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冬至节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冬至节

分类:【中国民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民间把这一天定为冬至节,又称“冬节”。古人把冬至看为节气的起点,因此周正以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为岁首。冬至日最短,此后日子一天天长起来,律当黄钟,其管最长,因有履长之贺。古人认为冬至阳气初动,故称冬至为“一阳生”,十二月为“二阳生”,正月为“三阳开泰”。此外冬至还有“如正”、“亚岁”等称呼。古人视冬至为大节,福州等地民间亦有“冬节大如年”的说法,对过节十分重视。宋《三山志》卷40说:“冬至,序拜,州人重此节。节前邻里族戚更相馈遗,上冢祭享。至节日,则序拜如献岁之仪。”明清以来,上冢祭享之俗不见,代之而起的是各地广见的搓丸活动。明人王应山《闽大记》载:“冬至日,粉米为丸,荐拜祠堂及粘门楣间,取其丸以达阳气,民间不相贺。”清施鸿保《闽杂记》卷1说:“今福州俗于冬至前一夜,堂设长几,燃香烛,男女围坐作粉团,谓之搓圆。旦以供神祀祖,并馈送亲友。”清咸丰《榕城岁时记》:“冬至夜,州人舂米粉为丸,谓之搓圆。……陈芳蕤搓圆诗:匆匆岁序成吾老,葭灰欲动风光好。四邻砧杵响舂声,纱笼扬扬雪花轻。……南浦秋波录:冬至诸娘家舂米成粉,糁糖为圆……且取团圆之义也。……搓圆夜,奉一丸于火盆中烧之,谓之烧圆,预卜熊罴之兆。林芳诗:大妇奉一丸,多男占吉卜。”据此,明清时期的搓丸之俗,当有显示团圆及求子之意,这也为近代以来仍然流存的这一习俗所证实。

此外,近人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亦云:“冬至节时,福建有搓丸之俗。前数日,用糯米磨粉,置日中晒之,俟冬至前晚,备烛一盒,橘十枚,橘上各插一纸花,箸一双,蒜二株,陈列盘中置桌上。然后将糯米粉(俗称为‘粞’)用开水调成糊,合家老幼,用粞制成银锭、银元、荸荠等形。当初作时,必先搓小丸,俗称搓丸。冬至早晨,将所制糯米食品,用红糖拌匀,祀神祭祖后,合家分食。”闽中等地民间搓圆在冬至的前一天晚上进行,其时先在祖先神主龛前陈列三碗簪花寿面,插烛焚香,花瓶中插有水党菊或金橘,以示吉祥。堂中列一圆桌,桌上放一只大竹箩,箩中盛有糯米磨成的粉斋,点缀有福橘、红箸、四季花和泥塑孩儿一对,俗称“孩儿花”。如果家有新婚媳妇,则由她主持搓圆。俗认为搓得越多,则预示着今后孩子生得越多。搓圆时,一家老幼洗净手,穿上干净衣服,围坐大竹箩周围,边搓边歌。其中比较流行的歌谣有:“搓圆齐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讨依嫂,依弟单身哥。依嫂得身喜,爹妈齐欢喜,孩儿段(掉)落脚桶下,依哥此刻做郎爸。”大致表达了祈子的意思。搓圆搓好的大小粉丸,在第二天一早就可以煮食。煮好的汤丸在掺糖的豆粉中滚几滚,又叫做“

”。民间还有将之粘在门楣上的做法,这和王应山记载的明代习俗相同。

闽中民间冬至搓圆时,屋内还陈列一种特制的泥烛台,称“回进宝”。回进宝取义于回回进宝,此称由来已久。宋元时期闽人就与阿拉伯商人有着广泛的商业交往,明代尤盛。这些商人多信仰伊斯兰教,福州人称之为“回回人”。当时凡与回回人有商业往来者,大多发财致富,于是民间便有“回回进宝”的俗语,以此借喻财神。回进宝烛台,原是塑一对笑嘻嘻的胖娃娃,胸围红肚兜,手抱聚宝盆,盆上可插烛。烛与祝谐音,寓祈祝之义。其后这种烛台还塑有和合仙、麻姑晋酒、刘海钓蟾等,分别祈求和睦、长寿、发财等,但仍通称为“回进宝”。这一充满民俗文化气息的小小烛台,摆在冬至搓圆的场合上,很明显地增加了冬至节日闽人祈求各种美好愿望的气氛。

