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古朴实用的民间工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古朴实用的民间工艺

分类:【地域文化】

台湾民间工艺五花八门,古朴典雅、美观实用,艺承闽粤而又有独特的地方风格。

(1) 竹器

台湾气候高温潮湿,最适宜竹类的生长,从南到北,到处是一片片青翠茂密的竹林,清风徐来,婆娑摇曳,婀娜多姿,使宝岛风光显得格外秀美。

竹子与早期台湾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凡衣、食、住、行均离不开竹子,因此昔时民间的竹器制作行业十分兴旺发达,技艺精湛。至今,传统竹器仍为人们所普遍喜爱和使用。

台湾一年四季“拜拜”很多,经常要用一种“竹蒸笼”来制作敬神祭品。这种传统的蒸食器具,由桂竹片、桧木片和藤编织而成,蒸出来的食物格外香,可保持原有风味。竹蒸笼有大有小,用途各殊。蒸笼愈小,技艺愈精巧,剖藤、刨竹片,都必须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才能做好。台湾乡间,家家户户必备一种“榭篮”(大的竹篮),造型四平八稳,接缝精密,四周还编有各种漂亮的花纹,既透气通风,又美观大方。大拜拜时,专用它装鸡鸭鱼肉;女儿出嫁,则用它盛各色礼饼。其他各种竹制食具还很多,大至茶橱、菜橱、米筛、各种竹篮等,小至每餐必用的筷子、饭勺、饭匙……

早期居民的住屋更离不开竹子:竹墙、竹柱、竹窗、竹帘、竹席、竹床、竹梯、竹篱、竹摇篮、竹扇以及各式各样的竹桌、竹椅、竹凳……,真可谓“无竹不成家”!台湾夏天炎热,竹席最受青睐,午间小息或夜间睡眠,躺在上面,透骨清凉,暑气全消,被台民视为“夏日之宝”,竹席的制作技术要求很高,从削竹、打眼、穿洞引线、编织到缝制,全凭一双巧手完成,稍不细心,编出来的竹席便凹凸不平,躺在上面免不了会让人受“皮肉之苦”。

台湾农村普遍利用竹子编制储存粮食的容器,大的叫“鼓亭笨”,构造复杂,有门可供出入,可存入上万台斤①的稻谷,坚固耐用,鼠类只能“望粮兴叹”。小的叫“竹容器”,构造比较简单,也可存放几千斤的粮食。其他竹制劳动工具如竹扫帚、竹耙子、竹簸箕、竹箩筐、竹笠等等,不胜枚举。

除各种实用竹器外,台湾民间还利用竹材编织、雕刻各种供赏玩的手工艺品。台湾的竹雕艺术品构思巧妙、古拙精致,独具艺术魅力。

台湾的竹制家具以鹿港、嘉义、斗六和南投的竹山最为出色;而编织、竹雕工艺则以台南的关庙最为出色。关庙一带素有“篾器之村”的美名,有一首民谣唱道:“凤梨香、竹笋甜、藤椅凉、竹器俏,关庙的特产呱呱叫!”

(2) 油纸伞

台湾有“制伞王国”之美称,其中油纸伞更是古色古香,经济实用。

台湾油纸伞的技艺传自广东潮州。每一把伞的制作,可分为伞骨、糊纸、上油与装髹〔xiu休,以漆漆物之意〕四道工序。纸伞的全部制作过程都靠精细的传统手工技艺:先是把竹子按一定尺寸锯成段。为防日后虫蛀,裁好的竹段要在水中浸泡个把月,除去糖份。泡好后削制成一个个伞骨、伞头和伞柄。每一根细长的伞骨上还要钻出一个个间距相等的小孔。然后再把伞骨、伞头和伞柄穿线定型,制成伞架。第二步是粘贴伞面。伞面由棉纸裁剪而成,一片片地粘贴在两根伞骨架之间。粘剂用青柿子捣烂泡制而成,粘性极佳且不易变质脱落。伞面粘好后,经曝晒,第三步是涂上桐油。桐油既可防水又可增加棉纸的韧性。阴干后再涂上一层亮光漆,一把轻巧美观的油纸伞便大功告成了。

早期的油纸伞色彩单调,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五颜六色的纸伞纷纷问世,有的还印上山水、花卉、竹鸟等国画图案,使古朴典雅的油纸伞世界变得五彩缤纷、美不胜收,格外受到姑娘们的喜爱。

据民间传说,油纸伞为春秋时期的鲁班所发明①。所以台湾凡制作纸伞的人家,都供奉“巧圣先师”的牌位,作为自己的守护神,并贴对联曰:“片片弥逢遮雨露,一竿树立拓乾坤”,十分形象而夸张。

