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丧葬仪礼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丧葬仪礼分类:【地域文化】 丧葬仪礼是人生最后一项“通过仪式”。如果说诞生仪礼是接纳一个人进入社会,那么丧葬仪礼则表示一个人最终脱离社会,标志着人生旅途的终结,所以丧礼比其他人生仪礼更加庄严肃穆,郑重其事。民间常将婚礼和丧礼并称为“红白喜事”。将丧事作为喜事办,热热闹闹,是为了使死者的灵魂得到安息。由于传统观念和习俗的影响,死亡被认为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人虽死,但灵魂不死,甚至可以转世,因此人的死亡往往被涂上神秘的色彩,产生了许多千奇百怪的慰问死者和迷信禁忌的习俗。加上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宗教信仰不一,于是形成丰富多彩的丧葬仪礼。客家人的丧葬仪礼基本上承袭了中原汉族的传统古礼,仪式繁锁,服丧期长,禁忌甚多,主要包括停尸、守孝、报丧、入殓、做斋、出殡、安葬、做七等程序,在某些具体形式上则与汉族其他地方有所区别。 1.停尸。这是人死后的第一个仪式。病人已病入膏肓,无法救活时,就把他抬到厅堂,俗称“出厅下”,或停尸正堂。五华等地用稻草铺在地上,再铺上草席,加吊蚊帐,尸席男左女右。梅县等地则用条凳承托一块门板或铺板,不吊蚊帐。如果是在外面死亡的,不论老少,尸体只能放在门口或屋外墙根下,不能移入正堂,此乃客家人“冷尸不能入室”的俗规。 人死后,要敲打铜锣三次,妇女开始嚎哭,表示已经寿终正寝,谓之“开孝”。随后孝子孝孙拿着新瓦罐哭着到附近河溪向“河神”买水,或谓之“乞水”。先在河岸上插上未点燃的香纸,再丢几文钱币于河中,顺水舀水,不管舀多少均不能重舀,回来时不能哀哭。将舀来之水拿至厅堂上为死者抹脸,俗称“买水沐尸”。随即在堂前挂上白布帘,遮住尸体,俗称“孝帘”。在死者脚下,供饭一碗,上置鸭蛋插筷子,俗称“脚尾饭”。焚香烧纸,为死者点盏油灯,俗称“长眠灯”,或“头灯”。据说这些都是为死者照冥路,以免挨饿。 沐尸后替死者更换衣服。男人要剃头发,女人则要梳头。先脱去断气之前的衣服,换上新衣服。衣服的件数,男人用双件,女人用单件,一般约五六层。男人的帽子,无论冬夏,一律用冬帽。以白布二幅放在尸体下面,称“扣被”或“扛被”、“兜尸被”;又用红帛一幅覆盖尸体,里子为白色,裱子为青色,谓之“盖被”。枕头用兰布做,形状像菱角,叫“菱角枕”。死者换下的衣服,一般是埋掉,也有的是连床席一起烧掉。 2. 守孝。旧俗在替死者沐浴更衣后,即在“孝帘”前摆一张八仙桌,置死者灵位。死者儿孙媳妇们开始日夜守孝,剃发赤足,反穿上衣,腰束麻皮,是谓“初服”。在大门口挂一面大锣,早晚响锣做孝。亲友们纷纷前来吊唁,俗称“采青”。门口司大锣的小工视“采青”男女,分别以男单女双响锣。内堂孝子、孝女、儿媳们,闻锣声孝男接男宾,孝妇接女宾,跪哭于神桌侧,叩谢亲邻吊唁之情。宾客礼毕后,要扶起孝子孝女。 3.报丧。报丧一般在人死后的当天,派专人奔告死者血缘亲属。有当面口头叩首报丧的,更多的是送讣闻书面通知,俗称“报生”。送讣闻的人不管天晴下雨,都要带一把雨伞,到死者亲属家门口时,将雨伞倒倚门外,俗称死者阴魂留在伞内。主人给报丧人一碗白水喝,不留吃,不留住,但要给他一个红包利市。讣闻是用一张白纸写的讣告或讣帖,称“出门讣”。上写明死者姓名、身份、因何辞世、逝世日期、地点、享年岁数、吊唁成服、返山时间,并署上治丧人与死者的关系。这种讣告,习惯用古文体,如五内崩裂,擗踊哀号等辞。讣闻以男性子孙出名,如父先死居母丧称“孤衰子”,父死称“孤子”,母死称“衰子”。 4.入殓。入殓有小殓、大殓之分。小殓,是在棺内先铺放约一寸厚的黄土(台湾地区用黄纸),再加铺草纸,然后把尸体移入棺内。据说这样做是为了怕尸体腐烂,所以遇天热时,还将棺材打洞透气。死者头垫菱角枕,左手握巾扇,右手握桃条及米畸,脚穿布鞋,口含银元一枚,俗称“含口银”。接着将至亲所送的冥席(俗称“盖面被”)覆盖在尸体上。然后将陪葬品放在尸体旁边,尽量装满填实,让死者端卧不颠。再以冥席盖之,但不封盖。大殓是正式入殓。开始前须打铜锣三响,备牲礼祭祀。然后由长孙钉好棺盖,俗称“上子孙钉”。孝子孝女围棺痛哭。大殓后,孝男孝女披麻戴孝,谓之“成服”。孝子手拿一根棍杖(父死用竹杖,母死用桐棍),曰“孝棍”,穿麻衣,戴麻帽,赤足着草鞋。然后将死者灵位移入灵屋内,灵屋两侧置纸扎的“金童”“玉女”。请和尚来念经超度,名曰“做斋”。这些和尚在堂前设坛悬挂佛像,击鼓敲锣,请神诵经,称为“起坛”。