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云门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云门寺分类:【传统文化】 坐落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城外6公里的云门山,是佛教禅宗南派的五宗之一云门宗的发祥地。创建于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为六祖慧能弟子灵树的传法和尚文偃。现存寺宇为1943-1950年间由住持虚云和尚所募化重建。现寺山门内壁还保留着著名的南汉天宝元年(958年)《大汉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故匡真大师实性碑》和大宝七年(964年)《大汉韶州云门山天觉禅寺大慈云匡圣弘明大师碑记》各一通。寺前有观音山,寺后有桂花潭、出米石、慈悲峰、钟鼓山、九仙岩等山水名胜,流泉飞瀑,嶙岩嵯峨,桂花溢香,风光绮丽。 位于城关镇。据寺内碑刻记载,始建于北宋皇钓二年(1050),因寺门原有石碑两座,故原名石碑寺。明永乐九年(1411),慈慧和尚自浙江绍兴云门山来,驻锡于此,易名为云门寺。清道光九年(1829)、同治四年(1865),两度重修。现存建筑有前殿、大雄宝殿和观音阁。其中以观音阁最为壮丽。阁纵深35.4米,宽17.5米,高15米,面阔三间,重檐之中辟一天窗,观众可站立前坪通过天窗瞻仰佛面。佛龛中有千手观音造像,泥塑与木雕相结合,高11米,造型奇特美丽,神态端庄慈祥。佛冠上镶32个微型佛像,每像四双手,姿态各异。肩上伸出小手近千只,手心各绘秀目,或持宝瓶、杨柳枝,或持宝剑弓箭。脚踏彩粉莲台,镇住一条巨龙。据《湘乡县志》载,旧城县治常遭洪水侵袭,人们以为是孽龙作怪,欲借观音法力镇锁孽龙。阁中殿前还有清代铸圆形青铜炉,直径55厘米,高33厘米,下垫79厘米高石座。当地人称之为“风波铜”香炉,视为镇寺之宝。 位于县城北6公里处,背倚云门山,是佛教禅宗五大支流之一的云门宗发祥地。创始人文偃禅师,受法于六祖慧能弟子天树,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在此建寺,创立宗派,取山名为宗派名,寺也称云门寺。院舍精雅,幽深静谧,寺内保存有南汉大宝元年(958)的《大汉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匡真大师实性碑》和大宝七年《大汉韶州云门山大觉禅寺大慈云匡弘明大师碑记》两块石碑。寺后飞瀑流泉,岩石嵯峨,有桂花潭、七仙岩等古迹。 佛教古寺。在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城外6公里处。创建于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是佛教禅宗五宗之一云门宗的发祥地。现寺宇尚存,山门内壁保留有10世纪中期的《大汉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故匡真大师实性碑》和《大汉韶州去门山大觉禅寺大慈云匡圣弘明大师碑记》。寺前有观音山,后有桂花潭、出米石、九仙岩、慈悲峰、钟鼓石等山水名胜。流泉飞瀑,口岩险峻,桂花飘香,风景绮丽。现存殿宇为1943―1950年间住持虚云募集重建。 瑶族地区名胜古迹。我国佛教禅宗五宗之一云门宗的发祥地。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城北6公里的慈云峰下。该寺创建于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曾于1943―1950年由住持虚云募化重建。现寺内存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斋堂、放生池等。寺前有观音山,寺后有桂花潭、出米山、九仙岩、慈悲峰等景区。山门内存有著名的南汉大宝元年(958)《大汉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故匡真大师实性碑》等两块重要石碑,为佛教珍贵文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