台湾制作油纸伞的多是粤籍客家人。台湾客家人有一种习俗:出嫁女儿必备两把伞作为嫁妆,因繁体“?”字由多个“人”字组成,以伞送女出嫁,取其“多子多孙”的吉意。儿子16岁成年,父母也会送他一对纸伞,因“纸”与“子”同音,且伞张开呈圆形,又有“圆满”的寓意,以伞送子,表示他已成年,要开始自己的事业了,祝福他日后事事如意圆满。宗教仪式和庆典游行,信徒们也喜欢打上一把伞,因“伞”与“闪”同音,据说妖魔鬼怪见伞即闪,可“逢凶化吉”,永保平安。

(3) 灯笼

灯笼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既可用以照明,又有吉祥、光明的寓意,这种古老典雅的民俗工艺,至今在台湾仍十分兴盛发达。

台湾最常见的灯笼是竹灯和伞灯。竹灯是用质地强韧、富于弹性的桂竹或麻篱竹劈成竹蔑编织而成,造型主要有圆形、圆柱形或橄榄形,外面先裱上一层棉纱布为底,再糊上一层涂绘用的棉纸。伞灯的用料与制作较为复杂,它是以整个竹筒经劈、修、削、去肉骨、钻孔、串编后,嵌在台座的凹槽内,再将其撑开,按一定的造型固定后,经裱纱、补纱、上洋菜胶和最后绘饰而成。

灯笼的制作是竹编与彩绘这两种民间技艺的有机结合。台湾灯笼的特色并不在于它的竹编造型,而在它绘饰的图样、字体及花色之繁多,洋溢着或华丽、或庄严、或喜庆、或神秘的民俗技艺的浓烈气息。

绘饰颜料昔日为水性矿物制成,现多已改用广告原料和油漆,计有鲜红、粉红、深绿、浅绿、蓝、白、黄、紫、靛青等各种颜色。图案则依顾客的需要和使用的场合不同而绘饰不同的题材,人物图样多绘八仙或福、禄、寿三星,另有龙、马、麒麟、象、仙鹤、飞鸟以及梅、竹、兰、菊等,神态各异,风格迥然不同。

台湾灯笼上的字体有一定的成规,依各地民俗不同,使用的颜色也有限制。一般人家用的灯笼常写上姓氏,称“字姓灯”。若祖先曾任官职,则灯的一面写姓氏,另一面写官名。庙宇用的灯笼或写庙名,或写庙中所祀的主神名,如“玉皇大帝”、“三山国王”等,这种灯笼称“佛光灯”或“祖神灯”。这些灯笼的字一般用朱红色。但竹东地区的林、叶等姓氏却用绿色;台南、嘉义地区的庙宇用灯则用青色,神名再用朱红。各地办丧事用的“吉灯”和“孝灯”所用颜色和字体也各不相同。总之,名堂讲究甚多,使台湾的灯笼显得光怪陆离,五颜六色,充满了浓烈的民俗情趣。然而,如今大量的灯笼已改用塑料来制作,虽可成批生产,但从艺术角度而言,已不能与手工扎制的竹、纸灯笼相提并论了!

(4) 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或“鹞子”,是中国古老的民俗技艺。民间相传,楚汉争霸时,韩信、张良将项羽的军队困于垓下。一天夜里,利用一只牛皮风筝载着两个士兵,飞到楚营周围上空吹奏楚歌。其悲切、哀怨的箫声勾起了楚兵的乡愁,致使楚营军心瓦解而溃散。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一开始便是描绘汴京城中少年放风筝的景色。“清明放鹞”,自古为我国民间的习俗。在清明节到来之际,人们把风筝升到遥远的晴空,遐想着把病痛和厄运统统都寄放于风筝上,然后割断线绳,任其随风而去,象征灾难与厄运随之永远消失……

早期台湾做风筝的材料和做灯笼的材料相仿,大多是用竹和纸来糊扎,而现在也大量采用塑料做支杆、用尼龙布代替纸、用尼龙绳作风筝绳了。台湾风筝造型五花八门,品种繁多,有仿古的“卅六飞燕”;有一条线连放五只黑蝙蝠,号称“五福临门”;有名叫“飞弹打飞机”的更加有趣:先放一只大型的飞机风筝到高空,等它保持稳定后,再系上一只蝴蝶式样的“风弹器”,凭借风力的推动,艳红色的花蝶忽地脱手,沿着线绳扶摇直上,等到“飞弹”触及“飞机”时,突然“啪”的一声响,轼翅则又降回手中。不过,最有名气的还得数“蜈蚣风筝”和由“蜈蚣风筝”演变而来的“八角龙风筝”,其长度竟达100节以上,被称为“风筝之王”。放飞这种大型风筝,若没有相当高的技巧和经验,恐怕也只能是“束手无策”、“望筝兴叹”了①。

台湾风筝以其古朴和多变的造型在国际上颇负名气,成为外国游客极感兴趣的民俗物品。销售量很大,而且每年都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大批订单,争购台湾制作的风筝。

宝岛台湾风光明媚、四季如春,不论什么季节都可以看到多姿多彩的风筝迎风飞舞,给人以无穷的乐趣和美的享受!

