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卧室的布局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卧室的布局分类:【中国民俗】 火炕最大的特点是环室三面筑火炕,这种炕也叫万字炕(“畚”字炕)。一般南、北炕为大炕,东端接伙房灶,西炕窄,下通烟道。西炕上一般不摆设杂物,尤其不能挂带人物的图画照片。因为在西炕墙上端供着神圣的“窝撒库”―――祖宗板,这是一种表示吉祥和家世的剪纸。西炕一般不能坐人。连贵客至友也不能坐,北炕墙上置放宗谱的谱匣。南炕梢一般放描金红柜,北炕梢陈设一只与炕同宽的长木箱,俗称躺箱,上放被褥和枕头。北炕(或南炕)上常放一张小炕桌。冬令时,炕上放一只泥制或铁制的火盆。满族居室的结构宽敞、实用,摆设简朴大方。满族酷爱清洁,连泥盆都擦拭得黑中透亮,使人感到这个民族的勃勃生机和对美的追求。 暖阁有的满族人家把卧室隔为两间,北间靠炕头部分叫暖阁,老人多睡在这暖和、安静的暖阁里。 产房满族妇女生产时,择一房作产房,或盖起一个简单房(撮罗子)当产房,等婴儿满月后再回原住室。靠西侧的暖阁不许作产房。因为西墙上有祖宗板,在产期,堂屋里祭供马神的神偶或代表女神佛朵妈妈的柳枝,都要用黄布遮盖起来。 满族人家的疙瘩柜(施立学摄) 满族人家的炕桌和烟笸箩(施立学摄) 照明往昔满族住宅的照明也别具一格,有熊油灯、鱼油灯、糠灯及近代的煤油灯,至冬季则有冰雪灯、冰蜡灯等。 清代满族贵族的住宅富丽堂皇,其宅院基本结构如一般满族,只是院内有第二道花墙把院子分为前后两院。前院有东西厢房,东厢房为杂役住房,西厢房为磨碾房、食品库,东西厢房和院内花墙之间有小仓房,也称耳房,满语叫“哈次”。整体是二进六合院。 门楼前西侧有下马石,东侧有上马石,门楼中间为大门,两侧各为一房,内设炕,并设有刀枪架子和弓箭挂。 内院中有如一般满族四合院,只是东西厢房有带雕花楼盖式扶走游廊,有前廊后厦之说。现乌拉街满族镇保留的清代宅第,就是这种建筑。 窝棚及地窨子吉林省东北部的张广才岭,是清代满族“巴拉人”的集居地。巴拉人,意为“不受拘管的狂野之人”,即明末避入此山的女真人的后裔,没有编人旗籍。巴拉人一般都在泉水附近靠山坡的地方建“乌克敦”,类似地窨子。在“乌克墩”周围,围上一圈“嘎满”(护墙),以防牲畜踩漏屋顶。在“嘎满”外还有两圈院墙,内有离地较高的仓房以及猪圈、马圈,在院门两旁设有多处狗窝。“乌克墩”门东开,室内三面是炕。西炕不许住人,是供奉祖先的地方,室内还供女神窝烈妈妈,灶门旁供奉一个木刻神偶―――火神托阿恩都力。 巴拉人长期在山林中过游猎生活,住室更多地保留了其先民的古风。 中华人民共和成立后,满族的居室发生了很大变化,昔日的地窨子、马架子已逐渐消失,满族老屋在农村仍有保留。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一幢幢砖瓦房在满乡拔地而起,现代化的家具、电器已逐步代替原来的传统摆设,满族的居室与汉族已无明显区别。 满族北窗(王明霞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