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先秦中原文坛巨擘庄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先秦中原文坛巨擘庄子

分类:【地域文化】

庄子名周,蒙(今河南商丘县)人,生于战国初期。所著《庄子》33篇,既是哲学著作,又是优美的古代散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出于统一天下的共同目的各创一说,自立门派,并积极寻求实现其政治学说的有力靠山。是时,唯有庄子独辟蹊径,创立了以“明道德、轻仁义、一死生、齐是非、虚静恬淡、寂寞无为”为主旨的道家学说,

用以整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而实现以“道”来统一天下的最终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庄子首先是一位哲学家和思想家,其次才是文学家。

《庄子》一书旨在阐述道家学说,但它并不是采取推理论证式的论说方法,而主要是借助生动的故事和寓言来隐喻或说明道家哲理,所以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其实也是庄子散文一个最显著的艺术特点。寓言是战国诸子散文的一大创造,庄子则更是寓言大师。他说理论道,常常借助寓言,如轮扁斫轮寓读书之法(《天道》),?偻承蜩寓专心致志之道(《达生》),匠石运斤寓知音难遇之意(《徐无鬼》),蜗牛触蛮寓诸侯征战之事(《则阳》)等等。广为人知的庖丁解牛也是一种寓言。梁惠王见庖丁解牛轻松随意而又很有节奏,就问庖丁解牛的技术何以能达到如此境界。庖丁讲述了他从事这种营生的经历之后,说:“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宙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养生主》)。梁惠王听后豁然顿悟,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有人认为这则寓言讲的是如何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这是不符合庄子的原意的。庄子引用这则寓言,实际上是想说明,人生活在浊世,应该明哲保身,游刃有余,凡事不可太露锋芒。庄子这种人生哲学显然是十分消极的。

与寓言相联系,庄子散文善于使用比喻来说明一些哲理。《秋水》篇讲大与小的相对性,迭用比喻。“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河伯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自高自大起来。可是当他“至于北海,向东而视,不见水端”时,他不由得望洋兴叹,感慨海之大而己之小。可是,北海之神却“未尝以此自多”,因为它知道,北海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四海之在天地间,犹如小洞穴之于大湖泊,中国之在海内,不及“?米之在太仓。”连用三个比喻,将大与小的相对关系讲得十分透辟。《逍遥游》论证超越时空的绝对自由,也多用比喻。鲲鹏展翅九万里,但其从北海飞到南冥,却要借助大风的力量;野马、尘埃所以能在空中游荡,也需要风来吹动;接下则以水比风,以大舟比大鹏:“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天运》篇“孔子西游于卫”一段说明凡事不能拘泥成法,而应因时而变,连用了古今非水陆、周鲁非舟车、桔槔俯仰、?梨桔柚可口、?狙衣周公之服、西施病心而其里六个比喻。其它各篇用喻也很多,且设喻巧妙,富于变化,读来绝少雷同。正如清宣颖所评:“庄子之文,长于譬喻,其玄映空明,解脱变化,有水月镜花之妙,且喻后出喻,喻中设喻,不啻峡云层起,海市幻生,从来无人及得”(《南华经解?庄解小言》)。

庄子散文接受了之前的神话传说和民间寓言故事的影响,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妙趣横生,波谲云诡。《列御寇》篇中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的故事,幽默风趣,想象奇特。庄子将死,弟子准备厚葬其师,庄子道:“吾以天地为棺榔,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弟子深恐露葬难免有乌鸦老鹰叨啄先生的尸体,岂料庄子十分超脱,说:“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外物》篇中庄周向监河侯借粮的故事,曲折生动,耐人寻味。庄子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不愿借给,却不直接拒绝,而是给庄子画了个大饼,他说:我将得到很多金钱,到时候借给你三百,怎么样?聪明的庄子一眼就看透了监河侯的真正意图,给他讲述了一个借粮途中遇见的事情,庄子说:我来时走到半道,听到呼喊声,原来是车辙中的鲋鱼在喊。我问它想干什么,它说想让我弄些水来救活它。我就告诉它说:好!你等着吧,我就要南往游说吴越之王,到时让他们扬西江之水来迎接你,好吗?鲋鱼却不领我的情,愤怒地说:我离开了水就无法活,有斗升之水就可活下来。你这样说无疑于让我等死,还不如趁早把我拿到市场上卖掉呢! 这故事蜿蜒曲折,给人许多可以回味的东西。

