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集古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307 集古录金石考证汇编。又称《集古录跋尾》。宋欧阳修撰。10卷。集录金石文字多至千卷,计有考证为主的跋语400余篇,为中国现存最早研究石刻文字的专著。其子棐,别有《集古录目》20卷,现仅存辑佚本10卷。 集古录金石学著作。又名《集古录跋尾》。十卷。北宋欧阳修著。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先后任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滁州令,累官至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神宗熙宁初,因与改革派王安石不合,以太子少师离职。平生博览群书,苦心治学,以文章冠天下。继承和完成了唐朝韩、柳发起的古文运动。晚年号六一居士,即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鹤一双,以及《集古录》一千卷。 集古录又名《集古录跋尾》。宋欧阳修撰。收集周秦至五代铜器铭文、碑版拓本跋尾共400余篇。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研究金石铭刻的著作。 集古录十卷,宋欧阳修撰。欧阳修,详见《新唐书》条。欧阳修早年即喜搜集碑刻,凡有所闻,便多方求取。朋友馈赠拓片和实物,更增加了他集古的完备性。自仁宗庆历五年 (1045)开始整理,至嘉祐七年(1062),历时十八个年头,与修撰《新唐书》差不多同始终。其集得彝铭碑刻和法帖一千卷,上起周初,下迄五代末,编录成册。其中,以唐人碑帖居多,占总卷数的十之七八。对所集金石铭刻,欧阳修“撮其大要”,详加审定考释,于卷尾写下题跋。因是随得随录,边写边改,写法不尽一致,也未依时代先后排列。自仁宗嘉祐八年 (1063),至神宗熙宁二年 (1069),总共写下题跋四百余篇,编为十卷,于《欧阳文忠公集》中称《集古录跋尾》,通常称为“集本”。其自为书,则自宋方崧卿裒聚真迹,刻于庐陵 (今江西吉安),名以《集古录》,是为合编本。该书刊行,为第一部金石考证专著。对于金石铭刻,欧阳修遇“与史传不同者”、“有褒有讳,疑其不实”,至于世系、子孙、官封、名字、因 “无情增损,故每据碑以正之”。该书在订正史籍错误、补充史传疏漏、考索典制渊源、品评历史人物等方面,都有出色的贡献。自该书问世,别创一种积聚文化财富的风尚,并将摩挲玩赏古董引向考据史事,导致金石考据学的诞生。该书流传,分为两个系统,一为“集本”,随各种版本《欧阳文忠公集》传布;一为合编本,单独通行。宋庐陵刻本,今已不传。其单独通行之本,今已是以时代先后为序排列了,每卷之末附列原本卷帙编次,此本收入《四库全书》中。附带辩证一事,即欧阳修子棐所编《集古录目》,是从先前搜集的一千卷铭刻、法帖中选其重要篇目编成,分注其撰人姓名、官位事迹以及立碑时间等,亦为十卷。《欧阳文忠公集》中有《集古录目序》 一篇,有人不知《集古录》与《集古录目》是内容不同的两部书,竟自将 《集古录目序》置于了《集古录》 一书卷首,读者应加辨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