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于阗文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于阗文分类:【地域文化】 古代新疆于阗地区使用的一种拼音文字。因人们认为古代于阗就是塞种(塞克人)的住地,故亦称“于阗塞克文”。有人认为,公元6世纪以前,于阗地区通行汉文和?卢文,公元6世纪以后,则通行汉文和于阗文。?卢文和于阗文都是传自印度,但文字渊源各不相同。?卢文源自波斯的阿拉美文字,于阗文则源出印度婆罗米文字笈多正体。于阗文有楷书、草书和行书三种,字多合体连写。其字母与古藏文相似,两者的附加元音符号也相同。就字形比较而言,也许于阗文字就是古藏文字之所本。最早记述于阗文的汉文文献是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卷十二)。19世纪末以来,在今新疆和田、巴楚、图木舒克、木头沟和甘肃敦煌等地,发现大量的于阗文文献,年代约属6―10世纪。现存于阗文献多为佛教文献,较重要的有《金光明经》、《妙法莲华经》、《贤劫千佛名经》、《维摩诘经》、《首楞严三昧经》、《赞巴斯塔书》、《理趣经》、《佛说无量寿经》、《般若波罗密多经》、《伽腻色迦传》等。非佛教文献则以欧洲梵文学家钢和泰所藏《于阗沙州纪行》最为著名。此外尚有《甘州突厥记事》、《于阗王致曹元忠书》、《七王子书简》、《于阗伽湿弥罗纪行》、《致于阗王奏报和书信》、《罗摩传》等。这些文献对于研究古于阗的宗教和社会历史价值极大。有些文书掺用汉文,或用汉文和于阗文共同书写;有的还采用同庆、天兴、中兴、天寿等年号,或采用宰相、长史、节度使、都督等官称,说明古于阗人与内地王朝的政治、文化关系相当密切。于阗文文献现大多藏于英、法、苏、德、美、印度、瑞典等国。 又称于阗塞文。古代人称为“塞人”的民族使用的一种拼音文字。因发现于新疆于阗地区而得名。于阗文记录的语言属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伊朗语支,与今阿富汗境内的瓦汗语相近。于阗文来源于印度婆罗米字,所以属于音节文字,字形与婆罗米字相近,采用附加符号表示元音。为4世纪后期传入于阗地区。19世纪末俄国驻喀什噶尔领事M?彼得洛夫斯基,英国驻喀什噶尔领事G?H?马继业最先在和田地区搜集于阗文献,1901年德国梵文学家霍恩雷首次刊布。此后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派到新疆的“探险家”又获取了大量于阗文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在新疆陆续发现于阗文文献。中国学者研究于阗文献所涉及的有历史、地理、语言文字等内容。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