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万年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万年寺分类:【传统文化】 在今四川省峨眉山。相传始为汉代药叟蒲公事佛之所。晋代创寺,初名普贤寺,唐更名白水寺,宋代称白水普贤寺,明代万历中敕改圣寿万年寺。原有殿宇7重,现存普贤殿、毗卢殿、巍峨殿、大雄殿等。普贤殿又名无梁砖殿,建于明万历年间,座西向东,平面正方形,长宽16米,高14米,前后开门券,正面门额书“圣寿万年寺”五字。殿顶砖砌穹窿形,穹窿下有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铜铸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一尊。通高7.35米,重约62吨,造型高雅清逸,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殿内四壁下有小龛24个,各供铁铸佛像1尊:上部横龛6道,列置小铜佛像307个,铸工细致。寺内右侧一长方水池,传为唐代名僧广?为李白弹琴处。李白诗“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听蜀僧?弹琴》)即咏此。 佛寺名。在四川峨眉山主峰以东,观心坡下一平台上,海拔约1000米。下距报国寺约30里。是峨眉山主要寺庙之一。创建于东晋,原名普贤寺。唐时改称白水寺,宋代名为白水普贤寺。明万历年间 (1573―1619) 敕改圣寿万年寺,简称万年寺。原来寺院宏大,殿宇七重,几经兴废,现仅存一座砖殿和1953年重建的两重殿宇。砖殿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 (1600)、是座方形砖砌穹窿顶无梁殿。外檐、门、窗、斗拱、垂柱全系用砖仿木构成。边长15.7米,高16米,殿顶竖立五座小白塔和四只吉祥兽。殿内顶部绘有手持琵琶、箜篌、芦笙、笛子的4个仙女,色彩艳丽,飘飘欲舞,生动优美。四壁下部有26小龛,内置铁铸罗汉,上部砌模龛6道,放满铁铸小佛。殿内正中是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铜铸的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一尊。白象四足分踏三尺莲座,双目炯炯有神,雄浑古朴。象背莲台上普贤菩萨头戴宝冠,手持如意,结伽趺坐。神态端庄肃穆,衣纹线条流畅。普贤、莲台、白象比例适度,质感真切,通高7. 35米,重62吨。当年是在成都分体铸造,运上峨眉山后焊接而成,铸造、焊接工艺十分精湛。砖殿就是为了保护这尊铜像而特意设计建造的。铜像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新建前后两殿配有厢房,全部仿古式建筑。高大的月台上正殿两层,中出腰檐,上为单檐歇山顶。檐下高悬“巍峨宝殿” 匾额,整个建筑壮观古朴。毗卢殿旁有一方水池,即 “白水秋风” 的白水池。每当 “三秋雨水,白云轻飞,秋风号林,黄叶矬水”之时,秋色绝佳,为峨眉山十景之一。 峨嵋山万年寺 在峨眉山麓,创建于东晋。初名普贤寺,唐改白水寺,宋名白水普贤寺,明万历中敕建砖殿,赐改“圣寿万年寺”,简称万年寺,几度兴废。解放后重修殿宇两重。今存明代建穹窿顶方形无梁砖殿,高阔各16米,通体用砖砌成,无梁无木。殿中供奉有北宋兴国五年(980年)铸造的普贤骑六牙白象铜像,高7.3米,重62吨。普贤体态丰满,表情肃穆端庄;白象造型生动。砖殿四壁下部有小龛24个,各供铁佛像1尊;上部横龛6道,列置307个小铜佛,也为宋代塑造。寺周风景以“白水秋风”称誉。历代文人至此,多有题咏。唐代大诗人李白年轻时游此,写有《峨眉山诗》,并与善弹琴的寺僧广浚交往甚厚,曾作著名的《听蜀僧浚弹琴》诗:“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今寺前白水池畔有“广浚弹琴处”和“李白听琴处”,池中有峨眉特产“弹琴蛙”。寺前有宋代书画家米芾题“第一山”。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