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夏尔巴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夏尔巴人

分类:【传统文化】

一译“谢尔巴人”、“舍尔巴人”。喜马拉雅山区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尼泊尔的索卢昆布县及中部山区。约7.5万人(1978年)。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源于中国西康木雅地区,为党项羌西羌属, 忽必烈南征时迁往后藏,后越过喜马拉雅山抵尼泊尔。内分卡迪夫(Khadev)和卡麦都(Khamedu)两等级, 下均分若干父系氏族。操夏尔巴语,与藏语相近,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信佛教,密教影响极深, 多属宁玛派(红教)。行等级内婚,氏族外婚; 兄弟共妻较普遍,但仅限两兄弟,超过时剃度出家或分居另娶,亦见两兄弟共两妻现象;流行抢婚, 即使双方同意, 也以此方式完婚; 婚礼极复杂,常常几年才完成;婚后不落夫家, 生子后从夫居。见面一手摘帽,一手做搔头状,伸舌躬身表示问候。老死火化。喇嘛拔下死者少许头发, 指示“升天”方向,家属高兴雀跃。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大麦、马铃薯等; 普遍饲养犏牛(用牦牛、黄牛杂交培育而成);冬初南迁, 春始北归。一些人从事与中国西藏地区的换货贸易; 不少人给登山队充任向导和后勤搬运。

亦译“谢尔巴人”或“舍尔巴人”。喜马拉雅山区民族之一。因属未定民族,故称夏尔巴人。主要分布于尼泊尔国的孔布、比贡、劳布吉、工巴雄、嘎里召、南岗里巴、东岗一带和我国西藏自治区樟木口岸、定结陈塘、定日绒辖边境等地,约10多万人,我国境内近2000人。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夏尔巴”一词古已有之,意即东方之人。所谓东方是指卫藏、安多、康巴三大藏区中的康巴地区。一说忽必烈南征时康巴地区的一支藏族人迁往后藏,清代前期又越过喜马拉雅山抵尼泊尔,形成今之夏尔巴人。在民主改革前,夏尔巴人社会内分卡迪夫和卡麦都两大等级,下又分若干父系氏族。操夏尔巴语,其70%以上的词汇与藏语相近或相同,语法亦同于藏文语法,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信仰藏传佛教,多属宁玛派和噶举派。行等级内婚,氏族外婚,夏尔巴人严格遵循同姓不通婚和兄弟不共妻的习俗。流行“抢婚”,男女双方同意和不同意,都以抢婚方式完婚。婚礼极复杂,常常几年才能完成。女性婚后不落夫家,待生子女后才从夫居。见面礼俗简单, 一手摘帽,一手做搔头状,同时躬身伸舌,以表问候。行火葬,在火葬前喇嘛做超荐法事。完毕,家属及村民同餐。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大麦、土豆、玉米、稻谷等;普遍饲养犏牛、黄牛、鸡、水牛、绵羊、牦牛等。好歌舞,亦进行“擦嘎”、“科比”的赌博。以玉米、大米、糌粑、土豆、面食为主食;饮酥油茶、玉米酒、青稞酒、酸奶、烧酒;善熟食,不吃生肉;最喜食用土豆、荨麻、鸡蛋、牛羊肉和一种类似蛤蟆的小动物;不食鱼、狗、小牛肉。民主改革前他们不杀牛,只吃他人所宰杀的牛肉。有的则只食用摔死、病死的牛肉,此俗与尼泊尔的牛崇拜有关。有人打猎,但也有不打猎不食野兽肉者。玉米是普通的主食,一可做“公则”,就是半干的玉米糊糊;一可做“巴鲁”,就是玉米酒。大米则做成大米饭。吃饭不用桌子,不用刀叉筷子,而是全家就地围着饭盆和菜锅抓餐。现在我国境内有不少夏尔巴人已逐渐使用碗筷。炒菜很讲究作料。常见的作料有小茴香、辣椒、洋葱、大蒜和咖喱粉等,尤以辣椒、小茴香为不可缺少的调味品,这些作料大都是用石臼捣碎,拌着菜或饭团吃。男子不留辫,着无袖“帕多”外衣和紧腿裤;喜配刀戴帽。妇女喜梳独辫,饰耳环、戒指。住土木结构的楼房,楼下为畜圈,楼上供人居住。过元旦和藏历年。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