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十六洞天武夷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十六洞天武夷山分类:【传统文化】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的西北部,纵贯闽赣边界,是我国著名旅游胜地之一。道教列其为洞天福地中的第十六洞天升真元化之天。武夷山红岩挺秀,碧水涵幽,素有“奇秀甲东南”之誉。有古诗概括武夷风景曰:“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三三秀水”即九曲溪,发源于三保山,入武夷,折为九曲,盘绕山中者约二十里,澄碧清澈。“六六奇峰”即大王峰、玉女峰、接笋峰、天游峰等三十六峰。群峰秀拔奇伟,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此外,武夷山还有七十二洞、九十九岩等名胜。峰岩倒影于溪水碧波之中,景色天然秀丽。 1.彭祖隐居武夷山 彭祖原名狠铿,是五帝中之高阳帝颛顼的后代。颛顼部落原在今四川西昌地区的雅砻江畔(雅砻江在洪荒时代又被称之为若水),后颛顼顺江而下,从雅砻江到达金沙江,再从金沙江进入岷江,过平羌峡,入彭山。颛顼曾以彭山作为其进军中原的基地,彭山也成为其部族的一个繁衍发展之地。颛顼到彭山不久后便生下老童,老童又生吴回,吴回生陆终,而彭祖便是陆终的第三个儿子。彭祖还未出生,其父便已去世,而其母在他三岁左右时也离开了人间。传说,彭祖从尧舜时代一直活到了周朝初年,寿八百余岁。他曾当过殷朝之官吏,受殷王之命攻打徐州,大获全胜,人们都尊称他为“彭伯”。当时的徐州又称邳,所以历史上有“彭伯克邳”之记载。彭祖战胜有功被殷王封于邳,而邳也被他改为彭城,又叫做大彭氏国。从此彭城便成了彭祖的采邑。彭祖一生精研医药之术、巫术而传诸于世,但他最拿手的还是养生延年之术。相传在商纣王时,纣王派采女在彭祖处学得养生之道,并得到《九都经》。纣王见依照彭祖所传的养生术修炼,效果显著,就想害死彭祖而独掌其术。彭祖预知纣王心计,遂率子彭武、彭夷云游天下,见武夷山风景秀丽,遂定居并开发其地。后因其功绩感动上帝,因度彭祖与其二子脱胎换骨进入仙班。故武夷山名来自彭祖的两个儿子彭武和彭夷。 武夷山神为武夷君。《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曾遣使来山,用干鱼祭祀武夷君。据说武夷山是地仙之宅,各路地仙修炼得功成德备,将入天上仙班之前,均要会聚武夷山中,经一番考核后,脱胎换骨再进入仙班。因此,武夷君被认为是统辖地仙的神灵。传说秦始皇二年八月十五日,武夷君会同皇太姥、魏王子骞,于幔亭峰上设宴,会见乡人二千余众。悬崖上虹桥飞跨,彩屋层叠。金杯玉盏,异香氤氲。瑶笙铁笛,鼓乐齐鸣。空中传言:“曾孙等人安好!”并歌《天上人间之曲》。歌止筵散,鹤驾声远,乡人等回到山下,返顾则月华如水,林木萧疏,碧空无尘,万籁俱寂。宋白玉蟾有诗叹其事云:“人间几度曾孙老,惟有青山自古今。” 2.大王玉女天仙配 武夷山九曲溪畔有一座秀丽无比的玉女峰亭亭玉立,就像一位美丽纯情的少女,含情脉脉地注视着来往游人,轻轻诉说着武夷山的古老传说。 远古时代,武夷山洪水泛滥,野兽出没,百姓为洪水猛兽所逼,颠沛流离,朝不保夕。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位英俊果敢、智慧不凡的王阿哥,他不忍心武夷山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决心疏通河道,制服洪水,降服猛兽,救黎民于水火。年复一年,花开花落,王阿哥带领武夷山百姓不畏艰辛,不辞劳苦,开山治水,驱兽降魔,终于开辟了十八弯的九曲溪,并把开山疏河得到的砂石堆成了三十六座奇异的山峰和九十九座山岩,解除了水患,赶走了猛兽。王阿哥也成为武夷乡亲的领头人,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大王”。大王和武夷乡亲一道把岩茶种在九曲溪旁,茶叶飘香,浸染山崖。武夷山百姓过着幸福安乐的生活。 生活在天宫的玉女,早已厌倦了天宫生活。又被武夷山美妙的茶香和甜美的歌声打动,她惊喜万分,驾着云彩,飘落凡间,化身为一个美丽的村姑,来到峰奇水秀的武夷山。