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会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会馆分类:【传统文化】 由会场、剧场、宴会厅、办公室和居所组成的公共建筑群。会馆分行业会馆和同乡会馆两种。前者是商业、手工业行会会商事务和办事处所,后者是客居外地的同乡人聚会、联络和居住的处所。会馆大多建于都城、省城和商业、手工业发达的城市。行业会馆内多供有该行业的祖师或神祗,演戏酬神用的戏台,有的独立建造,有的建在大门背面上层,观众席设在正厅、厢楼或庭院中,有的庭院中建有棚盖,比较注重装饰效果。同乡会馆与大型住宅相似,多在正厅或专室设有祠堂,供奉乡贤,正厅为同乡聚会宴饮之处,其余房屋供同乡借居,有的大会馆还设有学塾、戏楼等。清代北京著名的同乡会馆有江西会馆、奉天会馆、四川会馆与今存的湖南会馆等。 清代,省城及各府州县城居住着大量外来汉人,有的担任地方官,有的经商,有的从事手工业,有的做佣工。这些汉人,大都以同乡会或同行关系相结合,设立会馆,建立行会。如贵阳城内设有四川会馆、湖广会馆、江西会馆、山西会馆、陕西会馆、云南会馆、两广会馆,并有固定馆址。各会馆修建庙宇,将原籍中为公众所景仰的历史人物当作神明来供奉;或者供奉释迦牟尼,招僧人经常护持香火。每年定期做会一次,不时为同乡排忧解难,周济同乡中的贫病失业者。会馆购置有墓地(称为“义地”),安埋同乡亡故者;有田产,每年收取粮租。各州县的会馆有的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被拆除,有的变为学校、仓库或民居,有的作为文物被保存至今。 会馆又称“书院”、“公所”。景德镇许多瓷业行帮的活动中心和议事机构都在会馆。都帮集资建有都昌会馆,作为其祭祀、聚会、议事的场所;徽帮也集资建立了新安市院(即徽州会馆),为其春秋祭祀、聚会、议事和办学场所。 以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为限,景德镇一地的会馆就有徽州、南昌、苏湖、饶州、都昌、临江会馆和景仰书院等7所之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景德镇城区共有会馆、书院、公所27所。这些馆所,既是行帮内部联络乡谊、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也是行帮的对外窗口,被用来洽谈工商业务,进行往来接待。从这一点看来,会馆可以说是行帮外在的、物质化了的标志,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一定程度上,会馆代表着行会,从会馆的大小、布置往往可以看出一个帮会的实力强弱、地域和行业特色。 以景德镇的会馆为例,此地的会馆有三种构成方式: 一是以府县为单位。这种情况最多。如吉安会馆含一府十县,分别是吉水、泰和、永丰、宁冈、永新、遂川、万安、安福、莲花、吉安。南昌会馆含一府八县,分别是南昌、新建、丰城、进贤、靖安、奉新、武宁、修水。饶州会馆含一府七县,分别是鄱阳、乐平、德兴、万年、浮梁、余干、弋阳。徽州会馆含一府六县,分别是祁门、黟县、歙县、休宁、绩溪、婺源。瑞州会馆含一府七县,分别是高安、上高、分宜、萍乡、万载、宜丰、宜春。建昌会馆含一府六县,分别是广昌、黎川、资溪、南城、南丰、建昌。临江会馆含一府四县,分别是清江、新淦、新余、峡江。此外,还有以县为单位的会馆,如石埭、丰城、宁城、婺源、祁门、奉新、湖口、蓉城、浮梁等县的会馆和公所。