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巴文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东巴文分类:【传统文化】 纳西语称“森究鲁究”,意为“木石之标记”。纳西族使用过的一种文字。属象形表意文字类型。相传创制于一千余年前。约一千字左右,包括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字体。表意方法主要是用一个字或几个字代表一句话或一段话。字序从左向右,自上而下。因>字形经常变换,读音也不统一,所以不能准确地记录语言。过去主要用以书写 * 东巴经,也有用作记帐、记事和写信的。 东巴文 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堪称华夏一绝。我们知道人类文字曾经历过刻木记事、图画文字、表意文字、音素文字等几个发展阶段,可在当今整个文字体系中,真正保存和使用图画象形文字的已凤毛鳞角。所以,现存的图画象形文字是研究人类文字起源和发展的原始标本,它的认识价值不言自明。 纳西语称东巴象形文字为“森究鲁究”,意为“木石之标记”,说明这种文字产生的年代已很早很早。见木画木,见石画石,最先是以图画的方式创制的。这种文字又称“东巴特额”,意为“东巴文”,被纳西族东巴们用来书写“东巴经”,所以人们又称它为“东巴文”,即东巴所使用的文字。 东巴象形文的起源年代问题,东巴文献没有载明,汉文文献也没有具体记载,所以还没有取得共识。徐中舒认为,四川古代的巴文、么些文(东巴文)和汉文,具有 一定的共同基础,最初还可能是同出一源的。但是它们的分枝,应当远在殷商以前。李霖灿认为,么些象形字早不过唐代,晚不过明成化年间。纳西学的一代宗师方国瑜教授认为:东巴经传说,古代有圣人“老尤本所素古”,创制汉、藏、纳西三种文字,但这三种文字创始年代不同,传说不可信,不能强作比附解说。东巴经又说,古代在白地的鸡鸣山下,有圣人“老丁邦都”创始文字,然崇仁丽恩之后、高来秋之前当洪荒之世,未必有据。方先生根据文字产生于一定社会条件的原理,结合纳西族历史的发展,并参照明代白地木高摩岩诗,认为11世纪中叶已有纳西文字写经书之说可信。继后,著名的纳西族学者和志武先生根据对文字产生的社会条件和历史背景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指出:约在7世纪初期的隋末唐初,纳西族社会中的原始巫教因深受吐蕃本教的影响而形成东巴教,社会中已分化出专业的巫师东巴,由他们采集整理流传在民间的图画字,用以简单记事、通信、写卜书和经书,逐渐约定俗成而流行发展。又据“木高摩岩诗”和《元一统志》所述,到了13世纪初年(宋理宗时),丽江白沙人麦宗,7岁能识文字(当指东巴象形文),长大后又通晓汉文和藏文。由此断定,至少在11世纪北宋中期到13世纪初的南宋末期,纳西东巴象形文字已用来书写东巴经了。 对纳西族的东巴文字是属于图画文字类或象形文字类过去曾有过一段热烈的争论。现在大家趋向于接受傅懋?先生的观点。傅先生认为,过去所称的纳西象形文,实际包括两种文字。其中一种类似连环画的文字,应该称为图画文字,绝大多数东巴文经书是用这种文字写的。另一种是一个字表示一个音节,但绝大多数字形结构来源于象形表意的成分,应当仍称象形文字。东巴文经书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是用这种文字写的。对纳西东巴象形文字类型属性问题,和志武先生曾作过概括:纳西象形文字既不是图画记事阶段的图画字,也不是准确代表语言系统的表意文字,而是一种介乎图画字和表意文字之间的象形文字符号体系。进而认为,纳西东巴象形文在书写经书过程中虽然保留有比较浓厚的原始图画字的意味,并且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 一个字表示一个音的书写经书,但这都是同一种文字符号的不同书写形式的发展,而不是两种文字符号的并存并用,在文字性质上仍然是属于同一范畴的符号系统,是一种属于图画记事和表意文字中间发展阶段的原始象形文字符号系统。 用一个图画或一个象形字来表达语言,有表达语气的,有代表词的,有代表词组的,有代表短语的,有代表句子的。这种不定式表达方式令人难于琢磨,为一般人难于释读之原因所在。学者们把这种繁乱的表达方法归纳为八种现象。1、一个字读一个音,表示一个单词;2、数字组成一个会意字,读一个音,表示一个单词;3、数字组成一个会意字,读几个音,表示一个词组;4、数字组成的一个会意字,读几个音,并表示一个短语;5、数字组成的一个会意字,读几个音,并表示一个单句;6、几个字合写在一起,近似图形,读很多音,并表示几个句子;7、有些字只会意,不读音;8、凡象形字,除本意的职能外,均可作同音和近音假借,代表词语。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也是单音节词占优势,因此一个独体象形字也就往往相应地读作一个音节。纳西东巴象形文书写语言(东巴经)再可精练概括为三种:一为图画式的表意法,即以字记忆,启发读音;二为省略词语表意法,即以字代句,帮助读音;三为逐词逐句表意法,即以字代词,逐词表音。