玉女与大王相识在九曲溪畔。玉女对勤劳勇敢、聪明能干、心地善良的大王一见倾心,爱慕不已。她甘冒违反天条的风险,决心留在武夷山,与大王一起创造幸福生活。九曲溪畔,玉女和大王一起采茶;武夷山下,大王和玉女并肩歌唱。玉女深深的爱上了武夷的山山水水,也热恋着心目中的大王。清晨,大王情意深长地走到玉女身边,把五彩山茶花插在她的云髻上,拿出竹笛,吹出心中的歌,粼粼清水映出一对热恋中的情侣。 心怀鬼胎的铁板鬼早想霸占玉女,当他觉察玉女私下凡间之后,时常变成美男子去纠缠玉女。玉女识了铁板鬼的阴谋诡计。铁板鬼恼羞成怒,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告密。玉帝得知玉女私下凡尘,立即下令天兵天将把玉女捉回天庭。刹那间,武夷山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山呼水啸,大王、玉女忠贞不渝,哪怕山崩地裂,海枯石烂,也不分离。玉帝严厉的声音从天空传来:“人仙各有其道,身为神仙怎能贪恋俗世欢乐,儿女情长!神仙若动凡心,必将化身为石!”说毕,玉女便化为武夷山的巨石山峰。大王见此情景伤心欲绝,他仰面说到:“我和玉女誓同生死,此心不渝,请你也把我变成山峰,任凭天荒地老,我们也不分离!”玉帝长叹一声:“诚心所感,愿力坚如磐石啊!”说着大王也化作山峰一座。直到今日,大王峰、玉女峰还隔水相望,见证着大王和玉女坚贞不渝的爱情誓言。 3.晒布岩仙人留掌印 武夷山中有一座山峰叫“晒布岩”,在晒布岩的岩壁中间有斑痕像人的手掌,长度超过一丈的有数十行,相传这是仙人留下的,故晒布岩又称“仙掌峰”。传说很久以前,天上的仙女每天肩背锦囊,唱着仙曲,采集五彩云锦,然后把这些云锦配上缕缕金丝银线,织成一匹匹锦帛,献给王母娘娘。一天清晨,负责运送锦帛的挑担大脚仙,挑着织女织好的一担锦帛,踏着云路送往天宫。当他路过武夷山时,不经意往下一看,顿时被“碧水丹山”的奇景迷住了。他担子也不顾了,一溜烟来到武夷山上游玩赏景。大脚仙悠然自得,乐而忘返,直到他听到天宫的鼓声,才想起锦担。可惜,绫罗绸缎已被天上的雾水打湿。见此,他怕王母娘娘责怪,就把一匹匹的帛锦抖开,晒在大岩壁上,长长的锦缎一直垂到九曲溪边。大脚仙忙前跑后好不容易才把皱巴巴的锦帛抚得平平整整。此时,大脚仙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一头倒下,呼呼大睡。当他一觉醒来时,夕阳的余晖照在他的脸上。那些锦帛在阳光下熠熠放光,衬得碧水丹山更加旖旎。大脚仙用手一摸,岩壁已经热得烫手了,他慌忙去收锦帛,一条条锦帛已融进了光滑的石壁中,连大脚仙按锦帛的仙掌也永远嵌进了岩壁。 其实晒布岩的形成是流水长年冲刷的结果,岩壁上布满了数百道直溜溜的流水轨迹。每当西斜的阳光照到壁上,更见得条缕分明。俯视溪中,但见影浸水底,随波晃漾。若逢雨天,雨水从岩顶顺着直溜溜的轨迹飞泻直下,仿佛素练悬天,万千银龙飞舞,堪称奇景。 4.白玉蟾修道止止庵 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曾隐居武夷山,并住持止止庵。白玉蟾,原名葛长庚,祖籍福建,生于海南岛。一生云游,四处求道,后得道教金丹派南宗第四祖陈楠传授内丹秘诀,遂成为一代宗师。白玉蟾才华横溢,诗词书画、内炼斋醮无一不能,并撰有《武夷集》、《上清集》、《玉隆集》,弟子记其言编有《海琼白真人语录》、《海琼问道集》、《海琼传道集》等,均保存在明代《正统道藏》中。止止庵在武夷山九曲溪一曲水光石后。白玉蟾《止止庵记》称:“始则有太姥元君即其地以结庐,次则张湛继其踪,又有鱼道超、鱼道远,皆秦时女真,入此而隐。”晋时娄师钟,唐代薛邴等人也隐此修道。宋时东京李陶真、洛阳李铁笛、燕山李磨镜共创一庵,名曰“止止”。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名士詹琰夫出资重修止止庵,并延请白玉蟾住持该观。观名“止止”,寓言深远。白玉蟾《止止庵记》中说:“夫止止者,止其所止也。《周易?艮卦》兼山之意,盖发明止止之说,而《法华经》有‘止止妙难思’之句,而《庄子》亦曰‘虚室生白,占祥止止’,是知三教之中,止止为妙。”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