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刀耕火种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刀耕火种

分类:【传统文化】

一种原始耕作方法。亦称“刀耕火耨”。流行于多山地区农村。播种前,先将树木砍倒,连野草一起烧掉,用灰烬作肥料,不耕不挖。即在烧过的地里点种,一人用矛点穴,一人随后在穴内放入籽种。种一年后搁荒尽十年,俗称“火山地”。据《旧唐书?严震传》记载:“梁汉之间,刀耕火耨。”可见其历史悠久。宋代许观《东斋记事》中载:“沅湘间多山,农家有惟植粟,且多在冈阜。每欲播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使其成灰,即播种于其间。如是则所收必倍,盖史所言刀耕火种也”。

用刀、斧砍伐山林后就地焚烧并以灰烬作肥料播种庄稼的一种原始农耕方法。是农民开辟耕地、从事耕作,获取生活资料早期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农业发展史上起过积极作用。此种农耕方法由于技术落后, 土质连续耕作后日趋贫脊, 因此约五年左右必须丢荒休耕而另辟新地。结果造成大片森林的毁坏,致使自然环境遭受损害、生态失去平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铁锄、铁犁使用的出现, 刀耕火种的农业逐渐为锄掘农业和犁耕农业所取代。解放前, 我国的佤、基诺、德昂、景颇、苗、瑶等族都不同程度地实行过此种耕作方法。

云南勐海布朗山刀耕火种

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使用的一种原始落后的耕作方式。也称“刀耕火耨”、“火耨刀耕”。指砍倒树木焚烧,并以其灰烬作肥料播种农作物的一种耕作方法。刀耕火种出现在原始社会时期,采用火种,刀由石制发展到铜、铁。这种耕作方式古老而原始,是早期农业耕作者开辟耕地,获得生活资料的主要手段之一。用此种耕作方法长期耕种土地,使土质贫瘠,消耗地力,因此三四年后就得丢荒休耕,另烧一块山地耕种,不但作物产量低,还造成大片森林和自然环境的破坏,生态也失去了平衡。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刀耕火种已逐渐被锄耕农业和犁耕农业取代。我国西南部的许多少数民族都采用过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如佤、基诺、德昂、景颇、苗、瑶等民族。

基诺族以农业为主,解放前至七十年代末,一直沿袭着刀耕火种、毁林开荒的生产方式。基诺族的歌中是这要描述刀耕火种情景的:

在阿爹耕种过的土地上,首先献上神扇,

再种上几蓬芋头和姜。

砍树的第一天是好日子,

不能听到麂子叫三声。

一刀下去砍倒十篷树,

一刀下去砍倒十棵藤。

砍倒的树枝已经晒干,

几十个男女便来清火线。

按照寨父告诉的烧地日子,

把公鸡、母鸡和狗拿来祭献。

大火从山脚烧起,

山火才会越烧越旺。

火花在空中飞旋,

树木化作肥料。

人们挥着三齿的竹耙,

把灰烬耙匀。

刀耕火种的第一阶段是砍树开荒,时间大约在农历的一、二月间,要选吉利的日子。首先由村社长老代表各氏族或家族成员先砍三天,每天砍地之前都要各栽三塘姜和芋头。据说在女始祖阿嫫尧旧时代就开始种姜和芋头,而且这两样东西还有驱鬼避邪的作用,所以这种习俗一直延续下来,凡栽种之前都要种姜和芋头。村寨长老砍地三天,全寨各家才开始砍地,各家在砍地之前同样要栽姜和芋头。

刀耕火种的第二阶段是烧地:砍地后,约半月左右,树木晒干,便进入烧地。烧地前,首先要先砍一圈防火线,防止山火漫延。烧地那天,全寨人在寨父寨母带领下,聚集在地头山顶上举行祭祀仪式。砍两棵树,绑了“达溜”(蔑笆片,认为可避邪),栽在山顶上,然后杀狗一只,公母鸡各一只,并把狗血、鸡血涂在树杆上,接着念祷词:

今天是好天气,

火不能烧过山,

水不能流过箐,

让火大大地烧起来。

使每棵树都变成一个大火塘,将砍倒的树烧得一棵不剩。

念完,将鸡、狗煮熟共餐,然后开始烧地。

各村烧地按姓氏烧。点火则要请外姓人点,其目的在于证明烧地的真实情况。如烧地是否烧出耕地的界限,或者一旦火烧过防火线,使两边的地界不清,点火人便需出来证明地界在何处。给点火人的报酬的祭品狗腿一只,鸡脚一只。点火烧地前,点火人要念祷词,大意是:“山神、地神,我们用两只脚的鸡,两条腿的狗祭祀你们,请保佑火不要翻山越岭,烧过防线。”念完后就用火把点火,各小家庭也就点火烧自己的地。

刀耕火种,即砍倒树木后,经焚烧,空出地面和获得肥料,再播种农作物的原始耕作方式。又称“刀耕火

”、“砍火地”、“砍火闹”。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主要见于云贵高原上的独龙、拉祜、佤、傈僳、布朗、基诺、怒、景颇、苗、瑶、彝等民族的部分地区。

