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勤工俭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勤工俭学分类:【地域文化】 建国后,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坚持和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已成为广西教育工作一项基本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勤工俭学工作,在近10多年中,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及财政、计划、工商和税务等部门先后下发了17个关于开展勤工俭学的文件,在政策上、资金上、管理上给予了大力扶持,有效地促进了全区勤工俭学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在壮族地区,勤工俭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无论是在内容上或形式上,都比以往更广泛、丰富和多样,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普遍开展的新格局。在育人和聚财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壮族主要居住的南宁、柳州、百色、河池地区以及南宁市、柳州市,开展勤工俭学的学校达8861所,占这些地、市学校总数95.01%。“七五”期间,四地两市的勤工俭学总产值达58245.61万元,占全区勤工俭学总产值129138.7万的45.01%,1990年总产值21237.7万元,比1985年增长501.5%,平均每年以43.17%的速度增长;纯总收入达18253.16万元,占全区纯总收入的411760.5万元的43.17%,1990年纯总收入5742.7万元,比1985年纯收入增长266.2%,平均每年以29.65%速度增长:5年间在纯总收入中,用于补充教育经费的就达11563.04万元,占纯总收入的63.35%。有效地改善了壮族地区的办学条件。 壮族地区勤工俭学坚持因地制宜、全面发展的方针。在广大农村学校,以种养为主,农林牧副渔并举。现在农村学校有农业基地和实验园地14100个,土地面积153126亩。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科学实验和学习生产技术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学校充分利用人才、知识和自然资源等多种优势和有利条件,大力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注意提高经济效益和教育效益。南宁地区所属学校近几年种良种果树龙眼、柑桔23.2万株,靖西县学校种田七、田东县学校种香芒都获得较好收成和效益,大新县校办林场的价值达430万元。城市学校则以兴办各种工厂为主,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1991年有校办企业410个,涉足机械、电子、轻工、化工、建材、食品等几十个行业;第三产业建立商、饮、服、修网点1893个,柳州市是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勤工俭学成绩显著,市区校办企业产品有160多个品种,其中23种产品获区、市科技成果奖,5种产品和生产工艺获国家专利。1990年全市勤工俭学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达10590万元,纯收入1512.9万元,市区学生人均212.23元,目前全市130家校办企业中,产值超百万元的已有12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