早在明代就建有的都昌会馆,因为旅居景德镇谋生的都昌人增多了,后来又建了一所新会馆,所以一县之内有新、老两个都昌会馆。 二是由毗邻地区合建而成的。如苏湖会馆就是由苏州和湖州合建的,广肇会馆是由广州府和肇庆府合建的,而原泾县、太平、宁国等县都处于宁国府的管辖之下,他们合建了宁国会馆。 第三种构成方式是以省为单位的。如湖南会馆、湖北会馆、山西会馆、福建会馆等。 清时,广东、福建及江西省丰城、吉安、樟树等地的工匠、商人拥入瑞金县落户开业,先后形成不同的乡帮,如广东帮、丰城帮。各籍同乡也集资建造了各自的会馆,以作本籍旅瑞工商人士议事与接待乡人之所。到清末,瑞金县城已有福建会馆(址在天后宫)、广东会馆(址在通荡街)、南抚剑会馆(址在今八一路)、樟树会馆(址在横通荡街)、吉安乡祠(址在今红都大桥北岸桥头)等会馆。 与其他民间自由组织不同的是,会馆的成立都报请官府立案,因而获得了官方的保护。 会馆也有自己的层级设置,其总负责人称为“总会首”、“会首”(后多数改为理、监事制,称为理事长、理事和监事)。有的会馆在总会首之下,又按行业、姓氏设有会首。都昌24姓筹建的会馆就设有24个会首,他们以6姓为一届,每年轮流掌管会产、会务及其他事务。奉新会馆则在会首之外又成立了同乡会,并选举了理事长、理事和监事。按行业设有董事的则有徽州会馆。因而会馆有理监事会、会首会和董事会,一般情况下设有例会。但凡有会,需要会首或理监事、董事开会商议的是会首人选、每年祀神祭祖会、与外县外省纠纷、财产结算等重大事件。在会馆会首之下,还设有一名管账先生(多数不用本县的),一个收租的,一个专司看门、烧水、打杂的斋公。在每年年前节后,会馆进行集中收租,遇到拖欠不交的,会馆将随同乡人上门催讨。 会馆大多时候都有人,来馆人员可以到会馆“喝会茶”,坐一坐,但须按规定交茶水费,多为一元,也可以自带香烟、瓜子来。都昌会馆还办起了伙食,每天中午都开一顿饭,会首和当班人可以享用,但按规定不能超过两斤肉,另外配有青菜和豆腐汤。 掌管会产、主持祭祀、处理调解同乡、同业之间的纠纷,是会馆的主要职责。 是某地的商人们到外地兴办工场作坊和经商时,在异乡建起的商人联合会。目的是联络商人,协调生意和资金,以团体的力量保护商人在当地的合法权益。旧时邯郸就有山西商人集资建起并成立的山西会馆。馆址在北苏曹,即现在的邯郸热电厂大院内。当时的北苏曹是繁华的船码头,邯郸的煤炭、陶瓷,天津的食盐(大盐)等都在这里集散。因山西籍商人在邯郸经商的人不少,于是建起了山西会馆。 清朝末年,直隶省省会保定光外省和本省商人建起的会馆就有十处,如湖广会馆、中州会馆、三晋会馆和省内南宫、冀州等六县商人组织的冀州会馆等。会馆可以作为同乡人来往住宿或者进行经济、公益、祭祀等活动的场所。会馆具有很大的制约力量,它既是行帮组织,又是商业团体。如当时的三晋会馆,控制了整个保定的钱粮行,冀州会馆控制着布线行。 会馆是经过禀官立案的,因而受到官府的保护。会馆首领、行会会头,大部分由富商绅士担任。其职责是主持祭祀、调解师徒劳资纠纷、应付官府、维护本会本行利益。还定有例会,会议的内容多是通报行情市价,修订行约店规,商讨改善经营等。其经费来源有基金捐款、常年捐款、临时捐款等。到了1931年初,由于同行公会的相继成立,会馆的作用才逐渐消失。 与会馆相似又有不同之处的还有同乡会组织。它是甲地各行各业的人们在乙地建立起的同乡组织。维系它存在的基础是同乡观念、乡土意识。它的作用是加强甲地住乙地人们的相互团结和帮助,维护他们在乙地的合法权益。 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原籍商人在本地的势力,客商习惯以原籍地名和行业冠以会馆名称,如江西客商的会馆就叫“江西会馆”。