福建其他地区冬至习俗大致类同。清乾隆《泉州府志》卷20说:“冬至州人不相贺,祭祠堂。舂米为圆铺之,谓之添岁,仍粘于门。”清同治《兴化府志》岁时风俗志说:“冬至祭祖,谒族祠。”清光绪《福安县志》岁时载:“冬至,粉糯米为丸,为馄饨,熟而荐之祖先,互相馈遗。”这一习俗至近现代仍大致如此。闽南各地民间冬至搓丸于节之前夜开始,由家庭主妇主持,一家人围在簸箕旁,边搓边谈笑,小孩也在一旁帮忙,此时家中充满温馨的天伦之乐。搓丸之外,许多人家往往还要另捏一些金锭银锭和鸡、鸭、猪头,小孩们喜欢捏一些鸡母狗仔。搓好之后,主妇把米丸在盘中一一叠成圆锥状,顶尖搁几粒红丸.再把金银锭及鸡母狗仔分别放入盘中,用蒸笼蒸熟后风干待用。冬至一早全家煮冬节丸吃,其俗有如上元节清早吃上元丸。当天中午至夜,分别以之敬供祖宗及诸神。供品中要有一盘早已蒸煮的冬节丸和一碗带汤的米丸,那盘蒸熟的冬节丸即供奉在厅堂上,而供奉的各种菜肴也极丰盛,烧香点烛,烧金放炮,十分热闹。与此同时,还需将米丸分别粘在门槛、窗根和床等处,意使所有家神都能分享。

民间对冬至节非常重视,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这天,各族姓合祭始祖,为礼极隆,是谓“冬祭”或称“冬至酒”。人们在这天要吃一种用糯米粉做的汤团,还讲究从这天起开始进补助阳。冬至日是白天最短的日子,从这天起白天便一天天地加长,谚云:“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民间从这一天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九。冬至日如是单日,数九从当天开始,如是双日,则从第二天开始数,谓之“单日连冬数,双日除冬数”。人们还根据冬至后寒冷变化的情况编成《九九歌》,各地的《九九歌》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湘潭的《九九歌》是这样的:“一九二九热,三九四九雪,五九六九搭春头,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衫,八九七十二,老牛田中嗝,九九八十一,农夫戴斗笠。”有的人家画《九九消寒图》进行数九。如画一株梅花,共有梅花八十一瓣,从数九日起,每天涂红一瓣,梅瓣涂完则春深矣。或找九个九笔画的字,写成空心双勾字,每天填实一笔,九个字填完,则九九亦数完了。

每年的冬至日,广西的汉族、壮族过冬至节。汉族过冬至节,以客家方言区最为隆重,俗称“冬至大过年”。在南宁一带,已婚的妇女在冬至节回娘家“吃冬”。桂东南玉林及桂东梧州一带,人们在节日里做豆腐酿、汤圆等。在桂东荔蒲县的客家方言村屯,节日里人们做糍粑,包粽子,晚餐也很丰盛。

壮族的冬至节不如汉族隆重,节日里人们聚餐只略加些菜。桂西南德保县,节日里人们吃南瓜饭。桂南宾阳、扶绥、龙州,桂西南那坡以及桂西北田林等县,节日里人们普遍吃鱼生,田林县还吃糍粑、水圆、“马打滚”等。在桂中武宣县,已出嫁的妇女,冬至节要回娘家“吃冬”,但天黑前须赶回夫家,路远回不去的,也要到外房族人家中留宿。桂中的上林县及桂西南大新县,人们在节日里祭社公、土地公。桂西巴马、大化、东兰、凤山等县,节日里人们在火塘边祭祖灵和灶神,祭品包括一碗汤圆、一块姜、两双筷。给祖灵和灶神供姜,意在让他们过冬御寒。桂中贵港市,人们在冬至前三天祭扫新坟,俗称拦冬。桂东贺州南乡,人们称冬至节为“完工节”,节日里家家用糯米粉、薏米粉或高粱粉做大肚糍,酿糯米甜酒备春节之需。

冬至节,一般在农历十一月,斗指子,因此叫“冬至”,这一日白天最短,夜晚最长,此后,白昼渐长,夜晚渐短,民间有“过了冬,长一针”之谚。晋北一带俗称“新冬”、“贺冬”、“拜冬”,晋中一带俗称“过冬”。

古代对冬至节十分重视,节日三天,百官朝贺,君不听政,店铺歇市,学生放假,因此,民间有“过冬胜过年”之说。现在已没有以前那样隆重,但在民间,仍把冬至看做重要节日之一,还有贺冬、拜冬习俗流传。《广灵县志》记载:“冬至,晨起拜贺,一如元旦礼。”《左云县志稿》记载:“冬至,谓之亚岁。隆师,送节。绅士、乡人祀献祖先。里党、亲友交相登拜,如元旦然。”至今,雁北、大同等地,冬至节这天,女婿携重礼拜谒岳父岳母,岳父母则要隆重设宴招待,要吃火锅。冬至节普遍要吃饺子,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传说,古人在严冬时日常常被冻掉耳朵,女娲用面捏成耳朵为人补上,饺子形似耳朵,后人便在冬至节包饺子吃,从此耳朵再没有被冻掉过。另有一说,是古代名医张仲景在冬至节教人们熬制“祛寒娇耳汤”治疗伤冻,所说“娇耳”,将羊肉、药材等切碎,用面皮包裹,煮熟后连汤吃下,浑身发热。“娇耳”形似人的耳朵,又称“饺耳”,因为要用水煮熟,又称“水饺”、“饺子”。交城、文水等地,过冬至讲究吃羊肉饺子,因羊肉性热,可暖胃健脾。晋西北有些山村,仍流行冬至节宴请教师,习惯用炖羊肉招待老师。

