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元和郡县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元和郡县志分类:【文化精萃】 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总志。原有地图,称《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撰。40卷。另有目录2卷。成书于宪宗元和八年(813)。以《贞观十三年大簿》所制全国行政区划为标准,分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淮南、江南、剑南、岭南、陇右十道。又以所辖47节镇分篇,附图。记事以府、州为单位,先述户口、沿革、境界、八到、贡赋等情况,再分叙所辖县的建置、州、府里程、山川、河流、城邑、名胜古迹、历代大事。对垦田、水利设施、工矿盐业、军事设施、兵马配备,关亭寨障都有详实的记载。内容丰富、体例完善,为后世所推崇,成为唐代后历代修纂地理书的范本。宋代以后,图目皆失,又缺卷19、20、23、24、35、36,故今实存34卷。书初由张几仲刊于淳熙三年。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贺次君校点本。 原名《完和郡县图志》,唐人李吉莆(公元758至814年)编撰。本书为唐代地理志的代表作,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古代总地志。――本书原有图,到南宋时已散佚,故书名改称为《元和郡县志》。其书依据唐代元和年间的郡县,以当时10道47节镇分篇,计有关内,河东,河北,山南各4卷,江南6卷,岭南5卷,剑南3卷,陇右2卷,淮南1卷,河南道7卷,合计4000卷,另加目录2卷,分镇记载庥、州、县的户数、沿革、四至八到,道里,贡赋,古迹,物产,山川,城邑等。此书所载,皆有所来,符合实际,史料价值超过新旧唐书的地理志。本书影响深远,成书1000多年,其编纂方法为历代全国性或地方性方志所承袭。 正史地理志外现存最早较完整之地理总志。唐人李吉甫撰,以“收地保势胜之利,示形束壤制之端”(《自序》)。原名《元和郡县图志》,40卷,“分天下诸镇,纪其山川险易故事,各写其图于篇首”(《旧唐书?李吉甫传》)。图于宋时亡佚,仅存志。现存34卷,6卷元明以来全佚,另3卷各佚半卷。以京兆府、陇右道等47镇为纲,分镇记载府、州、县之沿革、山川、道里、户口、贡赋、古迹等。体例最善。上承《汉书?地理志》传统地理学体系,下开《太平寰宇纪》体例先河。于后世方志编撰影响很大。清人严观《元和郡县补志》、缪荃荪《元和郡县志缺卷佚文》辑其佚文。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全国总地志,是我国古代方志中的杰出代表。唐李吉甫撰,40卷。吉甫(758~814),字弘(宏)宪,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历任屯田员外郎、翰林学士、中书侍郎,并两度出任宰相。吉甫好学善文,著述宏富,但传世者仅《元和郡县志》一种。是书元和八年(813)成书表进,次年又作补充,原名《元和郡县图志》。至南宋淳熙三年(1176)襄阳幕府张子颜首次刊印时,图已佚而仅存志,故改称《元和郡县志》。书原有志40卷,目录二卷,今传本缺第19、20、23、24、35、36卷,其他卷有的亦有缺页。此书是一部反映唐元和年间藩镇割据状况的地理总志,书中以贞观十道划分大区,道以下述唐王朝实际统治的地区和47镇割据的地区,并记叙其统领的州县。这是一部以记述疆域政区为主的地理志,其主要内容和贡献为:其一,系统而完整地记载府、州、县的建置沿革。书中记述唐代政区沿革时,往往上溯至周秦两汉,而其中有关南北朝的记载,更为史书中少见。其二,记载府、州开元和元和两年号的户数,此为新、旧《唐书》所未载,既可反映唐代的户口分布,又可反映安史之乱前后人口分布的变迁。其三,记述府、州境界和八到。府(州)境记各府(州)东西、南北距离。八到记各府(州)至上都长安、东都洛阳以及相邻府州、要地的交通路线和距离。八到的标目是本书所创,为后世方志所效仿。其四,记述山川形势,其中对形势险要、兵家必争之地的记述尤为重视。其五,记载了矿藏、土特产品等。各府、州下均分别开列开元和元和时期的贡和赋。地方类书中详述贡赋以本书为最早。此书是一部集魏晋隋唐地方志发展之大成的代表作,是具有丰富地学内容的我国方志的楷模。吉甫在此书中创立的这一比较完整的地理总志体例,为后来的地理志和地理总志所继承。正因为如此,《四库全书》将其录以冠地理总志之首。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刻印的武英殿本和光绪六年(1880)刻印的金陵书局本(又称江南本)为此书现存较好的版本。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贺次君点校本是目前最好的普及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