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气势宏伟。大如鲲鹏、北海、南冥、高山、大川、小如蜩、鸠、蝉、雀、蜗牛、朝菌,远至上古传说,近及眼前万物,可睹可想之物,想象生发之事,悉集于笔底,构成一幅幅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景幻想,恢宏瑰伟,大气磅礴。其为文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既见独运匠心,又见率性真情。刘凤苞极为推崇庄子散文这种特色,其评《骈拇》篇时说:“至其行文,节节相生,层层变换,如万顷怒涛,忽起忽落,极汪洋恣肆之奇。尤妙在喻意层出叠见,映发无穷,使人目光霍霍,莫测其用意用笔之神。后来惟眉山苏轼得此灵境,故嬉笑怒骂,信手挥洒,可以横绝峨眉,其余皆望洋而叹”(《南华雪心编》)。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是庄子散文笔法的显著特点。庄子是一个冷漠避世的人,但他并不能完全忘却社会,他用那辛辣犀利之笔,描述了种种社会丑态,《徐无鬼》对魏武侯搜刮民脂民膏供己享乐的讽刺,《则阳》篇对诸侯征战、掠夺财物、屠戮人民的嘲弄,《外物》篇对“儒以诗礼发冢”的虚伪性的描绘,《秋水》篇惠施疑心病的讥讪,《列御寇》篇对拍马溜须、阿谀逢迎之人的鞭挞,等等,不仅表明庄子并不是一个彻底淡漠的人,而且使人对庄子散文笔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正如刘凤苞所说:“庄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举世悠悠,借此以消遣岁月,真浇尽胸中块垒矣!”(同前)

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和艺术价值,决定了《庄子》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清人金圣叹称《庄子》为“天下第一奇书”,将其与《离骚》、《史记》、《杜诗》、《西厢记》、《水浒传》合称“六才子书”。鲁迅也很推崇《庄子》,说它“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庄子散文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影响巨深,它那无拘无束、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精神,那丰富多彩、瑰丽神奇的寓言故事,那行云流水、汪洋恣肆的散文笔法,那幽默风趣、辛辣犀利的语言特色,对其后的文人墨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尝脱衣裸形在屋中,有人讥讽他,他说:“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衣,诸君何为入我中?”(《世说新语?任诞》)有人很推崇刘伶这几句话的狂放而富于幻想,殊不知这是从庄子“吾以天地为棺?”一段化来。庄子散文的影响于此可见一斑。至于《庄子》一书的哲学思想和其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对后世的影响,就更加不容忽视了。它和老子的《道德经》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

庄子之后,中原还出现了三位了不起的思想家,这就是韩非、李斯和吕不韦。他们的学说受到了后人的重视,他们的著作同样地对后世中国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韩非(约前280―前233)出身于韩国贵族,与李斯同受学于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韩非生当战国末期韩国日见衰弱之时,上书韩王,建议实行变法,加重刑罚,未被采纳。公元前234年,韩非出使秦国,为李斯、姚贾所陷害,自杀于狱中。所著《韩非子》55篇,其中《孤愤》、《五蠹》、《内外储说》、《说林》、《说难》、《显学》都是脍炙人口的篇什。韩非的文章文笔潇洒,说理缜密,谈锋犀利,议论透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韩非的文章善于借助寓言来说理,《说林》全是寓言,其他篇章中也有不少寓言,如“涸泽之蛇”(《说林上》)、“三虱食彘”(《说林下》)、“守株待兔”(《五蠹》)等,或以物拟人,或采用夸张手法,用简短的故事寄寓深刻的哲理。韩非使用寓言,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说明他的某种政治见解,如“守株待兔”本来是用以说明“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不合时宜,但后来却往往用于讽刺那些墨守成规、拘泥旧说和坐待时机而不肯积极努力的人。与韩非约略同时的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为阳翟(今河南禹县)大商人,后入秦为相国,秦王嬴政幼年继位,称为“仲父”。嬴政秉政后被罢免,先出居河南,后迁往蜀郡,忧惧自杀。曾命门下宾客编著《吕氏春秋》。此书以阴阳五行为基础,兼儒墨,合名法,故有杂家之称。《吕氏春秋》中也有不少寓言故事,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察今》篇中的“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以刻舟求剑来说明死守成法、墨守成规,形象生动而富于说服力。稍后于韩非和吕不韦的李斯(?―前208)是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代政治家。他初与韩非同师事荀卿,后妒嫉韩非之才,乘其出使秦国之际,与姚贾共同谗害他,逼其在狱中自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做过秦国的丞相。后为赵高所忌而被杀。李斯的文章写得很有气势,作于秦始皇十年(前237年)的《谏逐客书》是广为后人传诵的名作。文章用秦穆公等四君用四方之客而强大等事实,说明“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进而直言逐客之弊:“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文章言之有据,说服力强,笔锋犀利,广事铺张,文采四溢。秦始皇看了这封《谏逐客书》,立即收回成命,派人把李斯追回来待为上宾。

战国时期,诸侯问鼎,逐鹿中原。诸子百家应时而出,标新立异,自树一说。老子、庄子、韩非子、吕不韦正是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氛围中出现的。他们的著作既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哲理,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代表了先秦诸子散文的创作成就。这一时期,中原以其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地位哺育了一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人物,奠定了中原文化在华夏文化中的崇高地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5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