云贵高原上的崇山峻岭绵亘千里,亚热带和热带的温暖气候使地表铺上一层厚厚的落叶层腐植质,人们通过粗放的刀耕火种方式,便能够获得必要的生活来源。

刀耕火种,一般是头一年的六七月份便把某一片树林砍倒,同时留下一些大树或一些经济林木。时间选在这一段,一是因为使砍下的树木晒干,二是此时的树叶转化为草木灰的质量也高,三是叶子能连着树枝干燥,易于燃烧。砍下半个月或一个月之后便可以焚烧,有的地区也在来年播种之前才焚烧的。早一点焚烧的,则在冬天来临之前,还稍稍刨松烧过的地皮,使其经冬雪浸打,土壤松蓬,易于庄稼生长。来年二三月,便可以播种。有些人或收拾一下余烬,烧掉留下的树根,再播种。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再锄一两次草。这已是一种常见的较先进的刀耕火种。

原始的刀耕火种,则在焚烧树木之后,只用挖掘棒在灰土中挖一个个小洞,下种之后用脚将土盖上,以后也不经中耕除草,只待收获。挖掘棒在后来的发展中,有的捆上尖石,再后来还包上铁片。庄稼成熟时,未被烧死的树桩发出的树芽也长得很高,第二年只好另找耕地。而一般的刀耕火种,则因四五年之后地力耗尽,须弃而别耕,另找山地重新砍树烧荒。

刀耕火种所种的一般是芋头、小米、旱稻、玉米、红茹等旱地作物。玉米在明代才传入中国,而传入云贵高原则更晚,约在清中叶。在此代以前,云贵高原上刀耕火种的主要作物是小米和旱稻。在贵州,刀耕火种便叫“砍小米土”。

刀耕火种在云贵高原一直残存下来,主要与高原的气候、地形、土壤和植被有密切的关系。我们看到,有水源的斜坡一般都被开垦为梯田,只有无水或缺水的地方才被用作刀耕火种地。这些刀耕火种地甚至是80°的陡坡。当刀耕火种地的地力耗尽而被放弃之后,两三年内它又被草木所覆盖,逐渐恢复原来的植被。何况刀耕地上还有未被砍下的大树木。一家一户的刀耕地面积并不太大,地的周围往往还有茂盛的森林。刀耕火种在高原能存在下来,除了一些地区确实是农业技术较低的原因外,大部分地区的人们只视之为一种补充。

刀耕火种与民族迁徙也存在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对耗尽地力的火耕地的放弃,定居的民族一般是在较近的新地重新耕作,而对那些不定居的民族则形成逐山而耕,赶山吃饭,逐渐离开原居地,走上游耕之路。移动不定,一地与一地的收获不会总是一样,人们总觉得会有一个更好的地方等待着去耕种、居住。从江汉地区来到云贵高原的苗族和瑶族便是其中的代表。

苗族和瑶族迁徙的最初原因是政治上的原因,即楚对诸小国的灭亡和统治。苗瑶民族中的一部分,不屈于这种统治而开始寻找“乐土”。西南方向在那时是较好选择,而在唐宋,尤其是明清之后,在西南地区再找出人口稀少的地区已是比较困难,从而造成部分人来到东南亚。当他们来到一个已经有人把平地开垦为水浇地的地方,唯有高山森林是他们的选择。而在这些地方,唯有刀耕火种才可能解决他们急需的来年粮食。历史的经验告诉他们,刀耕火种又才是便于迁徙的耕作方式。从江汉到云贵高原,不断有人定居,同时也不断有人移动。明清文献中便有这方面的记载,如《昭通府志稿》:苗族人“每附岩结庐,依水凿田”,《东川府志》卷八亦称他们“至今犹善治田”。但是在另外一些地方,他们却“以打猎织麻为生,平日深居高山,罕与人接近,而迁徙无定”(《永平县志稿》卷八),有“好山居,男女任力,刀耕火种”(光绪《镇雄州志》)的记载。

旧时藏族地区的耕作方式,又称“刀耕火耨”。指用刀、斧砍伐山林后就地焚烧并以灰烬作肥料播种的一种原始耕作方法。是农民开辟耕地,从事耕作、获取生活资料早期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史籍多有记载,《旧唐书?严震传》载“梁汉之间,刀耕火耨”。这种耕作方法在农业发展史上起过积极作用。由于技术落后,土质连续耕作后出现贫脊,因此出现了轮作技术和休耕制。约五年左右必须丢荒休耕,另辟新地,结果造成大片森林的毁坏。随着铁制生产工具的传入,刀耕火种农业逐步过渡到了锄耕和犁地农业阶段。