这三种书写方法中,以省略词语表意法为主。可见大多数东巴经并非逐词逐句标音,而要靠东巴们的死记硬背,以致使它不能准确记录和代表语言,这是它比典型的表意文字更原始的地方。 东巴象形文字总数约有1300个左右,基本部分是独体的象形字。这种独体的象形字以简单的笔划描绘事物,粗略地构成一个表现事物特点的单体图象。其文字结构松散,图象不稳定,常常是一个象形字左向右向皆可,朝上朝下不拘。图象的书写虽然也有一定的间架结构,但并无严谨的笔划。书写行款很不固定,大体上自左至右横写,不过在具体运用时任意性却很大。本来自左向右书写的字行中常会有一些字由右向左写起来,有时还出现自下而上的写法。同样一句话,写在不同的经书中,字的排列次序常有不同,即使同一句话在同一本经书中,前后的写法也有变化。有相当数量的字常常脱离它所代表的词,而表示一个词组或一句话的整个内容。写一两个字就代表整句或几句话的大意。东巴象形文的这些特点,使不同地区不同的人书写、诵读同一本经书时,往往差异相当大,同一个人写法、读法也常有变化。只有自幼学习经文的东巴经师才能诵读东巴经文,没有学过经书即使熟悉纳西语,认识单个的东巴字,也读不通东巴经书。这也正是这种文字所固有的局限性。 有人将纳西东巴象形文字的造字法归纳为十类: 依类象形 显著特征 变易本形 标识事态 附益他文 比类合谊 一字数义 一义数字 形声相益 依声托事 对东巴象形文字的构造,用比较简明通俗的语言来表述,就是由象形符号、会意、假借、表音符号和附加符号所构成,而以象形符号为主。其附加符号是指不能单独成字使用的点点、黑点、单线、交叉线等,但它具有造字能量。还有字形变化造字法,诸如倒置、倾斜、折断、削减等。独体象形字具有很强的派生能力,以它为基础加以种种变化和组合就能派生更多的新字。这是东巴象形文制造新字的基础。 独体象形字特征鲜明,容易认识。“天”似宝盖,“日”如圆轮,“人”像人形,“羊”长犄角,“牛”长弯角,“树”作树形,“花”像花形,“水”似流水,每一个图像固定代表一个语词,这些词多是纳西语的基本词。 会意在东巴文中占的比例也相当多,它是独体象形字所派生的。有独体会意字和复体会意字两种。独体会意字是改变独体象形字的图形,突出其某一特点而构成的,常用于表示纳西语的动词或形容词。例如独体象形字“人”作人形,在人形下端将人的两腿相连即表示“坐”,在人形的一条腿上折钩作脚形即表示“走”,在两腿上同向折钩作脚形即表示“跑”,反向折钩作脚形即表示“站”,使人形的两腿弯曲并在下端折钩作脚形即表示“跳”,使人形的腹部凸出作半虚圆形即表示“饿”,使人的一手向内自指即表示“我”,使人形两臂一朝上一朝下即表示“舞”等等。 复体会意字比独体会意字用得更广泛。其构字法有二。一是在独体象形字附加符号标出新的意思。例如在“人”字的人形头部右上方划一短线表示“喊”,在短线上再加点表示“唱”,划一?曲线则表示“说”;人头上加半圆线为“戴”,人头上加三根毛则为“鬼”等等。常用的附加符号有单线、曲线、交叉线、黑点、碎点等等。同一符号加在不同的象形字上含义也不同,如碎点有时表示花颜色,有时表示多数。构成复体会意字的另一种方法是用两个或几个独体象形字合在一起。如“水”同“木板”结合为“桥”,“人”同“酒”结合为“喝”,三个“树”字结合为“林”,“饭”同“筷子”结合为“辛苦”等等。 东巴象形文同音假借字是文字进一步发展的表现,不过为数不多。常常假借代表实词的字来表示抽象意义的同音词。例如:纳西语“猴子”与“轻”同音,故借象形字“猴”表示“轻”。语音相近的字也可以假借,例如“蛋”与“好”音近,故借象形字“蛋”表示“好”。为了区别同音词,也常在表音字上附加表意符号。如“楼”与“跳”同音,借“跳”表示“楼”,就在“跳”字上面加一“屋”字表示用作“楼”,以区别于其它同音词。这已是形声兼顾的办法了。 东巴象形文字被人们誉为“活着的象形文字”,因而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无穷兴趣。李霖灿先生早年是从事美术绘画工作的,他到了纳西地区看到东巴象形文字后,一见钟情,便致力于东巴象形文的研究,成了蜚声海内外的知名学者。傅懋?先生对东巴文的研究也颇有成就。纳西族学者方国瑜教授与和志武先生对东巴文的研究成就有深远的影响。 国外学者研究东巴文有一定影响的有法国学者巴克,西德学者雅纳特,日本学者西田龙雄、山田胜美,成果较突出的当推美国学者洛克。他占有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先后用20多年的时间著成《中国西南的古纳西王国》和《纳西语英语百科词典》。 近几年来对“活着的象形文”东巴文的研究方兴末艾,对东巴文研究方面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 纳西族使用的一种文字。纳西语为“斯究鲁究”,意为“木石之标记”。俗称“东巴特额”,意为东巴文字。属象形表意文字,创制时间不晚于唐,一说早至秦汉以前。文字总数约1500多个,基本为独体象形表意字,有少量会意字、假借字。书写行款不固定, 一般自左至右,也有由上而下的。主要用以书写东巴教经典,也可用于记帐、记事、写信、写对联等。是当今世界唯一尚在使用的象形文字。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