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假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假髻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人工制造加配于头上的发髻。流行于南北各地。亦称“假结”、“假头”、“大手髻”。即用别人剪下的头发加添在自己的发中梳成耸或蓬松的发髻,或将铁丝围成圈状,上加编以发,并插上步摇等首饰戴用头上。此饰始于汉代,为当时皇后专用,至魏晋南北朝时,定为命妇首饰。《文献通考》卷一一四:“魏制,贵人、夫人以下,助蚕,皆大手髻。”北齐时,其髻形又有飞、危、邪、偏侧等式样。《北齐书?幼主记》:“妇人皆剪剔以着假髻,而危邪之状如飞鸟,至于南面则髻心正西,始自宫内,被之四远。”后流行于民间,民国初年成年妇女尚有用此头饰者。 又称“假结”、“大手髻”。古代妇女发式。它的制法有三种:一种是用薄木制成髻式而上加缀珠宝或绘彩;一种是将铁丝制成圆圈,加编以发,或在上面加步摇,或加绢花等作装饰;一种是用剪下来的头发加在自己的发上,精心梳理,织成发髻。假髻始于汉代,汉制规定,皇后之服用假结,步摇簪珥。到魏晋南北朝时,假髻最盛。魏制规定:贵人、夫人以下,助蚕,皆大手髻。晋制规定:皇后谒庙,其服皂上皂下,亲蚕则青上缥下。首饰助假髻、步摇。自晋始,假髻在民间开始广泛流行,“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用发既多,不可恒戴,乃先于木及笼上装之,名曰假髻,或曰假头。至于贫家。不能自办,自号无头,就人借头,遂布天下。”(《晋书?五行志》)北齐时,假髻发展为飞、危、邪、偏侧等式。如《北齐书》中有假髻“危邪之状如飞鸟”之语。假髻历代流传,直至民国初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