(5) 大甲席与大甲帽

台湾新竹至台南的滨海地区,盛产一种“三角蔺草”,又称“灯芯草”。这种草茎细长呈三角形,收割后经晒干、压平等方法处理后,变得韧而柔软,是编织各种手工织物的上等原料。清初,台民已开始用它编织草席。台中大甲一带出产的蔺草品质最好,是草席、草帽最大最著名的产区,人称“大甲席”和“大甲帽”。正宗的大甲席既通气又吸汗,热天人躺在上面既凉爽,且有一股清香。其中最出名的叫“加纹席”,即在编织时加上龙凤、花鸟、福寿双喜等各种花纹图案,不仅美观实用,还透着“吉意”。据说清代驻台官员赴京时,总不忘带上加纹席去馈赠亲友,颇受京城人士喜爱,视为不可多得的珍贵礼品,雅称为“龙须席”。

以往编织大甲席与大甲帽的多为目不识丁的农家妇女,她们不用绘图或打样,全凭心灵手巧和长辈传授的技艺,利用农闲时节,起早贪黑地编织,出售后补贴家用。大甲席和大甲帽在本世纪初开始打入国际市场,30年代成为台湾“五大特产”中占第三位的产品①,每年有数百万张草席、1600万顶草帽运销世界各国。

台湾民间流传着一个关于“大甲帽”的故事: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当时日本霸占台湾不久,总督署苑里办务署长浅野元龄下乡出巡,见一群妇女正围坐在一起编席,便把自己头上戴的粗糙小礼帽取下来,问妇女们能不能编,意在刁难她们。一个名叫洪鸳鸯的年轻妇女,见那礼帽的形状,心有所思,动手即编,不久便编出了全台第一顶“大甲帽”。以后她热心向当地妇女们传授技法,还应邀到台北当手工艺教师多年,教会不少徒弟。由于洪鸳鸯的大力推广,大甲帽和大甲席一样,成了驰名全球的台湾特产。

(6) 藤器

台湾深山老林里盛产一种“黄藤”,这种藤长达30余米,直径在二厘米以下,加工处理后,柔韧而不易腐烂,是编制各种家具、藤篮、藤筐、藤盘等的优质材料。

藤器的制作过程相当繁杂,首先要把整条藤子加热烤弯成各种形状的器具,制成定型的外廓(有的是用竹子);另一批藤条则由人工或机器切成薄片或长条型(即藤条);再用藤条把已经定型的外廓完全用手工编织成一件件器具,编织时还要按所需图案、花纹进行巧妙精心的装饰;最后涂上桐油、光亮漆,晾干后便成了可用的藤器。而动植物、花草等小型装饰品,则完全要用藤条来编织。

台湾出产的藤器品种花样很多,样式古朴,结实耐用,是雅俗共赏、深受海内外各界人士欢迎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台湾生产藤器最著名的是台南的关庙乡。现在,当人们来到关庙乡地界,老远便可以见到黄澄澄而带韧性的藤制产品堆放在工厂和许多人家的庭院里。关庙的藤器手工精致、造型美观而带浓厚的古典风味,而且所使用的藤料,大部分是从印尼进口的甲等藤。这种藤比台湾藤质地更好,色泽光亮、韧度也高,不会受气候或温度的影响而断裂、变形。据说关庙乡的乡民80%从事藤器加工制造,每年都大量外销赚取外汇。

说到台湾的藤器,它在反侵略斗争史上还立过赫赫战功哩!不过这种“藤器”实际上是一种“兵器”,即古代打仗时步兵用的“藤牌”①。当年郑成功的军队中有一个重要兵种叫“藤牌军”。这种藤牌便是用山藤编制而成,编好后的藤牌经桐油浸透,表面光滑坚韧,不但刀砍不入、箭射不穿,就连火枪子弹打中也会大大减缓其杀伤力,而且轻便灵活,作战时运用自如。因此郑成功的“藤牌军”好生了得!当年在收复台湾的战斗中,打得荷兰殖民者屁滚尿流,闻风丧胆。