同时举行告灵、告祖、超缢、祭麻等一系列仪式。做斋的时间长短,由孝家的经济情况而定。五名和尚做一日一夜的叫做小斋,即一般人所说的“念经救苦”。七名以上和尚做二日二夜或三日三夜,甚至七日七夜的叫做大斋。灵柩在厅堂停放的时间,古时可到一二十天,多则一个月,后来减少至一个星期左右。 5. 出殡。客家人死后都用土葬,所以称出殡为“还山”。出殡前须祭奠,称还山祭奠或行祭。首先在灵柩前设案悬挂联,安置灵座,行三献礼,行祭以后即“起棺”。用麻绳绞紧,盖以棺罩,抬至墓地。出殡时由乡邻敲锣打鼓开道,放鞭炮,撒路纸,逢桥过水插上未点燃香纸。丧葬行列为:引路火把,或草龙(焚其端使有烟)、铭旗(上写故人之姓名)、孝灯(为白纸蓝字灯笼,上书“严制”或“慈制”)、吉灯(上写字姓来源)、放生笼(笼中装活龟活鸟或鸽子至墓地放生)、铭旌(由女婿孙婿赠吊者)、蓊轴、花圈、艺阁等(多排成二十四孝、三藏取经等故事场面),香亭(轿亭,内置香炉)、像亭(内置故人遗像)、魂轿(内置五升米?,?中安置位牌、魂帛,并放五谷种子、铜币、铁钉等,以象征五谷丰登,子孙昌荣)、鼓吹队、灵柩(由孝男穿麻戴孝,手执孝杖,跟随棺柩)、遗族、道僧、金童玉女、吊祭者等。葬列盛大庄严。至三叉路口时,孝子孝女转身向亲友来宾跪谢,是为衰谢。亲友来宾避开原路绕道先回,至大门口跨过火堆,喝“拦门酒”,以示吉利。孝子孝女送葬至墓地,回来后也要跨火堆,喝拦门酒。 6.安葬。梅州各县有“一次葬”和“二次葬”两种葬俗。一次葬俗称大葬地(坟),墓室和坟地都用坚硬的石、砖、三合土筑成,此乃死者生前做好“生基”(又叫寿坟),死后以厚葬之礼俗。盛棺推入墓室,封死墓穴,再竖墓碑。一次葬多为明清时期的官宦人家的墓葬,民国时期较少见。二次葬是客家人特有的一种葬俗,为客家人所普遍采用。先用棺木埋葬,三五年后取出骨骸,装在金罂(小口大肚的陶罐)内,内写死者世袭姓名,再重新安葬,建坟立碑。没条件建坟的,也可以将金罂寄放在安全的山洞中,或在山坎上挖一小龛寄放。如村中有“阴城”的,也可存于阴城。这种习俗与客家人长期迁徙的经历有关。客家先民千百年来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每转移一次地方,都要把已故亲人的骨骸带上。迁到新居地后,再行择地安葬,不让亲人的骨骸遗落他乡。久而久之,便形成客家特有的二次葬习俗。 客家人对坟墓的建筑十分讲究,对墓地的选择郑重其事,注重地理风水。墓穴大多采用穹窿式,较少用仰天葬。坟墓的构造和人们生前居住的围龙屋相似,后高前低,前后合围,有的坟墓前还要挖一口半月形的墓坟塘。墓的建筑材料用三合土、青砖、花岗石。这些都表明,客家人把人死看成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开端,死后的生活一如生前。 客家人对葬礼中的文书十分重视,要请熟悉丧礼的老先生专门料理。讣告中的称谓、享寿等词语都有古制专用词,称父母为“家严、家慈”,享寿年龄有:五十曰“艾寿”,六十曰“耆寿”,七十曰“稀寿”,八十曰“耋寿”,九十曰“耄寿”,百岁曰“颐寿”。死去的父亲用“显考”,母亲用“妣”,子孙对先世称“太府君”,男人写“府君”,女人写“孺人”。孺人本是官爵品级的称谓,在封建社会中,只有对当朝七品官以上官吏的母亲和诰命夫人,才能称“孺人”。而客家妇女葬后通称“孺人”,而且可以冠戴诰命夫人的服饰殡葬。这是汉族其他地区所罕见的,足以证明客家人对妇女的尊重。妇女虽然生前地位不如男子,死后却能得到如此高的待遇,也算是一种弥补和安慰吧。 7.做七,又名做旬。丧事已毕,灵位未除,仍须做七。从死者去世之日起,每七日孝子孝孙穿孝服向死者灵位敬奉一次斋果饭食,旧俗要做到七七才能“除服”(即脱孝除灵),后来多奉侍至三七除服。除服那天,孝亲家属各备祭品祭祀,然后焚烧灵屋。有些地方则流行做百日,即死者去世满百日后除服,祭祀、焚烧灵屋。梅县还流行走七的习俗,即死者如逢农历月初或十一、二十一日去逝,第一个十日,其家里的人都要在早饭后离屋,至傍晚才可回屋。民间传说,这一日屋中所有阴魂都要回屋,故须避走。 以上这些繁琐复杂、迷信色彩浓厚的葬俗,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得到改革。自60年代起,梅县、兴宁、五华等县逐渐开始以火葬代替“入土为安”的葬俗。祭礼祭仪改为追悼会形式,披麻戴孝改为戴黑纱或小白花。有些农村地区建立了老人会,丧葬理事会,负责料理老人丧葬后事。据统计,梅州地区已有30―40%的乡村建立了这种组织。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