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从氏族到马上行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从氏族到马上行国分类:【地域文化】 迄至契丹辽朝时代,蒙古草原上氏族部落林林总总,多达上百。分化组合引发出厮杀兼并,史家写道:“天下扰攘,相互攻劫,人不安生” ④ 。草原处于激烈动荡中,牧歌式的安宁生活早已成为遥远的记忆。氏族社会的分化兼并,观其外因,有周边封建政权直接或间接的压力因素,游牧社会感到要用统一形式向外抗争和发展。究其内因,既是氏族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分化使然,又反映了草原游牧社会长期发展的连续性。 12世纪蒙古草原的氏族社会出现了大小不一的氏族联合体。这是由于氏族作为一个单独的集团很难平安地游牧于动荡的社会之中;大规模迁徙游牧或围猎等生产活动需要人们相互配合;抵御外来侵略需要人们团结一致;对外发展更需要统一行动。种种因素促进了氏族联合体的形成,这种氏族联合体,蒙古人称之为“亦儿坚”和“兀鲁思”,前者意为“部落”或“部落分支”,后者可译作“国、分地”。这标志着蒙古社会进入氏族――部落联盟阶段。 最初的氏族联合体仅为对外活动需要而组成,经济需求往往胜于政治目的,各个参加的氏族并不需要联合体干预自己氏族内部事务,因而具有临时性和较为松散的特点。联合体的参加者并不要求具有共同的祖先和相同的血缘,既可以是有血缘关系的氏族,也可以是由不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组成,前者如波斯史学家拉施特所叙各个部落 ① ,后者例证以成吉思汗与札木合进行十三翼大战最为典型。双方各组联盟,多由不同血缘氏族组成 ② 。这些联合体表明,作为氏族社会重要价值尺度的血缘意识开始淡化。 氏族联合体虽然松散,但要协调各氏族行动,必须选出首领,这个首领必须具备英勇善战、断事公平、善于组织等才干,而且必须经过氏族联合体各参加者的审核批准(往往有一定的推选形式),方被承认。这种做法可以使人联想到鲜卑部落推选“大人” ③ 和契丹八部氏族长共同推选可汗的制度 ④ ,这就是日后被称作“蒙古国会”――忽刺儿台(译作大聚会或宗亲大会)的滥觞。游牧国家的形成起源于氏族联盟的扩大与发展。而具有杰出领导才能的氏族领袖一旦被推举为联合体统帅――可汗,就会充分发挥其组织才能,将家族、氏族、氏族联合体及部族联盟迅速扩大为“马上行国” ⑤ 。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国(“也客忙豁勒兀鲁思”)正是这种历史典型的体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