清统一台湾后,台湾藤牌军奉调远征黑龙江,抗击沙俄侵略者,在历史上著名的“雅克萨之战”中立下大功: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在这次战役的最后一次战斗中,台湾藤牌军奉命渡河攻击俄军据点。他们入水而伏,顺流而进,俄军弹如飞蝗,但不能中。俄国侵略者从未见过这种“新式武器”,一时军心大乱,台湾藤牌兵趁势跃上河岸,一阵猛杀乱砍,攻陷敌阵,连俄军头目额里克舍也被活捉。一时间,中国“大帽军”(俄国人对藤牌军的称呼)威震中外,传为神奇之谈。

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台湾藤牌军还跟随康熙皇帝出征,讨伐沙俄侵略者的走狗噶尔丹的叛乱,在克鲁伦河追击战和昭莫多包围战中大败叛军。战后,台湾藤牌兵就留在黑龙江从事拓垦活动,为黑龙江的开发和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①。

(7) 珊瑚工艺

珊瑚历来被人们视为吉祥之物,认为身带珊瑚,可驱风寒、避难消灾,我国古代即将珊瑚列为“七宝”之一,这在《无量寿经》和《金刚般若经》等佛经上都有记载。

珊瑚是由一种栖生于浅海岩礁的腔肠动物“珊瑚虫”所分泌的石灰质骨骼形成的,外形呈树枝状,俗称“石树”,颜色多种多样,色彩绚丽,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若经过加工,则可成为各种珍贵的工艺品。台湾于1923年首次在基隆、瑞芳一带海域发现珊瑚,经专家鉴定,其色泽品质远超过意大利和日本等国出产的珊瑚。后来引进先进加工技术,进行大量开采,最盛时期的1979年,台湾珊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因此被誉为“珊瑚王国”;而其中澎湖一地的产量就占台湾总产量的70%,且品质极佳,故而澎湖又有“珊瑚之乡”的美称。1979年10月,台湾渔民在宜兰龟山岛外采获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株珊瑚,这株珊瑚竟重达70.5公斤、高125厘米,据说它已经在海底生活了21000年,被称为“珊瑚王”。此外,兰屿、绿岛、苏澳、彭佳屿海区,亦盛产珊瑚。

台湾珊瑚不仅品质好,且种类繁多,目前已知的至少在300种以上,有白、粉红、红、绿、紫蓝、黑等各种颜色。其中深红色珊瑚色彩艳丽,品质坚硬,组织均匀,但也最难采捞,因此价格最为昂贵。次为桃红色、白色。粉红类中有一种称之为“天使肤色”的珊瑚,色泽淡柔莹洁且极匀称,可搭配任何色彩的服装,在自然光下,显得十分高雅迷人,其上品甚至比深红色珊瑚价格还昂贵,极受欧美人士的喜爱。

台湾的珊瑚加工业十分发达,大小加工厂多达四五百家,大部分集中在澎湖,苏澳和台北一带。采回的珊瑚,依其大小,形状和色彩的不同,进行艺术加工。大枝如完整无缺、形状美观,多保留原状作为摆设,极富天然美,有的也雕刻成珍贵的艺术品,如人像、花鸟等;中枝一般可做素面戒指、圆珠项链和耳环,如局部枯朽,则依势雕刻成各种首饰和摆设饰物;小枝则搭配玉类,做成花虫鸟兽,用以镶嵌屏风等,或切成短枝,串成拙朴可爱的珊瑚项链。

此外,珊瑚还可加工成手镯、发簪、袖扣、别针等各种妇女喜爱的装饰物。台湾珊瑚的雕刻艺术品自然也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影响,其作品大多制成八仙、十二生肖、观音、弥勒佛、仕女、花鸟等,个个栩栩如生、趣味盎然,畅销日本、欧美等国,成为台湾特产中经济价值最高的外销品,赚取了大量外汇①。

(1) 民俗版画

民俗版画俗称“年画”,清初台湾才开始流行,那时大都由漳州、泉州等地运来,属于闽南风格的雕印版。随着台湾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宗教活动日益频繁,单靠大陆运进版画已供不应求,于是转而就地刻版印制。

早期台湾的民俗版画大都是“照葫芦画瓢”,临摹闽南版画。临摹多了,难免走样,加上印刷技艺不精,用纸用色粗陋,显得十分简略和朴拙,但这也恰恰反衬了早期台湾移民拓荒时代的生活风貌。近代以后,台湾版画无论在构思、刻版以及印刷技术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台湾光复前后,石印版画逐渐取代了木雕版画。尽管石印版画的线条、色彩较为呆板,缺乏变化,趣味性和艺术性都较差,但这种版画色彩艳丽、线条清晰,并可大量印刷,自有其优点和长处,因此得以盛行。

台湾版画可分为年画版画、神像版画、符咒版画和糊纸版画四种。

台湾民间和大陆民俗相同,农历新年家家户户除贴春联外,还要张贴年画,以求新的一年合家平安、吉庆美满,并借以增添过年的喜庆气氛。年画种类繁多,大凡忠孝节义的事迹、戏剧小说中的喜庆欢乐场景、吉祥如意的语图,均可做年画的题材。如“八仙庆寿”、“金鱼池塘”(意为“金玉满堂”)、“麒麟送子”(意为“多子多孙”)、“桃园结义”、“老鼠娶亲”等等。

