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十二木卡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十二木卡姆分类:【传统文化】 维吾尔族传统民间古典音乐。“木卡姆”是维吾尔语音译,意为“大曲”。共有12大套,故称“十二木卡姆”。在传统民歌、古典歌曲和古老民间歌舞的基础上,经长期创作,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美音乐,于16―19世纪逐渐形成。每套大曲“琼乃额麦”、“达斯坦”、“麦西热甫”三部分组成。包括序歌、叙诵歌曲、叙事组歌、舞蹈组歌、间奏曲等。唱词是一些著名诗人或民间歌手创作的诗。内容多为反对封建势力,追求光明幸福。每套曲包括170多个曲牌和70多首乐曲。演唱一套得一昼夜。1960年整理出版了《十二木卡姆》两卷。其中著名的叙事长诗片断有《艾里甫?赛乃姆》、《海木拉和美丽的鸟》等。“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音乐之母,我国民族音乐的奇葩,至今仍弹唱流行于新疆广大地区。 维吾尔族民间传统古典音乐,“木卡姆”为维吾尔语,“大曲”之意。流行于新疆各地。是在古老律学和俗乐传统基础上,随着乐器、音乐、舞蹈、诗歌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共有十二大套,每套由“穷乃合曼”、“达斯坦”和“麦西菜甫”三部分组成。包括序歌、叙诵歌曲、叙事组歌、舞蹈组歌、间奏曲等。体裁节奏错综复杂,曲调极为丰富,歌词多为抒情诗、民歌和叙事诗,反映了维吾尔族人民对封建势力的憎恨和斗争,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伴奏乐器多种多样,有萨它尔、独他尔、热瓦甫、手鼓等。是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宝贵财富。解放后,根据艺人吐尔地阿洪的传谱进行记录、整理,辑成《十二木卡姆》两卷,1960年出版,对发掘、整理、研究民族音乐影响很大。近年来,成立了《十二木卡姆》整理研究小组进行专门研究。 “木卡姆”,维吾尔语音译,意为“大曲”。维吾尔族传统民间古典音乐。在传统民歌、古典歌曲和民间古老歌舞音乐的基础上,经长期创作,不断吸取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美音乐,又经历十六世纪、十九世纪几个发展时期而形成。流行于新疆各地。演唱风格各具特点,但均保存基本曲调。共有十二大套,每套由琼乃额麦、达斯坦、麦西热甫三部分组成。包括序歌、叙诵歌曲、叙事组歌、舞蹈组歌、间奏曲等。体裁节奏错综复杂,曲词极为丰富。内容主要是十五至十九世纪著名诗人那瓦依、司的克、宾尼、于素甫等人的诗篇,多反映维吾尔族人民对封建势力的痛恨和斗争,以及追求光明幸福生活的意愿。伴奏乐器多种多样。是维吾尔传统歌舞音乐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是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中的宝贵财富。解放前已濒于灭绝。解放后,艺人吐尔地阿洪的传谱经系统地记录整理,辑成《十二木卡姆》两卷,于1960年出版,对发掘、整理、研究民族音乐的宝库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成立《十二木卡姆》整理研究组进行研究。 ①维吾尔十二木卡姆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是勤劳而具有创造精神的维吾尔人智慧结晶, 是一部用音乐语言叙述维吾尔人社会生活的文化艺术百科全书。她巧妙地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类艺术形式, 表现了维吾尔人民绚丽的生活、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理想与追求, 以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维吾尔人民的喜怒哀乐。音乐的表现具有抒情性与叙事性, 更具有音乐与诗歌和谐统一的特点。十二木卡姆这种巨型音乐作品在世界民族艺术史上极为罕见, 被誉为 “东方音乐文化的一大奇迹”。