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土地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土地

分类:【传统文化】

即“土地神”,古代传说中管理乡社的小神,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神祗之一。土地神信仰起源于上古的社祭。中国古代文明系农业文明,人们对土地感情很深,因此远古便有对土地的祭祀、崇拜。《孝经纬》曰:“社者,土地之神。土地阔而不可尽祭,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诗经》中,亦有许多关于社祭的记载,如《小雅?甫田》:“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大雅?云汉》:“祈年孔夙,方社不莫。”社祭于先民很是件隆重的事情。作为地官之首的大司徒要亲自过问,《周礼?地官?大司徒》曰:“大司徒之职,……设其社稷之谴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宣木,遂以名其社与其野。”社祭活动的发展,产生了两个结果。一是出现了古代的社日。社日是农家的传统节日,分春社和秋社。分别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举行。社日主祭土地神,但后来祭神之风渐薄,而成为农家的集庆节日。故唐王驾有诗句云:“桑枯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另一结果是民间出现了称为“土地”的小神。社祭中的社神,是一种泛神,并无明显的人格化特点,而土地则是完全人格化了的神祗,传说中的土地是位戴乌帽,慈眉善目的白发老翁。古代乡村,几乎每村社都供有土地,常在大树底下,筑一小庙。人们对他没有敬畏之感,更多的是熟悉与亲切。

《易经》 上说:“地承天盖。”也就是说,天和地是一对生殖力,地是无所不容的 (八卦之二的“坤”,就相当于容器)。人们认为地是方的,而天则是圆的。

按照古代的宇宙观,世界就象一辆有着华盖的马车。车的华盖是圆的,象征着天。乘坐人的矩形车厢,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底板,则象征着地。此外,据说天的圆周形边缘与大地相接之处,有八根大柱支撑。这八根大柱依次分布在八个方向,形成了一个八边形。

“天地”一词的意思指“整个世界”。大地是方形的这么个宇宙观,扩展到地上的其它部分,如方形的田地,方形的房子、方形的树桩、方形的城墙围起来的城市等等。“方”的基本观念在语义学中也有表现,如方物 (一个地区的特产)、方伯 (一个省的统治者)、方言等。“土”是五行 (或者说是五种创造力) 之一。它处于中央、颜色为黄,数目为二,味道是甜,出产为白黍,家畜为牛。由于人的皮肤是赤裸的,因而在五兽中,属于“无鳞”类。

在占星学中,“地支”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与“天干”区别开来,“天干”以十进制排列,“地支”则是按十二进制排列。

天干地支两种象征体系的奇妙转化,强调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它们也由“天、地”这两种力组成 (引自马塞尔?格兰雷特的《中国思想》一书)。

古称社神。原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管理某一地面之神。《史记?封禅书》载:“自禹兴而修社祀,郊社所从来,尚(久远)矣”。即夏禹时土地崇拜就以“社祀”的形式出现了。西周时人们把土地神称为社神或社主,把祭土地神的地方称为社。《通俗编?鬼神》中有“今凡社神,俱呼土地”的说法。祭法多种多样,有时将祭品埋在地里,有时洒于地面或灌注于地。后来“冢土”为祭或规定出一个祭祀场所,时间一长,“冢土”和祭祀场所就成了土地神的象征。六朝以后,民间也有将当地各人死后祀为土地神的。我国旧时民间多设小龛、内塑白发黑衣老翁,伴以老妪,称土地公公,土地婆婆,年节祀之,以求年丰岁平。道教亦祀“土地神”,在其斋醮仪式中,有太社神、土翁神、土母神等名目。

电影故事片。东北电影制片厂1954年出品。编剧:梅白、水华、俞林、李冰、郭小川;导演:水华;摄影指导:吴蔚云;摄影:包杰;主要演员:里坡、裴然、王一之、李壬林、胡朋、刘春霖、高平、叶向云、张巨光。故事梗概: 1930年,共产党员谢友生在远离根据地的竹林乡搞起了土地改革。不久,地主谢子斋与其弟二阎王将谢友生活活烧死。全国解放后,友生之子谢成刚当了民兵队长,带领村民闹土改。农会主席谢友明包庇地主,破坏土改,被民兵抓了起来,成刚当选农会主席。谢子斋借机挑拨谢、石两姓间的宗族仇恨,陷害成刚,使乡长石大全落入圈套。二阎王暗害谢成刚的阴谋被谢老寿揭露,未能得逞。在上级党组织领导下,成刚团结贫苦村民斗倒了谢子斋、二阎王,大全也认识了自己的错误。竹林乡开展了土改运动。