神像版画俗称“神马”或“纸马”,题材主要是民间信仰的各种神明图案,宗教色彩甚浓。台湾神明很多,神像版画的种类自然也很多。又因台民一年到头“拜拜”很多,因此这种供信徒们进香用的神像版画用量很大。台湾的神像版画线条朴拙,套色单纯,不像年画那样华丽。

符咒版画是台湾民俗版画中最粗陋、简单的一种,大多用黄土纸印刷,不加套色,乡土气息最浓,主要有“镇宅平安符”、“家门玄庆符”以及签诗、金银纸、更衣、库钱等,不仅在家中张贴,做拜拜时更大批焚化,因此用量比神像版画还大。

糊纸图案版画在台湾民俗版画中是艺术性最高的一种。它是在雕版印刷基础上再加上图案空花,因而不但具有木刻版画的内容,同时还兼有剪纸艺术的形态。如“吉祥如意”、“年年有余”、“喜从天降”等,多用红纸印制,贴在门楣、窗户或妆奁、礼品上,即刻增添许多喜庆气氛。

(2) 制香

香的使用最早是由佛教徒发明的。相传很久以前,佛祖释迦牟尼传道,恰逢天气闷热,信徒们听得久了,十分困乏,睡意难挡。若真的睡着岂不失礼?于是有人想出个妙着:找来一种有香味的木材,切成条状,放在钵里燃烧,借它散发出的阵阵清香来提神醒脑,驱除睡意。这着果然灵验,此后佛门子弟纷纷仿效,成为他们抵御世俗诱惑、坚定信念的方法了。为点燃方便,后来又有人设法将香料粘在竹枝上,插在香炉中焚烧,而烧香的意义也逐渐被民间神秘化了。

据说燃香蕴含有烟、火、香味三层意义:火是光明的象征,可驱鬼避邪、洁室除秽,使妖魔鬼怪不敢作祟;香烟袅袅上升,可将信徒们的心愿传达给神明,成为人神间沟通的桥梁;而香味,最为神明所喜爱,只有香飘四溢的地方,神明才会“闻香”而至,降福人间。因此,在中国民间的祭神典礼中,可无酒无肉,无香则万万不可。

台湾民间,“香火”被视为“家族兴旺”、“薪火相传”的象征。许多人家的神案上,一炉香火日夜燃点,经年不灭。兄弟分家,要将香火或香灰转移到分居的地方,另立祖宗牌位祭拜先人,此俗叫做“分香”。同样,庙宇中的神明移供它处,或主庙的神明要引到分庙去拜,也要由香火传递,俗称“割香”。由于大甲妈祖是由北港“割香”出去的,而北港妈祖又是由福建湄州“割香”出去的,故台湾有“大甲妈祖回娘家”和北港妈祖回大陆“进香”探亲之俗,以示追本溯源,不忘故土。

早期台湾用香悉由大陆运进,清初移民剧增,敬神祭祖之风大炽,岛内制香业也应运而生,不断发展。如今,台湾民间的宗教信仰愈盛,香的用量日甚一日,因而这种古老的传统手工业不但没有衰落,反而生意愈来愈兴旺。

台湾香的种类按形状可分为线香、香环、香塔和香珠四种。其中线香是最普通也是用量最大的一种。依其用途的不同,线香又有“硬脚香”和“软脚香”两类。前者一般用于祭拜神明,后者用于祭祀祖先。线香的原料主要有竹枝(又称“香脚”)和香粉。主香剂是檀香,副香剂种类很多,上等香用沉香、晏息香,亦有加少量草根、香三奈、丁香、八角、白芷、当归、牡丹皮、桂心、大茴香、小茴香等粉末的,其中大多数是中药,所以制香者尽管经常弄得“灰头土脸”的,可是不但不会得职业病,相反对身体还有补益哩!

