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印度佛教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印度佛教史分类:【地域文化】 全称《印度圣地妙法如何弘传明示如意珠》。觉囊派著名学者多罗那他(1575―1634年)著,成书于1608年,是一部详细论述印度佛教发展史的权威性著作。全书以编年史的方法详实叙述了印度历史及其在各个历史阶段中所出现的佛教名人的事迹,其中所运用的多数资料在其他史书上难以找到。对于有些历史和传说的叙述,有别于汉藏文及巴利文,如佛死后的历次结集、阿育王的传说、十事非法、大天五事等,都有其独特的记载。全书从佛法形成始写,直到真言乘起源,概述了千余年中佛教创立发展、各大学派形成、传承关系等,极力推崇以无著为代表的瑜伽唯识学派,宣扬如来藏思想。同时反映了大小乘佛教之间的矛盾和佛教与外道的斗争。历史上此书的版本有觉囊寺版、德格版、拉萨版。国外有多种译本。1869年圣彼得堡出版了西夫讷和瓦西列也夫的德文译本和俄文本。1928年东京出版了寺本婉雅的日译本。英文本是由印度语言学家何利那他?德从藏文翻译的。1970年钦巴喇嘛和卡托帕德哈亚合译成英文,加尔各答大学卡托帕德哈亚参照俄德两种本子作了校订,在印度出版,书中增加了注释和补充注释。1946年,国内出版了王沂暖的节译本,近年出版了张建木的汉文全译本。 全称为《圣地印度妙法弘传明示如意宝珠》。觉囊派大师、著名佛学家多罗那它(1575―1634)著,成书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是一部详细论述印度佛教发展历史的传世名著。 《印度佛教史》全书共分44章,以编年体的形式对佛教在印度的产生,在各个时代的弘传状况、出现的重要人物和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各派教义等都进行了记载,其中一些内容填补了各种文本在记载印度佛教史中的一些遗漏,对研究印度古代历史及印度佛教晚期史都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一直为世人所推崇,陆续被译成各种文字,在国际上流行。藏文本有觉囊寺版本、德格版本和拉萨版本及西藏人民出版社的铅印本。汉文本有民国35年(1946)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王沂暖翻译的节译本和1986年中国佛教协会内部刊印的张建木的全译本(已于1988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德文本有1896年圣彼得堡出版的西夫纳的翻译本;俄文本有1896年圣彼得堡出版的瓦西列也夫的翻译本;日文本有1928年在东京出版的寺本婉雅的日译本;英文本为钦巴喇嘛和卡托帕德哈亚翻译,1970年在印度出版。 藏文印度史书。多罗那他(1575―1634)著,成书于藏历第十饶迥土猴年(1608), 以德格印院木刻版传世。全书一帙,共44章。着重叙述了印度佛教中、晚期各教派的形成、发展及演变情况。对印度佛教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传说,如付法传承、历次集结、阿育王的传说、十事非法等都有独特见解,持论与现存汉文、巴利文等记述有别,其中有关印度佛教的一些晚期资料,如玄奘、义净访印后的人物、学说、教团、寺院、施主、教敌等方面的情况十分珍贵,为其他著作罕见。印度和西方学者将该书视为研究印度佛教史的权威著作, 已有德、 日、俄、英、汉文等译本出版。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