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中论

分类:【文化精萃】

政治著作。汉徐干撰。著录6卷。今存2卷。共20篇。主要阐明儒家经义,在学习论方面,提出“学者所以总群道”、“圣人亦相因而学”命题,认为“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反对当时的“鄙儒”拘泥于章句的训诂,“而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在艺德观方面,提出艺是德之枝叶,德是人之根干,在名实论方面,提出“名系于实”的命题。其首篇《治学篇》为传世名篇。宋本不传,元、明皆有刻本。清开四库馆,收入是书。清金山钱氏小万卷楼校刻本附札记、逸文。龙溪精舍重刻元本附陈?校记。《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杜思刻本。

学术类著作。亦称“徐氏中论”、“徐学”。二卷,一作六卷或十卷。《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皆著录。主要版本有: 明《汉魏丛书》、《广汉魏丛书》本等,清《四库全书》抄本、《增订汉魏丛书》、《增订汉魏六朝别解》、《小万卷楼丛书》本等,民国《龙厍精舍丛书》、《丛书集成?初编》、《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百学全书》本等。主要辑注本有: 清俞樾《读中论》一卷,收入《春在堂丛书》,《中论评议补录》,收入《诸子评议补录》。王仁俊辑《中论佚文》一卷,收入《经籍佚文》。内容以儒学为主,博采名、法。针对汉末名实乖离的风气,强调“名者,所以名实也,实立而名从之,非名立而实从之也”(《考伪篇》),名后实先,名是实的反映。主张分职设官,察举取士,循名责实,力排章句训诂之学。提倡“事莫贵于有验,言莫弃于无征”(《贵验》),反对言不信,行不果。建议统治者明赏罚,慎听从,重爵禄,息党争,以清明政治。

书名。汉魏之际思想家、文学家徐?著。?字伟长,北海剧(今昌乐)人。与孔融、陈琳、王粲、阮?、应?、刘桢,并称“建安七子”。十四岁读《五经》,“未至弱冠(二十岁),学已悉载于口”。因生当浊世,不欲与世俗同流,乃“以六籍娱心而已”。(《中论?序》)后应召任曹操司空军谋祭酒掾属、五官将文学。?清玄体道,不耽世荣,其学博采众家之长,《中论》共二十余篇,为其经学之代表作。该作辞义典雅,足传于后。对名实观的阐释,尤为透彻:“名者,所以名实也;实立而名从之,非名立而实从之也。故长形立而名之曰长,短形立而名之曰短,非长短之名先立,而长短之形从之也。”(《中论?考伪》)以“实”为第一性,“名”为第二性,是鲜明的唯物主义观点。他还认为:如果无其“实”而强为其“名”,就会伤其性。这一名实观用之于社会现实,正是对“惑世盗名之徒”的有力打击。对于选拔人才,他主张“备三教”,即“六德”、“六行”、“六艺”,“三教备而人道毕矣”。(《中论?治学》)才、德之源,又在于学习,“才者,学之徒也。”(同上)即使是“贤者”、“圣人”,也是相因而学。其治学观点,以“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大义举而物名从之”。(同上)反对逐章逐句解释经文的治学方法。在文学上,有部分诗赋流传下来。他还曾夜观“列宿”,“考混元于未形”,可惜此类材料未见流传。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5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