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面具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面具mianju在生活当中有两种作用,一种是把它戴在面部起保护作用,如大家知道的防毒面具;一种是用于艺术表演而戴上的假面具,如我国京剧表演中作动物形象表演时所戴的动物面具。幼儿园所制作的面具一般都当作艺术面具,幼儿可戴上它做各种各样的游戏。面具的做法很容易学会。给幼儿每人一张比脸孔稍大的纸张,然后让幼儿用色笔按照自己所意愿的形象画出各种各样的动物的头部形象。特别要注意画出动物的两只眼睛,两只眼睛之间的宽度要与幼儿自己两眼之间的宽度一样,把动物的两只眼睛部分的内轮廓用剪刀剪空,这样一个动物面具就已经做成。然后在面具的两边各穿一个小洞,用一根松紧带把这两个洞连接起来。幼儿就可以把松紧带环绕在脑后而把面具戴在脸孔上了,面具制作把手工与幼儿游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幼儿感觉到从制作到表演过程始终都是愉快的。 面具也称假面,指用竹、木、皮、布等材料制成的戴在头部以遮挡脸面的饰物。源于古代祀神驱鬼的巫术活动。沿传至今的民间傩舞面具,造型奇诡,有的将猛兽和人的面貌融为一体,极具想像力,表情夸张,或狰狞,或诙谐,富有生活情趣。戏曲中有夸张面部特征的面具,后为脸谱取代。民间戏曲歌舞表演中仍保留了戴面具的作法,面具也是儿童游戏的玩具。 面具又称“脸子”。戏曲中夸张面部形貌的一种化妆手段。过去在剧中扮演鬼神的角色,都戴用面具,后多改为勾脸。如京剧《安天会》中的雷神,《红梅阁》中的李慧娘鬼魂救裴生出险一场时,都是戴用“神脸”、“鬼脸”。逢年过节或喜庆堂会中,为观众祝福的加官、财神、魁星都是戴着面具来舞跳。又如“变脸”中的“扯脸”,也是用了一种特殊面具而改变面部形貌的(见“变脸”条)。 面具又称“戏面”,民间俗称“鬼脸壳”。壮语称“木额”、“面相”或“神相”。为壮族民间师公所敬祭神祗之脸谱。因多用于师公祭神的舞蹈活动——傩戏中,故又称傩面具。对壮族面具的形成,有两种说法:其一,认为在古代楚巫影响下发展而成。唐《通典·乐典》载:楚巫事神,“必有象神之冯(凭)依”,这一“凭依”,即巫所戴面具。壮族师公也有自称“巫士”的,故此推论其有渊源关系。其二,认为源于壮族先民祭神古俗。壮族的宗教祭祀的历史相当久远,它亦有自己“象神之凭依。”广西左江花山崖壁画所反映的即是壮族先民事神。壮观场面。崖画有二眼、三眼蒙面人画像,与师公面具中马元帅、雷王神极相似,两者应是一脉相承。壮族傩面具早在汉代以前就已出现。60年代末,在西林普驮屯调龙山出土的汉代鎏金铜棺上,就悬挂有铜面具。唐宋时,由于傩戏盛行,面具已闻名岭外,为当时人所珍爱。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称:“桂林傩队,自承平时闻名京师,曰静江诸军傩。而所在坊巷村落,又自有百姓傩。严身之具甚饰。……盖桂人善制戏面,佳者一值万钱,他州贵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亦说:“桂林人以木刻人面,穷极工巧,一枚或值万钱。”壮族傩面具因民间所奉神祗较多,故而十分丰富,有三十六神七十二相之说。宋朝诗人陆游曾在《老学庵笔记》中惊叹:傩面具“乃是以八百枚为一副,老少妍陋,无一相似者! ”面具多以桐或樟木手工刻制而成,雕工精细,造型生动,神态逼真,性格鲜明,形象栩栩如生,极大地丰富了神的表现力。今民间已多作为工艺品而收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