十二木卡姆的历史源远流长, 背景广阔, 并与维吾尔人民的历史同步发展。她是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由众多的维吾尔民间艺术家、民间歌手、民间演奏家创造并逐步完善的古典民族音乐套曲。木卡姆的最初形式 “大曲” 是在公元6世纪之前就形成了完整的音乐体系。6世纪至10世纪之间,流传在各地民间的木卡姆曲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并开始互相渗透。12世纪之后, “大曲” 这个名称逐渐被阿拉伯语 “木卡姆” 所取代。十二木卡姆与古典诗歌相配的形式, 15世纪就在新疆各地形成。16世纪,在叶尔羌汗国的苏丹阿布热西提汗和当时的木卡姆学家阿曼尼萨汗、克迪尔汗等人的倡导和努力下, 各地的木卡姆学家和民间乐师聚集在一起, 使各种类型的木卡姆广泛地得到挖掘、收集和整理。他们根据 “五旦七调”、“十二高潮” 的规则, 仔细辨认落实, 将木卡姆纳入了一定的系统。由此, 十二木卡姆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样式。根据这个样式, 十二木卡姆由 《拉克》、《且比巴亚特》、《斯尕》、《恰哈尔尕》、《潘吉尕》、《乌孜哈勒》、《艾介姆》、《乌夏克》、《巴雅特》、《纳瓦》 《木夏吾莱克》、《依拉克》 等十二部分组成。每部木卡姆有 “克里希曼” (《即 “琼乃额曼” 的 “序曲”), 它决定着该部木卡姆的 “母调”, 是整个一部木卡姆中各类曲调的基础和主干。一部木卡姆分成《琼乃额曼》、《达斯坦》、《麦西莱甫》 等三大部分。《琼乃额曼》 又由 《太艾则》、《奴斯赫》、《朱拉》、《赛乃姆》、《赛勒克》、《佩希热维》 等若干曲调组成。这些曲调又演变出几个曲调, 都有自己的变奏曲和尾声。变奏出来的曲调如果脱离 “母调”, 可以成为独立的乐曲。十二木卡姆独具民族特色的旋律, 完整系统化的音乐结构, 丰富多彩的曲调, 复杂的演奏技巧, 多变的节奏, 多彩的音乐形象等, 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古典音乐或 “木卡姆”。十二木卡姆是与维吾尔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哲学观念、心理素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与道德观念等紧密相连、浑然一体。因此, 十二木卡姆在旋律、色彩、风格、演技、节奏等方面独具特色。木卡姆的旋律层层交融, 以 “母调” 与主旋律为基础与主干, 在一种曲调与韵律之间又派生出各种分支旋律。旋律中, 像链条一样一贯到底的主题很多。这些主题沿着一定的路线交替发展, 创造出多种音乐形象。因此, 人们在聆听木卡姆时, 会产生一种激奋的、欢快的、充满希冀与活力的、高昂的、迷人的、使人遐想的爱与恨的感觉。十二木卡姆从头到尾演奏需24小时, 共有乐曲274首和歌词3992行。②第一部用五线谱记录十二木卡姆曲子的书。1960年2月由音乐出版社和民族出版社出版, 分上下两部, 精装本。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十二木卡姆整理工作组记谱整理。赛福鼎?艾则孜写序。共收录170多首曲牌和72首乐曲, 没有歌词部分。 维吾尔族传统民间古典音乐,流行与新疆各地。“木卡姆” 维语译意为 “大曲” ,共有十二套,故名。是在传统民歌、古典歌曲和民间古老歌舞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民族优美的音乐,又经过16世纪、19世纪几个发展时期的不断创新、完善而形成的。每套由琼乃额麦、达斯坦、麦西热甫三部分组成。包括序歌、叙诵歌曲、叙事组歌、舞蹈组歌、间奏曲等。内容主要是15至19世纪著名诗人那瓦依、司的克、宾尼、于素甫等人的诗篇,多反映维族人民对封建势力的痛恨和斗争,表达追求光明幸福生活的意愿。曲词内容丰富,体裁节奏错综复杂,伴奏乐器多种多样,是维吾尔族传统歌舞音乐的艺术结晶,是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宝贵财富。解放前已濒临灭绝。解放后,艺人吐尔地阿洪的传谱经系统地记录整理,辑成《十二木卡姆》两卷,于1960年出版。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