黎族地区植被繁茂,但蕴藏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大量能源却不能作为食物而直接获得。因此,黎族人民只有采用游耕这种方式。“以刀耕火种为名曰砍山。集山木而焚之。”(见《昌化县志》)并于灰土之上播种作物。他们择地砍山,择时耕作,发展成为适应海南岛生态环境的一套生产技术。四五月集众烧山以种棉花、旱稻,连收三四熟便弃之另择地耕作。

瑶族部分支系所采用的一种耕种方法。即把林木或茅草用刀砍倒,留在地里晒干后,用火焚烧,让草木灰留在地里作肥料;撒下种子后,再用刮子把表层泥土掘松,掩盖种子;有的则不经掘土, 只用木棒削尖在地上挖个小窟窿直接将种子放入,再用土覆盖,不加肥料(如种旱禾,种两年后,要加木灰为肥料)。这种耕作方法不仅落后且产量不高,旱地只能种三五年,大多以玉米、薏米、旱禾等作物轮换耕种,一旦地力耗尽,就要丢弃荒废,另垦新地。如果砍伐深密的原始森林更会引起森林大火和生态的失衡,后患严重。

又称 “火耨刀耕” ,是一种原始的农耕方法。即将森林树木砍伐,纵火焚烧,以灰烬作肥料播种。在古代农业发展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但耕作粗放,土地收益渐减,森林遭受严重损坏,破坏了生态平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锄、犁等生产技术代替了这种落后的耕种方法。解放前我国云南的苗、瑶、佤、景颇等族,在地广人稀的山区,都不同程度地使用过这种耕作方法。

湘西、湘南山区山高坡陡,很少平地,能用牛耕之地极少,又缺乏水源,土地贫瘠,送肥困难。居住在这里的土家族和苗族瑶族人民,对这些山地多采取轮作方式,以养地力。一块地连作三四年后,地力减退,便停止耕作,让地休歇数年,地力恢复后再行开荒耕种。开荒的方法是正二月春耕前,携长刀火种,攀岩入山,近者早出晚归,远者在山中住宿,寻找草深棘密之处,挥刀砍去荆棘杂草,挖掉草根树蔸。将砍挖下来的杂草荆棘堆放在地中,待干后即放火烧成灰烬,将烧后的草木灰拌入泥土中作肥料,待数日让其冷却了火气后即可播种。新开之地最肥沃,若遇风调雨顺,当年可得丰收。若遇山洪暴发或久旱无雨,则枉费劳力和种子。这种方法称为“刀耕火种”,俗称“烧畲”,至今仍在山区或平原之坡地使用。

从远古时代起,珞巴族先民就生活在雅鲁藏布江下游和喜马拉雅东部山区,除房前屋后有少量熟地外,多为刀耕火种地。选择一处坡度较缓,地块相对较大,树木和藤蔓、荆棘较少的地方,经杀鸡卜卦确认已得到精灵的认可后,方可开垦。男子用长刀将树木等砍倒,待枝叶干枯后放火烧掉,然后将未烧尽的木头枝叶等再集中起来焚烧,并清除地中的石块等杂物。如碰上大石头,出于灵石崇拜,不敢动它。新开垦的土地肥沃,因森林中的落叶腐殖质多,加上烧荒后的草木灰,其肥力可保持一两年。经过两年的种植后,肥力耗尽,即将原耕地抛荒,过若干年后待其长满丰茂的灌木丛时又砍荒耕种。各部落没有统一的耕地休荒年限,有的五六年,有的八九年,巴达姆人要休耕10年。他们有一种称之为“帕塔特”的制度,即按照休耕年限,将农业用地分成若干块。标准的帕塔特是将村里的农业用地分成11块,第一年开垦A块;第二年开垦B块作为新耕地,A块继续种植;第三年再开C块,A和B两块地继续种植;第四年开D块地时,A块地则休耕。依次往复循环,到第十一年时,A块地被重新开垦。

珞巴族刀耕火种(张宗显摄)

?说呐┮蹈?饕惨缘陡?鹬治?鳌??氖窃谏?值谋咴档卮?蛏?种薪衔???牡胤剑?≡衩挥写笫骰虼笫鹘仙俚牡胤剑?乇鹗桥O不冻圆莸牡胤剑?蛭?庑┑胤降耐林式戏饰帧D凶釉谇锒?窘诎呀闲〉氖髂竞凸嗄敬钥车梗????甯鲈碌氖奔浯?涓煽莺蠓呕鹕盏簟4蟮氖髂疽话悴豢巢簧盏簦?洗蟮氖髯?⑹鞲?褪?范剂粼诘乩铩;鹕蘸缶涂梢圆ブ至恕H绻?鹕蘸蟛心窘隙啵?蚧剐肭謇恚?缓笤俨ブ帧</p>

由于刀耕火种的限制,每户开垦的面积都不可能太大,这是?硕嗲ㄡ愕脑?颉T诜课莞浇?幸恍┏D瓴ブ值氖斓兀?尾菀院蠹纯上轮郑????皇┓柿希?挥兴??喔龋?耆?揽刻焓薄</p>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3: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