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夏朝统治下的齐鲁文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夏朝统治下的齐鲁文化分类:【地域文化】 目前学术界虽然有人根据大汶口文化陶尊文字的发现,提出中国文明历史应当开始于五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代,史学界一般也都称“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但是,在具体叙述历史的时候,仍把夏朝作为中国阶级社会的开始。这是因为,夏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所谓“禹传子,家天下”。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大飞跃,大变革。从此,中国历史真正进入了文明时代,也即进入了阶级斗争的时代。夏朝在阶级搏斗中诞生,在阶级搏斗中发展,也在阶级搏斗中灭亡。这个阶级斗争,往往表现为民族斗争。因为,民族斗争,说到底是阶级斗争。夏王朝统治时期的齐鲁文化,就是在复杂激烈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中缓慢发展的。 (一)夏代齐鲁地区的民族关系
夏代齐鲁地区的民族关系主要是夏、夷关系。夏族、夏后氏,与东夷族原本都起源于齐鲁,甚至可以说是同源的。《史记?夏本纪》载:“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索隐按:“皇甫谧云:‘黄帝生于寿丘’(今山东曲阜东门北)。”索隐又引《汉书律历志》云:“颛顼五代而生鲧。”与司马迁说不同。但鲧为颛顼之后,则确定无疑。《吕氏春秋?古乐》:“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空桑即穷桑,地在齐鲁。鲧生于崇,“封于崇”(《连山易》),故《国语》称鲧为“崇伯”。崇,即崇山,高山也,当是泰山。鲧生于泰山一带,封于泰山一带,后因治水失败,被舜杀于羽山。《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羽山在沂州临沂县界”。鲧一生似乎都活动在齐鲁地区。禹当然生在齐鲁地区无疑。禹与东夷人关系密切。禹曾为尧、舜大臣,舜即东夷人。禹曾与皋陶共事,皋陶也是东夷人。就是夏朝建立之后,虽转入中原,但仍离不开齐鲁,《竹书记年》载,禹的儿子启即位于“夏邑”,地在今临沂北,即春秋时期的“启阳”或又称噼。启的儿子太康一度迁都于斟 (今山东潍坊市境);仲康的儿子帝相又迁都于斟灌(今山东寿光县境);少康复国后,又迁回夏邑。斟 、斟灌都是东夷方国,对夏王朝鼎力支持,说明齐鲁的夷、夏关系,起码有一部分是密切的。 (二)夷夏斗争与融合
斟 、斟灌与夏王朝的密切关系,仅是夷夏关系的一个部分,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或者说主要方面是斗争。其表现: 1. 益干启位,启杀之 夏朝是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建立起来的,而且这场斗争主要表现为民族斗争。首先是禹逐三苗,接着是夏启把大家推举的禹的接班人益给杀了,自己登上了王位。所以《竹书纪年》说“益干启位,启杀之。”《孟子》和《史记》说的婉转一些:“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夏本纪》)而实际,是启用武力夺取了君位,又用武力迫使诸侯而去朝拜他的,对那些不去朝拜他的诸侯,他就坚决用武力镇压。“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同上)命令六卿说:“用命,赏于祖;不用命,?于社,予则帑?女!”即听我命令的,赏于祖主之前;不听从命令,杀于社主之前。不仅?及自己,还要连累子女。强迫臣民去为自己卖命。 2.夷人反抗与太康失国 启即王位后,一扫原始时代的民主作风,也改变了其父“劳身焦思”,治洪水,造福人民,艰苦奋斗,率为民先的作风,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田猎无度,生活淫乐。诚如屈原《离骚》说的:“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和乎家巷。”就是说,由于夏启的腐败,使内外矛盾激化,夏启刚死,其五子便发生了争夺权力的内部斗争,把尚未完全巩固下来的政权动摇了。压而不服的东夷诸国见时机到来,便乘势起兵,在其首领后羿率领下,驱逐了太康,夺取了夏邑,夏朝几乎被推翻。太康迁都斟 ,又被逐走。 其弟仲康即位,迁都斟灌,不久也被逐走。 兄弟二人,流浪死于洛?一带。 3. 少康中兴与季抒东征 羿夺取了夏政权后,自恃善射,游猎无度,不修民事,委政于寒浞。寒浞是伯明氏的“谗子”,是个谄谀阴险的野心家。乘羿游猎在外,“行媚于内而施赂于外”,买通了羿的家奴们,“树之诈慝以取其国家”(《左传?襄公四年》),夺取了王位,霸占了羿的妻妾和家业,最后把羿杀死。 太康、仲康死后,仲康之子帝相即位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与寒浞对抗。寒浞在灭亡了斟灌、斟 之后,进攻帝丘,杀了帝相,灭了夏朝。 而帝相的妻子,此时怀孕,侥幸从墙洞逃出,生了少康。少康在有虞氏庇护下长大成人,立志复国。于是联络斟灌、斟 的残部和夏族贵族势力,如躲在有鬲氏(居今山东德州市)那里的靡等,终于灭了寒浞及其分封的儿子,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史称此事为“少康中兴”。这场斗争,你死我活,激烈程度可以想见。 少康复国后,夷夏斗争并未停止。《世本》和《竹书纪年》记载的“季抒作甲”和东征的事,说明少康死后,东夷人又起而反抗。少康的儿子即位后,不得不出兵东征。为了对付善射的东夷人,特做了防箭的“甲”。先攻灭了东夷的王寿(今潍坊市区西南),然后一直打到海边,迫使东夷许多方国部落承认夏王朝的共主地位,向夏王朝称臣、朝贡。当时被夏王朝统治的齐鲁方国很多,费氏(居今鱼台)、有辛氏(居今曹县)、豕韦氏、观氏(居今观城)、爽鸠氏(居今淄博市)、丹氏(居今临朐)、季且氏(居今昌乐)、杞氏(居今安丘)、有缗氏(居今金乡)等等。 季抒之后,夷夏数世相安。至十世之后,夏王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叛之。”至夏桀,因桀暴虐,“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夏本纪》),起而反夏。东夷的有缗氏等充当了反夏的急先锋。这时新兴的商族,乘机灭夏,建立了商朝。这就是商汤“吊民伐罪”的革命。 夏朝共14世,17王,500余年。在这500余年中,夏文化是统治文化。从地下出土文物看,夏文化在中原最盛,齐鲁地区古老的东夷史前文化落后了。从岳石文化大多分布在齐鲁东部看,夏文化把东夷文化挤到东部去了。至于夏礼如何,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论语?八佾》)就是说,对于夏礼,连孔子也找不到足征的资料。齐鲁地区出土夏代的东西也太少,很难看出齐鲁地区夏文化传播的面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