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包头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包头

分类:【传统文化】

旧时汉、阿昌、布朗、普米等族裹包头部和前额的布帛,以束发、保暖或装饰。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汉族地区曾于明代一度盛行。戴时用一幅宽约二寸,长约四尺的乌绫裹于额上,垂后再抄而向前作方结。清代至民国初年,老年妇女用一种无顶形似眼睛的包头帽,分左右包于额上,富者还饰以珠宝银器,俗称“包头眼”。阿昌族未婚男子打白包头,已婚男子打藏青包头。布朗族一般用自织的土布为包头巾,其宽约一尺,男子长约六至九尺,多为白色,女子长约一丈,有黑、蓝、青各种颜色。包头被布朗族视为人的尊严的象征,平时不得随便触动。每逢节日,各户男主人若去给本族族长拜年,要解下包头巾,以示尊重和崇敬。遇丧事时,死者家属亦必须解下包头巾,以示哀悼。彝、苗族妇女包头布较长,约一丈多,缠绕起来圆盘直径可达一尺以上。

农村妇女除戴勒子外,多扎土布或丝织头巾,亦称“包头”。头巾多为青色。苏州东乡妇女劳动时头包靛青色土布头巾,称 “一厘头”。苏北里下河地区青年女子常戴青花头巾。头巾方形,斜折成三角形遮于头上,系于颔下,可护发护脸。到室内或阴凉地方时,可将方巾披在肩上。淮北中年妇女冬季头上顶黑色头巾,叫“纱包头”。纱包头宽一尺二寸,长三尺六寸、四尺六寸或五尺六寸不等。顶戴时一端横折为四层,沿着前额绕头一圈,在脑后打结系牢,另一端展开搭在头顶,两侧垂至耳下。吴县胜浦等地乡间妇女除扎鬓角兜外,中青年妇女主要扎包头巾。包头巾以黑布为主体,两端用白、月白、浅蓝、翠蓝等颜色的布拼角。拼角的边缘用异色布滚细香滚边,或用彩色线锁边,并在角上绣花。另做两条布带或绒线带,用纽扣将其联结在包头巾窄边的两角上。包头巾在正中折缝,包在头顶正中。 窄边压在头的边缘,两端在鬏下面相交后绕向鬏的上部,其带挽结后左右分开摆在头顶折缝的两边,或在头的两边,形成鲜明的装饰。 这里的老年妇女包头巾亦有用单色的。20世纪50年代以后,商店里有各式机织头巾销售,姑娘、少妇的头巾色彩渐趋俏丽,鲜红、淡黄、苹果绿都有,亦有以各种花色的长方形机织毛巾作头巾者。

20世纪20年代起,妇女始有戴帽者,但人数不多。初始,帽子质料主要为平绒帽或栽绒帽。不久各式毛线帽取而代之。寒冷季节,有的女子围围巾,还有的以各式丝巾系在脖颈上,两端垂于胸前,起保温和装饰作用。

今男女服装以及童衣有在冬衣或春秋服的衣领上加接风帽的做法,有的直接缝制在衣服上,有的用纽扣、拉链联结在衣领上。遇风寒可戴起来遮护,不戴时垂在背后。

20世纪50年代及其以前,头皮疾患者较多。其中有的人怕被人耻笑,常年戴帽或头巾以遮丑。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