壮族师公所奉的社王红脸短须,红袍彩裤黑靴。祭仪上请他临坛,保护村落人畜平安兴旺。在壮乡村屯,人们大都在村头大树(多为榕树,有的村屯为樟、枫等大树)下,用砖或石砌成靠椅式台子,三四尺高,竖一根直立的石柱为社公;有的还将石柱顶端加工为弧圆龟背状,柱前设祭坛。有的地方建三尺见方小庙,里面供两根直立的石柱,或粗略凿石二成年男女像;也有只供一根石柱的,也称“土主”、“地主”。此神像内蕴男性生殖器崇拜这一远古文化积淀。壮乡民间多在春、秋二社日祭之。

壮族师公所奉土地神红脸白须,红袍红裤,善良风趣。做斋打醮、酬神还愿时,请他通知诸神临坛,并清洁坛场,俗称“请客土地”。在壮乡村屯,普遍建三尺见方的小庙祀之,有的只塑土地公,有的兼塑土地婆,都是笑颜常开的老人形象。

土地神是人们普遍敬奉的神灵。旧时称之为“一村之长”,几乎每一个村子都有一所土地庙,庙较简陋,土石结构,高不过丈,中塑男女两尊坐像,泥外用彩绘,分别为土地爷爷和土地奶奶。庙多置村东头大路旁。“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摧毁,近几年又有所恢复,但更为简陋,甚至仅为石龛,两边植以松柏。

在祭祀天地时,一般以天为主,其祈祷内容多为岁岁平安,风调雨顺之类;祭祀土地,则主要在两种场合下进行:一是正月初三,是“出行日”,即在这天可以出门、做活,人民公社时期从这一天开始便从事耕作,全村人以生产队为单位,家家捎些祭品、纸香,队里买些鞭炮,到田野中找一块宽敞地,摆好供品,焚上香纸,点燃鞭炮,然后用镢刨地三下,边刨边说:“一刨金,二刨银,三刨刨出金宝盆。”以祈五谷丰登,生活富裕。二是在丧葬场合,旧时的“报庙”俗称“泼汤”,即送葬队伍经过土地庙时,在此举行哭送死者仪式:将翻花水(即河中水流遇石卵等障碍物时逆回反流之水,或将水缸之水舀起再倒入缸中时激回之水)放少许小米制成“迷魂汤”放入“浆水罐”内,由村中外姓一老者挑着罐,走在丧葬队伍之前,进入土地庙;后面跟进死者所有的女性晚辈。人们以为,死去的人在没有下葬之前,魂魄羁留在土地老爷手中,便用哭送纸钱的方式要求土地老爷对死者多加关照。在死者家人痛哭之时,泼汤之人一遍遍舀汤浇在祭台上,意思是让死者忘却人间之事。泼汤之后,土地爷放出魂灵,勾掉了死者阳世的一切,还要接着在土地庙举行“指路”仪式:由巫婆从土地庙中手捧死者魂灵给死者远房亲人,用衣襟兜着,送到扎好的纸马上面,然后由死者长子站在桌上,手持高粱秆,朝西给死者魂灵指出一条通往西天的大道。透过仪式,分明看到人们对生养于斯死归于斯的土地的眷恋和崇拜。故谚曰:“土地,土地,住在石头屋里,不看见笑的,光看见哭的。”在城区,土地神则附祀于城隍庙中,长袍乌帽,银须飘洒,慈祥可亲;旁边一老妇人则为土地奶奶。

民间还以土地爷为小神。鲁南民间传说,韩愈好色,“热媳妇”,一刻也离不开女人。韩湘子成仙以后,说出天宫之妙,令韩愈心动,于是就想去看看,并答应了湘子不想家的要求。但到了天宫,他便后悔没把媳妇带来。玉皇大帝非常生气,以为其凡心未退,不能名列仙班,一拂袍袖赶其下来。韩湘子追到南天门外,高喊让其进大庙当大神,但韩愈一看,几个大庙里都没有女人,只有一间小庙里有两个媳妇,他就挤巴着坐在了两个女人之间,当了土地爷。故谚曰:“土地庙小,盛不了多大香火。”而土地老爷,则只管人家死了人,吃点供品,喝点浆水。甚至有的则以土地爷为调侃对象。说土地爷为求人供品,救了一个将要从驴上跌下来的妇女,妇女以为是土地显灵,便备供品香火前来祭祀。到土地庙前,将毛驴拴在敞棚的柱子上。谁知她摆上供,烧上纸,刚放鞭炮,驴受惊吓,一下把柱子拽歪了,土地庙便弄坍了,供品香火砸了,土地爷泥巴头也砸歪了一边去了。小鬼便编了顺口溜,说:“命里无财强求财,求下财来惹祸灾,驴驹子拉倒土地庙,土地爷脖子碰了个歪!”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