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鲥鱼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鲥鱼

产于江苏镇江一带长江中。体银白色,腹部具棱鳞。江苏境内的长江下游段,水面宽,水草多,为鲥鱼栖息繁衍和生长的理想场所,尤以镇江附近为佳。早在北宋年间,就被称为京口(镇江旧称)美味,宋诗人《怀京口故居》云:“鲚鲥美味供春网,柑桔清香寄夜航。”春夏之交,鲥鱼初入江时,体内脂肪肥厚,肉味最为鲜美,且鳞多脂肪也可食用。每百克鱼肉中蛋白质的含16.9克,热量达22千卡。鲥鱼极为娇嫩,捕捉时一旦触及其鳞片就立即不动,苏东坡称它为“惜鳞鱼”。又鲥鱼不能离水,出水即亡,故活鲥鱼尤为珍贵。

鲥鱼Macrurareevesii

脊椎动物,鱼纲,鲱科。身体长椭圆形,侧扁,长达40—70厘米。体背部灰黑色,略带蓝色光泽,体侧及腹部银白色。上颌中间有1个缺列,下颌中间有1个突起。两颌均无齿。头部无鳞光滑;体被大而薄的圆鳞,腹部具有棱鳞。腹鳍小。为洄游性鱼类,生活于海洋中,春夏之交开始性成熟,生殖群体由海洋进入河口,溯河而上到支流和湖泊中繁殖。孵化后的幼鱼留在江、湖中发育生长,当年深秋开始顺水而下,回到海洋中生活,食浮游生物。在淡水中主要食剑水蚤、象鼻蚤、硅藻和其它有机物的碎屑等。在我国分布于南海及东海,盛产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富春江和西江等河流;初入江时,鱼体内脂肪极厚,鳞下也富有脂肪,肉味鲜美,为名贵鱼类。由于生殖期停止摄食,生殖后体消瘦,肉味较差。


鲥鱼

鲥鱼

名贵鱼类。主产于长江下游的江西湖口至江苏南通段。安徽境内长江段为重点产区。鲥鱼颜色银白,体侧扁,尖头,燕尾,宽腹,狭背,腹部有棱鳞,一般体长25—40厘米,体重1—2公斤,属鲱形目鲱科。鲥鱼为暖水性溯河洄游性鱼类,平时生活在海洋中上层,每年4、5月进入长江,溯江产卵,形成鱼汛,捕捞季节仅40多天。主要品种有:前后身小、中间略大的鲳子鱼、嘴角有黄色的黄嘴𩽾、颧骨上有红色的胭脂鱼、上下嘴唇呈红色的樱桃鱼等。鲥鱼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脂肪、铁、钙等物质,营养价值甚高,以肉嫩、油多、骨少、汤鲜著称。清蒸鲥鱼,色白如银,鱼肉肥嫩,滋味鲜美,历来是宴席之珍品。

鲥鱼迟鱼

鲥鱼是湖南珍贵鱼类之一,产于湘江和洞庭湖。长沙、衡阳、沅江、岳阳、湘阴、汉寿、常德、临湘等地过去均有出产。骨细,肉多,味甚美。清代,鲥鱼在湘江中下游和洞庭湖常有捕获。一般个体重1.5公斤左右,最大的3~3.5公斤。1917年湖南省政府国民经济统计表统计,年产鲥鱼1500公斤,1958年以前湘江鲥鱼较多,沿岸的坪塘、炭塘子、龙洲等渔业捕捞队常有鲥鱼上网,株洲、长沙江段每年能捕鲥鱼5000~10000公斤,1960年后,由于工业废水污染,湘江和洞庭湖的鲥鱼逐年减少,现已罕见。

鲥鱼

隶属辐鳍亚纲鲱形目鲱科鲥属。又名三来、三黎。一般个体长40多cm,体重2.5~3kg以上。最大个体60cm,重3.8kg。侧线0,具纵列鳞41~47,腹部棱鳞16~17+14。背鳍条17~18;臀鳍条18~20。鲥鱼为溯河洄游产卵鱼类,6~7月间入江河中下游产卵繁殖。幼鱼孵化后,进入支流或湖泊中肥育,至9~10月才入海生活。鲥鱼3龄开始性成熟。此时雌鱼平均体长51cm,平均体重2kg;雄鱼平均体长44cm,平均体重1.3kg。生殖洄游群体为3~7龄鱼,产卵期多集中在6月中下旬。体重2~3kg的雌鱼的怀卵量为150万~250万粒。卵径为0.7mm。受精卵在水温26℃时,经过17h开始孵化。在体长达到85mm时入海发育成长。

鲥鱼

又名三来或三黎。分布于我国黄海、东海、南海。鱼纲、鲱形目、鲱科。形扁而长,背苍色,腹银白色。鳞薄如白银,背鳞稍带青色,腹下角鳞如箭镞,俗名箭鱼。为我国特有的珍贵回游性鱼类。每年春天从大海逆流而上,分道游入长江、钱塘江,6—7月到固定产卵床产卵。长江最大产卵场在赣江的峡江县上下三十公里地带。幼鱼进入支流或湖泊中育肥,亲鱼则随江归海。成体通常1—1.5公斤,肉细而脂厚,味道鲜美,为著名的经济鱼类。鲥鱼美味在皮鳞之交,以鳞为贵,食不去鳞。江苏省水产研究所于1979年开始对鲥鱼淡水池塘驯养,现已获得成功。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2:0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