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诏德化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南诏德化碑分类:【传统文化】 叙述南诏国叛唐投靠吐蕃政权缘由之碑。碑高390厘米,宽240厘米,楷书,碑阴阳两面现存830字。唐朝初年,中央政府曾对南诏六部进行积极经营。建置州郡,任命当地首领为刺史、县令等职。但由于吐蕃的侵扰,只有蒙舍诏始终归顺唐朝。开元二十六年 (738),唐玄宗册封蒙舍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并派御使严正晦,中使王承训帮助其完成了统一南诏六部大业。南诏国建立后,向东扩张,欲吞并西爨诸部。而西爨诸部隶属唐朝,两国产生矛盾。天宝四年 (745),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在安宁筑城,扼制南诏东进之路,战争遂起。南诏借地利之便夺得西爨。皮逻阁死后,其子阁逻凤承袭王位,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与剑南留后李宓等先后率兵征讨,南诏被迫依附吐蕃。阁逻凤为此立碑国门,述其苦衷,并告诫子孙: “我上世世奉中国,累封赏,后世容归之。若唐使者至,可指碑澡祓吾罪也” ( 《南诏德化碑》碑文)。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南诏德化碑。此碑现立于云南大理原太和城故址上。 在大理市大理县城南7公里的太和村西。立于唐大历元年(766年),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发现。碑高3.02米、宽2.27米。碑文40行,碑阴刻职官姓名41行。正、反两面文字达5000余字。碑的质地为红砂石,剥蚀特甚,目前仅存数百字。碑文作者是南诏王室的清平官郑回,碑刻文字是正书,唐御史杜光庭所写。碑文开列了唐朝云南太守张虔陀蒙蔽朝廷,欺压南诏的罪状,表示南诏叛唐投靠吐蕃实属不得已,并表示今后如与唐朝和好,可以指此碑向唐朝使节“澡祓吾罪”。此碑记载了南诏的政治、军事、农业、特产等情况,南诏和唐朝、吐蕃的关系。此碑是云南现存最大的一块唐碑。 重要石刻文物。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下关北8公里太和村西面山坡上太和城遗址中。太和城是南诏国时期都城。遗址西部佛顶峰上有古城金刚城,建于唐天宝六年(747年),碑在此遗址中。唐大历元年(766年)南诏王阁罗凤立此碑于宫门外。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为金石家王昶访获,后建碑亭、碑室保护。碑高3.02米,宽2.27米,厚0.58米,是云南境内现存最大的一块唐碑。正书,两面刻字。正面碑文40行,3800余字,为正文;背面详列南诏清平官、大将军、大总管等职衔和姓名,41行,1200多字。碑文叙述了南诏初期历史、南诏与唐王朝及吐蕃的关系、当时云南各民族的分布与关系、南诏的政治军事经济物产等情况,表示了与唐朝和好的决心。文章婉转动人,词藻精炼华丽,书法遒劲秀拔,勒刻流畅俊逸。该碑是研究西南民族史和云南地方史的珍贵实物资料,连同太和城遗址,被第一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时南诏重要碑刻。清平官王蛮盛撰文。杜光庭书。唐大历元年(766)亦即南诏赞普钟十五年刻石。碑高302厘米,宽327厘米。碑文四十行, 碑阴题名四十一行,共五千多字,均正书。主要内容为歌颂 * 阁罗凤功业,着重指出不得已而依附吐蕃的原因及经过情况。亦记述南诏疆域、军政措施、经济生产、与吐蕃等民族关系以及与东南亚地区的交通等问题, 多有《旧唐书》、《新唐书》及《蛮书》所不载者, 为研究南诏史的第一手资料。此碑明万历《云南通志》卷十已著录, 后沉埋在土中。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为王昶访获。现碑文残损太甚。碑存今云南大理市旧县南十五里太和村西草帽街。解放后,与太和城遗址一起, 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