软脚香和硬脚香有不同的制法,软脚香的制法有“手搓法”和“机压法”两种。手搓法全凭人工双手搓动,把事先配妥的香料搓成线状;机压法则是用一种木制的容器以人力挤压,使线香从容器的导孔中导出,属于半自动的生产方式。制好的湿线香经阴干后包装,便可上市出售了。硬脚香的制作较为复杂,要经过用水浸香脚、沾粘粉“打底”,然后再三度浸水、三度上香料、三度“抡纸扇”①和户外曝晒等一气呵成的数道工序。每道工序的技巧要求都很高,手艺稍差,制出来的线香就有可能部分脱落而无法点燃。配制香粉最为考究,各家有各家的“祖传秘方”。线香依香料的贵贱而有上、中、下三品,其中以水沉香、乌沉香最为名贵,售价很高。

香环又叫“盘香”,顾名思义,这种香是顺着回旋形燃烧,可以延长燃烧时间,有“生生不灭、循环不息”之寓意。小的香环可点燃12个小时,大的能连续点燃一个星期乃至个把月。“香塔”为宝塔形,同样有大有小,能烧很长时间,含有“驱邪治病”的寓意。而“香珠”是制成颗粒状,用线串在一起,像是念珠,每串108颗,代表道教的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香珠并非用来点燃,它是供信徒们佩在手上,借以闻香驱邪的,有的信男善女甚至拿它当“圣药”来吃,等于吃补药。

在台湾,农历新年和中元节香火最为畅销,尤其是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会”)销量最多,可达全年半数。届时,全台各地,数不清的男女老幼,纷纷涌向庙宇,各擎馨香一炷,满怀虔诚之心,面对神明,求福祈愿,希望那袅袅升腾的缕缕青烟,快快上达神明,代为转达他们的心意。

(3) 糖艺

台湾盛产蔗糖,而糖一旦遇热很快会溶成液体,在常温下又会立即凝成固体。于是台湾民间艺人便根据蔗糖的这一特性,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画糖、吹糖和糖塔等各种糖食来,成为颇具台湾地方特色的手工“糖艺”。

“画糖”是由福建传入的民间玩意儿。过去在台湾,不论乡间城镇、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一群群的人围作一堆,津津有味地观看卖糖人的现场表演。这些卖糖人以白糖作原料,凭着一双巧手,可以做出张牙舞爪的龙、昂首跨步的鹤、活蹦乱跳的小狗、貌似学究的小羊、耍小聪明的猴子、卖弄歌喉的公鸡,还有且歌且舞的仙女、威风凛凛的武将……个个活灵活现,生动传神。它们既可玩赏,又可当作零食,不仅小孩子爱不释手,就连老人家看了也乐得合不拢嘴。

画糖的制作方法大致如下:砂糖倒进锅中加水溶化,放在炉火上熬煮到一定火候,这时就握起锅把,把滚热的糖浆按所需的图形慢慢倒在涂有沙拉油的铜板上,并随时修饰其轮廓。最后再用铲子和绘制工具绘制出图形,粘上竹签,不久便可硬化成精美夺目、栩栩如生的成品。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即事先制好各种图形的木模具,把糖浆涂在这些模具上,糖浆一冷却,一批成品就制出来了;或把糖浆倒在铜板上,再用木模具往上一印,即可印成所需要的图样。话说起来简单,但如果火候掌握不好,或绘制图形的技术不到家,制出来的画糖便成了“四不像”,没人喜欢。

“糖塔”则主要用在祭拜神明和祝寿、婚嫁活动中,有吉祥、甜蜜的寓意。糖塔样式很多,如龙糖塔、凤糖塔、鸳鸯糖塔、寿桃糖塔等等,大都用一种木材雕刻的精致模具以糖浆浇制而成,制出的糖塔为立体造型,大小不一,玲珑剔透、玉洁冰清,愈纯白愈属上乘。

可惜,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具有浓烈乡土气息的民间糖艺已近失传,如今,只有在鹿港一年一度的“民俗活动周”或不定期举办的“民俗上街大展”中,人们才有机会一睹糖艺师傅们的高超手艺了。

(4) 彩绣

中国妇女心灵手巧,民间历来崇尚“女红”,台湾亦然。早期台湾妇女的衣饰大多由妇女们手工缝制和彩绣,女孩自幼便耳濡目染,跟着大人们学艺,长大后个个都成了针线活的行家里手。许多妇女的彩绣技艺十分高超,闻名乡里,她们虽大都目不识丁,但所绣作品用色合理,线条流畅、自然,构图细腻,人物花鸟等栩栩如生,令人叫绝。

彩绣一般都有纸型花样可供模仿,有的还木刻印制成册,俗称“花簿”,其中有各种图样可供妇女们挑选。彩绣用的丝线五彩缤纷,十分艳丽,除了金、银色之外,红、蓝、紫、绿、粉红、白等都是常用的颜色。彩绣的主要技法有立体绣和平面绣两种,有时这两种绣法同时采用,立体彩绣是先将图案画在布上,然后用普通丝线及较粗的棉绳把一块块的棉花依图样所需固定在布上,再用彩线密密地缝绣在棉花上。绣好的成品起伏不平,颇有立体感。平面彩绣较为简单,直接用彩线刺绣在布上。

