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唐蕃会盟碑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唐蕃会盟碑

分类:【传统文化】

在拉萨大昭寺前。又称舅甥会盟碑,这是由于唐朝的文成和金城两位公主先后与吐蕃赞普缔结了姻好关系,当时吐蕃尊唐为舅,自称为甥。据史书记载,公元821年,吐蕃派使臣佗纳罗到长安请盟,唐即派大理卿刘元鼎为会盟专使入藏。于次年在拉萨设坛盟约,第三年落成该碑。碑高3.42米,四面刻字,其正面和左右两面的碑文同时刻有藏汉两种文字。现碑身略有风化,但所镌文字尚能辨认。碑文中说;“……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渝替……,务令百姓安泰,所思如一,成久远大善,再续旧亲之情,重申邻好之义……,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不相侵谋封镜……。”此外,碑文中还记述了唐蕃会盟的经过,立碑岁月以及会盟的官员名单。

亦称“甥舅和盟碑”、“长庆会盟碑”。唐朝时吐蕃为纪念唐蕃会盟而立的碑。唐长庆三年(823年),由吐蕃赞普墀祖德赞设立。在西藏拉萨大昭寺前,至今保存完好。碑身呈方柱形,上有石帽,高4.78米,宽0.95米,厚0.50米。四面皆有字,西面碑阳刻载会盟的誓文,为汉藏两种文字对照,左半横写藏文,右半竖写汉文。东面碑阴全是藏文,刻载自文成公主入蕃和亲以来的友好关系简史和此次会盟经过及其意义。南北两侧分别为唐、蕃参与会盟官员的名位,汉藏文对照。此碑是一千多年来汉藏两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团结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吐蕃文字、宗教、官制等的重要实物。

亦称“长庆会盟碑”、“甥舅和盟碑”。在西藏拉萨大昭寺前。唐长庆三年(吐蕃彝泰九年,823), 吐蕃赞普墀祖德赞(《新唐书》作“可黎可足”)为纪念唐蕃会盟而立。碑身呈方柱形, 上有石帽,高4.78米,宽0.95米,厚0.50米。四面皆有字, 西面碑阳为汉藏两体文字对照,左半藏文横书,右半汉文直书,刻载会盟全文。南、北两侧分别为唐蕃与盟官员的名位, 汉藏文对照。东面碑阴无汉字,全系藏文,刻载唐蕃友好关系简要历史和此次会盟经过及其意义。为千余年来藏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信实物证,亦是研究吐蕃官制、氏族、语文、宗教的重要文物。

亦称“长庆会盟碑”、“甥舅和盟碑”。藏语称之为“祖拉康多仁”(gtsug-lag-khang-mdun-gyi-rdo-rings),意为“大昭寺前之碑”。坐落在拉萨大昭寺门前公主柳下,立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长庆元年、二年(大蕃彝泰七至八年,821―822)吐蕃与唐朝互派专使先后盟于长安和逻娑,史称“长庆会盟”,亦称“甥舅会盟”。长庆三年(823),唐蕃双方又分别于长安和逻娑树碑纪念,将盟文刻石,以垂永久。该碑高4.78米,宽0.95米,厚0.50米,上有石帽覆盖,四面皆有字。正面碑文系藏汉两体对照的会盟盟文:左半藏文,横书,77列,字体为有头字,字迹苍古,吐蕃时期藏文特点至为明显;右半汉文,直书,6行,正楷字体,存464字。盟文中表达了唐蕃双方“再续慈亲之情,重申邻好之义”的共同愿望;重申:“今蕃汉二国所守见管本界,以东悉为大唐国境,已西尽是大蕃境土,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不相侵谋封境”。盟文中还规定了有关“通传”、“交马”、“捉生”等方面所遵循的原则。盟文中还指出:“今社稷叶同如一,为此大和,然甥舅相好之义,善谊每须通传。”碑的南北两侧分别为唐蕃双方参与此次会盟的官员名单位次,列有唐朝官吏18人,吐蕃官吏17人,均为汉藏两种文体对照。东面碑阴为藏文盟辞,共78行,其内容为叙述唐蕃友好关系的简要历史和此次会盟经过及其意义。该碑为研究吐蕃职官、氏族、语言及唐蕃关系史的重要文物,亦是千余年来藏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信实物证。

唐蕃会盟碑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4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