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城子崖遗址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城子崖遗址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黄河下游新石器时代山东龙山文化重要遗址,是龙山文化最早发现地,位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以东武原河畔。1928年考古学家吴金鼎首先发现,1930、1931年由李济、梁思永等人发掘,并写有考古报告集《城子崖》一书。城子崖遗址是由中国考古学者自己发现的和第一次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揭示了一个与仰韶文化截然不同的另一种原始遗存――龙山文化,这一文化的发现,推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深入研究。该遗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龙山镇东北,俗称鸭鹅城。此处风景宜人,宋代苏东坡答李公择的《阳关词》有“济南春好雪初晴,行到龙山马足轻”的诗句。1928年春,考古学家吴金鼎首次发现了距今约四千多年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文化堆积厚约3米,面积约6万多平方米。1930年至1931年又先后进行了两次发掘,进一步了解到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命名为龙山文化。因其出土多有一种薄而有光泽的黑陶,故又称黑陶文化。还有大量石器、骨器、角器、蚌器。半月形石刀和长方形双孔石刀,是龙山文化的典型石器。陶器多三足、圆足,以黑亮磨光薄胎陶为主,纹饰有绳纹、篮纹、方格纹,器形规整,造型美观,质地坚硬,已采用轮制技术,代表性器物是蛋壳陶杯、陶翳、鸡头足鼎等。在龙山文化遗存上层,还有周至汉的文物,曾出土齐国残刀币和少量铜器,并发现城墙遗址。因其在同类文化遗存中最具代表性,考古学界将其他地区同类文化遗存亦系属于龙山文化,如陕西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 中国著名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山东龙山文化因与遗址毗邻的龙山镇得名。1928年发现。位于章丘县龙山镇(原属历城县)东北,西依小清河支流巨冶河,南距胶济铁路平陵城站0.5公里,东北距平陵古城3.5公里,旧济青公路东西穿过遗址。面积近2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3米左右。1930、1931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两次发掘,开探沟95条,揭露面积15600平方米。当时将整个堆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周、汉时期的遗存。下层是首次发现的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新石器文化遗存。陶器火候较高,胎质坚实,多采用轮制,器形规整,器壁均匀。多为光洁发亮的磨光黑陶和灰黑陶,也有灰陶,红陶和少量白陶。器表多素面。常见纹饰有弦纹、划纹、堆纹、镂孔和铆钉纹,有少量篮纹、方格纹和绳纹。主要器类有鼎、翳、杯、罐、盆、?、三足盘和各种器盖。流行三足器和圈足器,以粗颈冲天流袋足翳、三足盆、高柄豆、鸟首形足的鼎、肥袋足?、单耳和双耳黑陶杯最富代表性。尤以漆黑光亮、胎薄如蛋壳的黑陶高柄杯,工艺高超,为世人瞩目。因与已知的以红陶和彩陶为主要特征的仰韶文化截然不同,被称为黑陶文化。后正式命名为龙山文化。与陶器同出的还有石、骨、蚌器。石器都经精磨,形制规整。器形有斧、铲、锛、刀、凿、镰、钺、镞等。同出的动物骨骼有狗、猪、牛、马、羊、兔、獐、麋等。以猪、狗最多,马、牛次之。在这里首次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卜骨。以牛、鹿的肩胛骨修治而成,有的只钻不灼,有的钻灼兼施。遗址的上层有一两周时期的城址,东西390米,南北450米,墙基宽8米,有认为是谭国都城遗址。1934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发表了《城子崖――山东历城县龙山镇黑陶文化遗址》的发掘报告。城子崖遗址是由中国学者发现和发掘的第一处原始社会遗址,所发现的黑陶文化(龙山文化)是继红陶文化(仰韶文化)以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对中国新石器文化的研究和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