行业也有会馆,如宁波钱业有“钱业会馆”,馆内设有“钱业公所”,买卖银洋,俗称“做进出”。宁波药业有“连山会馆”。会馆,一般似客栈,为其同乡商人提供可免费住宿。其同乡商店都抽出一定时间,参加会馆活动,如宁波人每年五月十三,要集中会馆拜关山。徽州会馆每年由徽州商人出钱演一次戏。若有同乡人流落当地,会馆帮助解决一宿两餐,有的还帮助资助路费。同乡的鳏寡孤独,病死在外,也由会馆收尸埋葬。客商死了,棺材可暂放在会馆等等。旧时商业会馆有置产祭祀的习俗。置产的每年存款利息归会馆所有,利息越滚越大,会馆置产也越来越多,并规定此钱任何人不得借用,只用于祭祀之日,赛会演戏的开支,由司年提取。如连山会馆商民捐资建造“药皇殿”,相传药皇为神农氏,亦说是扁鹊,每年药皇菩萨生日,药业同仁汇集连山会馆,赛会演戏。每逢正月初五,大小钱庄经理都要到钱业会馆拜祀财神菩萨,然后饮酒欢聚,商谈钱业放款、利息等业务。 会馆是明清时代发展起来的主要以地缘为联系纽带的民间组织。最早的会馆仅作为官僚仕宦的俱乐和交谊场所。后来,会馆服务于科举应试,同时出现了专门服务于商业的会馆,联络乡情,寄托乡思,沟通商情,成为明清会馆中最多的一部分,散布于全国各大都市和工商城镇。据清人吴长元《宸垣识略》统计,从清初至乾隆年间,北京的会馆共计182处,其中属于山西的会馆有临汾会馆、曲沃会馆、晋翼会馆、潞安会馆、晋太平会馆、汾阳会馆、翼城会馆、平定会馆、襄陵会馆、三晋会馆、山右会馆、洪洞会馆、河东会馆、平介会馆等十几处。有些县在北京所设会馆还不止一处,如翼城会馆,一处在西城西猪市口,另一处在西城顺城门大街。有些会馆规模宏大,如北京的临汾会馆,有东馆和西馆,襄陵会馆有南馆和北馆。较为完备的会馆建有戏楼、客厅、正厅、东西厢房、魁星楼,有的设置假山,建亭挖池。 湖北汉口山陕西会馆全图 会馆的基本功能是“祀神、合乐、义举、公约”。神灵崇拜为会馆树立了集体象征和精神纽带。山西在各都市的会馆,所供神灵很多,如北京的临襄会馆,内供协天大帝、增福财神、土坛老爷、火德真君、酒仙尊神、菩萨尊神、马王老爷诸神像。 最为典型的是山西会馆都供奉关圣帝君,即三国时的关羽,视做保护神和武财神。有的地方,老百姓将山西会馆直呼为“关帝庙”。设在日本、东南亚的华侨会馆,也普遍祭祀天后圣母和关圣帝君。祭祀关帝的日期为农历五月十三。由于关羽是山西人,寓居外地的山西人把关羽作为同乡人最易认同的旗帜。由于《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广泛流传,关羽作为忠、诚、信、义的典范,而被商界和民众顶礼膜拜,培育同乡商人间的联盟与互助互信关系,作为商界保护神,祈求在变故与风险中立于不败之地。凡有祭神活动,往往要演戏,在关帝诞日,演唱三国戏曲,设宴欢庆。以佛山的山陕会馆为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各项收入共18000余两,而祭神演戏的支出就有9500余两,祭神娱神成为会馆的重要集体活动。此外,会馆还时有义举,如给同乡死者创造暂厝、归葬的条件;制订公约,要求会员遵循规章制度,维护集体利益,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 此外,离开故乡的同籍人,往往在当地组成“乡谊会”、“同乡会”等组织,其规模自然不能与会馆相比,组织较为松散,但也定期相聚,互相关照,以排解思乡之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