台湾彩绣用途很广,除妇女们的衣饰外,婚庆、新屋落成,特别是民间宗教活动都需要大量彩绣。图案、色彩的运用,依其使用的场合不同而有特定的规范。如结婚或新居落成的吉祥贺品,一般用横幅绣制的“八仙彩”,通常张挂在入口门顶上梁。台湾庙宇中众多神明们所穿的神衣,往往是极珍贵的彩绣。由于神明们的性格特征和在神的世界中地位不同,神衣的图案、颜色也不同。如关公多穿绿色为主的彩衣;而妈祖的彩衣则以橙色为主;玉皇大帝的龙袍自然是金黄色;而土地公的官服则是红色为主色。其他各种王爷分别穿红、黄、蓝、白、绿等五种主色的神衣。神衣上通常都绣有“双龙拜塔”、“双龙抢珠”等有龙的图案。神桌上覆盖的“桌裙”,多绣有麒麟、龙头的图样,道士们穿的衣服则一般绣有八卦图形。此外,神明出巡时,轿前打的“凉伞”也是上等的彩绣,伞上常绣“八仙过海”、“水淹金山寺”、“西游记”等中国历史上的传奇故事,绣工均十分精致、考究。

(5) 剪纸

剪纸俗称“窗花”,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每逢新春佳节到来之际,我国南北各地均普遍流行贴“窗花”的习俗。不少民间妇女剪“窗花”的手艺十分高超,她们一剪在手,可以随意剪出各种人物、山水、花卉、鸟兽等艺术价值极高的作品,用以美化居室,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和大陆相同,台湾的剪纸题材十分广泛,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的取材于中国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如“白蛇传奇”、“七夕乞巧”等;有的歌颂历史人物形象,如“屈原造像”等;有的宣扬民间优秀品德,如“慈母爱子”、“并蒂同心”、“四德垂范”等;更多的是表达人们向往幸福美满生活的心愿,如“喜上眉梢”、“福寿康宁”、“梅开五福”、“富贵花开”等等。

剪纸的方法也和大陆没什么两样,不外有以下三种:一是将纸先对折两次,然而再依中心角对折若干次,以剪刀随心中想好的方案,剪成各种对称的图案;二是将纸对折后先在纸上用笔打好图案草稿剪之,这种对称双图,大都是喜、寿之类的字样;三是先在纸背打好草稿,再按稿挖剪,这种方法主要是剪人物、花卉、鸟兽、山水一类比较复杂的作品。

台湾剪纸艺术家中,早期最享盛名的是龚云章老太太。她剪的“龙”、“马”活灵活现,鸟兽也极有特色,神态生动、栩栩如生。后起之秀则有孙步霏女士等。她们的作品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曾多次在国外举办展览,作品均被抢购一空,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①。

(6) 面塑

“面塑”是中国民间传统技艺中的又一奇葩,在台湾也同样十分流行。所谓“面塑”,是用面粉调以色彩,凭借双手捏成各种形状的虫、鱼、鸟、兽,但更多的是捏成人,所以“面塑”又称“捏面人”。由于原料大多用糯米粉,而糯米在我国北方叫“江米”,故而北方人又称“面人”为“江米人”。

昔日台湾每逢有节庆活动,在街头巷尾或寺庙前的广场,到处都可以看到“面塑”艺人。他们架起临时的台子,摆上装有五颜六色面团的小盒,仅凭一把竹签或剪刀、梳子,手拿散发出香甜气味的面团,时而拉拉,时而搓搓,东捏西挑,像变戏法似的,不出三五分种的功夫,一个神态逼真的“面人”便出来了。围观的孩子乐不可支,看上个把钟头也不肯走。台湾面塑作品和大陆各地大同小异:《三国演义》中的关公、张飞、赵子龙、孔明、吕布等;《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水浒》中的武松、鲁智深……;也有捏少数民族形象或西方摩登女郎的;更有捏龙腾、虎跃、狮舞、鹰飞的;还有各种静态的蔬菜瓜果等等,一个个色彩鲜艳,十分传神。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台湾面塑艺人有的已改用塑料代替面粉,颜料也有改进,塑造的题材也更为广泛,作品保存的时间也更长久。不过,这种塑料制作的“面塑”已不如传统方法制作的面塑那样古朴了。

台湾最负盛名的“面塑”艺人叫李金玉,原籍山东曹州,据说他15岁就拜师学艺,跟着师傅走南闯北,后来定居台湾,如今已年逾古稀,教了不少徒弟。他最擅长捏中国民间故事里的人物,其作品人物性格突出、生动传神,几可乱真①。

