏枯草,石决明)清肝熄风,滋阴潜阳。若兼见面白唇黯,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沉滑或缓,此属阴闭,以苏合香丸(市售成药)灌服或鼻饲以开窍,并用涤痰汤(见肺胀)祛痰熄风。
❷脱证,突然昏倒,不昏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瘫软,舌痿,脉微欲绝。以人参、附子急煎灌服回阳固脱。针灸治疗:中脏腑闭证以水沟、十二井穴、太冲、丰隆、劳宫为主穴。闭证用泻法,脱证用补法。中经络以肩髃、曲池、合谷、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冲阳、昆仑为主穴。针刺初病宜泻,久病宜补。调护:
❶急性期绝对卧床,减少搬动。对昏迷病人予以特护。
❷慢性期要很好调养,加强肢体锻炼。
❸绝对避免恼怒等不良情绪。
❹以低脂、低盐、低胆固醇饮食为宜,多食水果、蔬菜。
❺积极治疗后遗症,如针灸、按摩、药浴等。

中风

病名。❶又名“卒中”。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要症状。或不经昏仆,仅见僻不遂。外邪引发者,称为“真中风”、“真中”,多由脉络空虚,风邪入中经络引起。无外邪而发病者,称为“类中风”,“类中”,多由阳化风动,气血上逆,挟痰挟火,流窜经络,蒙蔽清窍所致。为上实下虚之证。根据病情的轻重,又可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详各条。
❷指外感风邪所致的太阳表虚证。《伤寒论》:“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中风

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见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的病症。治疗:❶针刺或灸人中、百会、合谷、足三里、后溪、外关、涌泉、昆仑等穴,或针刺少商穴放血。
❷通城虎、老陈皮,共捣烂,加姜汁、双酒,灌服。
❸口眼歪斜,用蓖麻仁,捣烂,外敷,向右歪敷左侧,向左歪敷右侧。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5:4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