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丧鼓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丧鼓歌分类:【中国民俗】 江汉平原地区,丧鼓歌分坐丧鼓、赶丧鼓、跳丧鼓三种。坐丧鼓由一人或几个人坐着击鼓歌唱,歌场一般设在孝家(死者子孙家)中堂。赶丧鼓是由一批批从歌场外赶来的歌者进行相互抢唱和竞唱,俗称“赶鼓”,又称“赛丧鼓”。有时参与的人数过多,便在室外搭起高台,故又有“高台丧鼓”之称。“高台丧鼓”的歌者最多时达百人以上,由各地域各派的丧鼓团体组成,各路为首的歌师坐在高台上相互竞唱,由自己的歌伴接尾声,场面相当壮观,听者围立,不可胜数。赶丧鼓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相当盛行。坐丧鼓适用于专场,这种较高文化层次的歌唱形式,到70年代以后才引起重视。两种表现形式几乎遍及整个监利,一般统称“打丧鼓”。只有沿长江一带因受江南风俗的影响而采用跳丧鼓。跳丧鼓由两人跳着对唱,一人击鼓,一人击锣,伴以舞蹈,也可由一人跳唱。三种歌唱形式的唱本基本上可相互通用。其分类可从感情色彩上划分为“悲腔”和“诙谐腔”;可从声调、拖音上划分为“高腔”和“平腔”(俗称“死娃腔”);可从击节、过门上划分为“鞭丧鼓”、“锣鼓丧鼓”等等。 土家人祭奠亡灵也兴唱丧鼓歌,又叫打丧鼓,一般以数人组成的锣鼓班子为核心,他人也可自由唱和。首先由鼓师傅击一通鼓,接念开场词。民间有打丧鼓始于庄子的传说,所以开场后必须先请老师,唱《十请庄子老师尊》。唱完后,鼓师傅击鼓叫号,歌师傅接歌和之,通宵达旦,相伴亡者。丧鼓歌唱到天亮时要收场送歌郎,整个过程相当讲究,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结句是“歌郎送出门,庄子返天庭,亡者安葬后,孝眷万年兴”。送歌郎既是礼节,也有为亡者亲眷求吉利的意思。有些地方还兴打活丧鼓,即人还活着就专门请人唱丧鼓歌,据说有病能祛病,无病则增寿。丧鼓歌有“跑场子”、“幺两合”、“三幺子合”等十多种唱腔,节奏鲜明,多为6/8拍子和2/4拍子,动感极强。其中尤以6/8拍子最具特色,是丧鼓歌的精华部分。歌词内容有古书(如《三国》、《水浒》、《封神》等)、“二十四孝”、“梁山伯与祝英台”、“十打”、五句子及艺人的即兴创作,随鼓师傅叫歌的变化而变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