冬至节的另一习俗,是从这一天起作为数九寒天的开始,每九天为一段,并有“九九歌”流传,因各地气候寒冷程度有所不同,“九九歌”也有许多异文。如晋南一带的《数九歌》:

冬至数一九,两手藏袖口;

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

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

四九三十六,出外冰上溜;

五九四十五,还有春寒四十五;

六九加七九,莫把棉衣丢;

八九连九九,耕牛地里走。”

比较有趣的是将数九与各种鸟雀的表现相连系,创作了《九九百鸟歌》,流传在原平市民间的是:

数罢头九北风吹,野鸽浑身瓦灰灰,

乌鸦两条红腿腿,老鹰长得钩钩嘴;

数罢二九雪花飘,半雌捞蛋满山跑,

坡上石鸡嘎嘎叫,野鸡飞落村边桥;

数罢三九天最冷,喜鹊树上呈英雄,

草房麻雀成了群,没人可怜寒号虫;

数罢四九冰最厚,金雕展翅胜猛兽,

灰眉灰眼鸪鸪鸠,啄木鸟留的大背头;

数罢五九年根底,公鸡小鸡吃小米,

蝙蝠辈辈黑夜飞,猫头鹰叫当成鬼;

数罢六九打了春,鹞抓雀儿遇上鹰,

星点花冠是戴胜,秃尾巴的小鹌鹑;

数罢七九河水流,鸳鸯双双名千秋,

鸭子走路晃悠悠,白鹅头上长红瘤;

数罢八九天气好,大雁排队把书捎,

水晶宫被鹭鹭搅,火焰山上沙鸡闹;

数罢九九艳阳天,百鸟迎春齐打扮,

莺歌燕舞乐蹁跹,八哥嘴巧过不了关。

过去,在识字人中间还流行“九九消寒表”、“九九消寒图”、“九九消寒句”、“九九消寒联”等,现在已很少有此雅兴。但在农村,则有很多数九谚语,如:“数九天不刮风,入伏天不下雨”,“一九九有风,头伏伏有雨”,“九里雪多,伏里雨多”等等,预测来年气候与收成。

冬至节,民间有赠送鞋袜的习俗,一种是媳妇向公公婆婆献鞋献袜,一种是舅舅给外甥赠帽,姑姑给嫂子赠鞋,有“穿姑姑鞋,戴舅舅帽”之说。过去所赠之鞋帽,都是妇女们亲手精心绣制,现在则多从集市购买,很少自己制作了。

冬至节是冬天开始的意思,一般在农历十一月。如在上旬,认为这一年冬天要极寒;在中旬,认为天气会暖;如在下旬,次年一、二、三月要极寒。这一天是白昼最短的一天,俗称“夏至天长长到头,冬至天短短到头”。从这一天起,每天白昼就要变长,俗谓“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至节兴于汉,盛于唐宋,古人非常重视这一节日,认为这个节寓新吉日,是新的开始,俗谓“冬至大如年”。这一天皇帝要到太庙祭祖,用新米做糕祭祖先,俗谓“纳新”。在民间商家放假,学校停学,以庆冬至。在黑龙江乡间,冬至节是敬师日,这一天由学董代家长、学生来拜望老师,届时端一食盘,摆四个菜、一壶酒,杯箸齐全,来先生住处,为先生敬酒。学生为老师生火烧炕,打扫卫生,以表对恩师的敬重。

这个节,古代要过三天:冬至前一天,冬至当天,冬至后一天。前一天称为“小至”、“小冬”,后一天称为“至后”。冬至这天相互“拜冬”,以示祝贺冬天来到。俗诗曰:

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

毕竟乡里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

民间以新谷祭祖,亲友互相宴请馈赠。

冬至节是数九寒冬的开始,冬至到惊蛰后六天,九天为一个九,谓之“交九”,九九八十一天,俗谓“最热是三伏,最冷是三九”,“交了九,打骂都不走”。黑龙江人俗谓“猫冬”,因天气奇寒,没有防护,随意出走会冻死。“一九二九,棒打不走”。“爹亲娘亲,不如火亲”。“交九”雪便大,西北风怒吼,雪龙飞卷狂舞,俗谓“烟炮”。“旷野舞银蛇,大地打哆嗦,树枝嘎嘎叫,苍茫浑银色。”黑龙江从此变成冰雪的世界。

数九歌曰:“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不吃饺,耳朵会冻掉。”冬至节民间吃水饺,传说医圣张仲景见民间百姓冬天冻伤了耳朵,便把几味中草药和入饺子面皮中,叫“捏耳朵”,从此留下这样的节日食俗。“冬至饺子夏至面”。黑龙江省民间还有冬至喝烈性高粱老酒的习俗。

朝鲜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冬至 (12月20日左右) 举行。冬至节有吃小豆粥的习俗。这种小豆粥又称“奥古郎粥” ,以小豆、大米、糯米团子做成。糯米团子像小鸟蛋,故又称“赛儿心粥”,即 “小鸟蛋粥” 。人们常在团子里放进一枚硬币,谁咬上了谁就有福,在一年里将会趋吉避凶。人们还把这种小豆粥撒在门上以驱除邪魔鬼怪。在南朝鲜,还要进行祭神拜佛的活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