(7) 蝴蝶画

蝴蝶属于昆虫中的蝶类,台湾的生态环境十分适宜蝶类的繁衍,在全世界两万多种蝶类中,我国有1300多种,而台湾则是我国蝶类品种最多的省份,据统计有400多种,素有“蝴蝶王国”之称。其中木生蝶、清金小灰蝶、皇娥阴阳蝶、五翅姬淡青斑蝶、阔尾凤蝶等,都是世间罕见的品种。在这些蝴蝶中,最珍贵的是凤蝶,这种蝴蝶有一身华丽的“衣裳”,当它们展现出瑰丽的大花纹,悠闲地在空中飞翔时,颇有“王者”的风度。有一种青斑凤蝶,在许多国家已濒临绝种,被定为“天然纪念物”而严禁捕捉。但在我国台湾,这种凤蝶毫不稀罕,一年四季都可见它在晴日下悠然起舞,特别是在夏季,更是随处可见它的芳姿。兰屿岛上另有一种金凤蝶,粉翅像镀了黄金一般,在阳光下金光闪闪、灿烂夺目,与身上五彩斑斓的花纹相辉映。这种蝴蝶更是世上罕有之物。

台湾的蝴蝶不但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并有群居的习性。在中南部海拔1000米以下的一些山谷里,因无大风、有水源和生长着各种开花的植物,气温变化又不大,因而特别有利于蝶类的生长。在这些地方,一年到头都有大量的蝴蝶在翩翩起舞,与繁花茂草相衬,构成美丽的天然图画。人们称这样的山谷叫“蝴蝶谷”。在台湾已被发现的“蝴蝶谷”有十多处,其中最著名的是有“蝴蝶镇”美称的埔里。

埔里镇位于南投县。这里山明水秀,四季如春,又少台风,是全省蝴蝶繁殖的最佳场所。每年四月到八月是捕蝶季节,几乎全镇的男女老少都投入捕蝶工作,年捕蝶量达百万计,最高年产曾达1600万只。最多时当地设有几十家蝴蝶加工厂,专门制作蝴蝶标本和各种蝴蝶艺术品。

埔里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已经有了蝴蝶标本制作工场,所制珍贵蝴蝶标本销售国外,价值很高。后来,蝴蝶标本的制作技术日益普及和提高,标本厂愈开愈多,七八十年代时每年制作数百万盒蝴蝶标本外销,成为世界蝴蝶标本的主要供应地。

在各种蝴蝶艺术品中,最珍贵的是“蝴蝶画”。三四十年前,埔里人发明了利用蝴蝶的翅膀作画的工艺,即把蝴蝶的彩色粉翅剪下,整翅或剪割成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翅片”,小心地以胶水粘贴在纸板上,缀成美丽的图案,这就是最初的“蝴蝶画”。后来,有人尝试着把粉翅依颜色不同而剪割成片,甚至细小成“线”,再以胶粘的方式来“画”出山水图,效果颇佳。以后“画”的内容愈来愈多、愈来愈复杂,于是,“蝴蝶国画”、“蝴蝶水彩画”、“蝴蝶油画”等等纷纷问世。当埔里的“蝴蝶画”首次在世界博览会上展出时,观众简直看得目瞪口呆。他们无法相信那线条细腻而流畅,画面复杂而美丽的“水彩”、“油画”和“中国画”,竟然是以蝴蝶的翅膀做“颜料”的!

由于蝴蝶的翅膀极轻,剪成片、线、丝后更是轻到呼口气都会飞起来,因此制作一幅那怕很小的“蝴蝶画”都要付出非常艰辛的劳动。作“画”时,艺术家必须全神贯注、屏息凝神,动作极其小心,不然,一条线还没有“画”出来,“颜料”就已“飞”光了。故此,“蝴蝶画”的价格十分昂贵,通常一幅一尺乘二尺的“画”要卖数千甚至上万元新台币(数百美元)。有一幅著名的蝴蝶画《拿破仑骑马图》,标价达数十万元;另一幅由三名艺术家合作完成的仿古名画《百骏图》,价值高达16000美元。据说,80年代台湾全岛有两万多人从事蝴蝶业。除埔里镇,台北市也开设有一些蝴蝶加工厂。每年台湾出口的蝴蝶标本和蝴蝶艺术品,创汇高达一二千万美元①。

在“蝴蝶画”的基础上,台湾工艺家又发明出了“塑胶蝴蝶画”,即在塑料布上“作画”,“画”好后再“过胶”。这种方法被用来制作大量的“蝴蝶塑胶布”,通常是把整只蝴蝶粘贴在塑胶布上,覆上透明的塑胶薄膜,加以“热压”处理而成。这种塑胶布可以批量生产,用来作桌布,杯垫、灯罩、书签……,既美观,又实用,很受海内外市场的欢迎。难怪有人说:台湾的蝴蝶,生为台湾带来外汇(吸引国外大批游客前往观光),死亦为台湾带来外汇,这真是台湾独特的富饶资源①!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