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唐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唐卡

分类:【传统文化】

藏语音译。藏族绘画艺术。亦称“卷辐佛画”、“藏布画”。用彩缎装裱而成。流行于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藏传佛教寺庙中。内容多与藏传佛教有关,以佛像、佛教故事为主。种类、质地多种多样,大多绘制在布上或纸面上,也有刺绣、珍珠、缂丝和贴花等制作的织物唐卡。尺寸大小不一,多在1米左右。在寺院里,唐卡成为悬挂装饰,经堂悬挂最多。史画结合是唐卡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历史上的重大题材都可以在唐卡中得以描绘,从中可以看到藏族的历史风貌,亦为研究藏族历史,文化、宗教绘画、神话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明代《八思巴传》是唐卡中的珍品,近现代的《岭?格萨尔王》、《赛牦牛》等亦生动地展示了藏族的社会历史和生活习俗。绘画色彩艳丽逼真,对比强烈,是藏传佛教绘画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琳琅满目的唐卡作品,是一幅无比广阔的藏传佛教的风俗历史画卷,它展示了藏族民间艺人高超精妙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艺术构思,历来为藏族人民所喜爱,古老的艺术瑰宝具有着永久的魅力。

指流行于藏区的一种宗教卷轴画,通常绘于布帛与丝绢之上,是西藏地方绘画的主要形式之一。

唐卡幅面大小悬殊,大者可达数千平方米,小者幅不盈寸。一般尺寸长约75厘米、宽50厘米,多呈长方形条幅。早期大都是方形,后来以长方形条幅更为普遍。它作为一种宗教绘画,通常悬挂于寺院殿堂中,亦可卷起带于身边。故而流布之广超过了壁画、雕塑,进入日常生活之中。

唐卡根据所用的材料分成两大类:第一类称作“国唐”,用丝绢绸缎等材料以手工绣制、拼贴后缝合、编织或套版印刷等方式制作而成。寺院用于“晒佛”的大型“国唐”,又叫“国固”,其中最著名的是布达拉宫的无量寿佛“国固”,长约55.8米,宽46.8米,为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圆寂之后由第司桑结嘉措主持制作的。第二类称为“止唐”,指用颜料绘制在画布上的作品。“止唐”的种类主要依据绘画的背景(底色)的不同来区分。有金唐、赤唐、黑唐之分。版印止唐与版印国唐不同的是国唐印在丝绢面料上,而止唐印在棉质布料上。画幅表面通常还罩有一层锦锻面盖。

其艺术流派主要有噶赤、钦赤、勉赤3派。噶赤画派主要流行于康区一带;钦赤画派主要流行于后藏地区;勉赤画派主要流行于卫藏地区,尤其是拉萨一带,此派在17世纪以后达到鼎盛,影响较大。

其表现题材十分广泛,包括佛本尊像、祖师像、各种护法神像、画传、历史、民俗等各个方面。既是宗教画卷,又是历史及民俗画卷,可以说是了解西藏的百科全书。

唐卡贴花空行母像

即卷轴画。多绘制、刺绣在布帛、锦缎上,上下加轴可供悬挂。在西藏城乡,比较殷实的家庭普遍设经堂,是专供主人诵经拜佛的房间。经堂除供奉金铜佛像外,墙壁上要挂许多唐卡,所画内容为佛、观音、度母、空行母、活佛、高僧等。内容的选定与主人的信仰有关,如主人皈依的本尊教派,主人家有重大灾变或丧事等,要延请喇嘛作法事,经卜算后指定供奉某一特定神佛。由于需求量大,西藏专操此业的艺人特别多。画唐卡的造型依据是“造像经”,经典里规定了全部造型、比例、构图、色彩等造像标准,艺人作画时应严格遵奉规范,不可任意发挥。寺院与民间的绘画没有差别。西藏所有的教派几乎都有画派依附,现存的教派有萨迦派、宁玛派、噶举派、格鲁派和苯教,俗称红教、花教、白教、黄教、黑教。其中格鲁派即黄教最盛,相应的画派称“缅唐派”,流行最广,也最具代表性。噶举派即白教的画派称“嘎玛嘎雪”,在国内外也很盛行。现在苯教即黑教的影响较小,但其唐卡艺术很具特色。缅唐派主要盛行于前藏和后藏,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嘎玛嘎雪”派主要盛行于藏东的康区。黑教画师主要集中在藏东北的丁青、巴青两县。各大画派的祖师威望都很高,弟子云集,下面又设有许多分支,从业的方式有如内地的作坊,收入来源主要是施主迎请佛像时的布施。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2: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