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孔丘的教育理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孔丘的教育理论分类:【传统文化】 孔丘(前551―前479)年少时家“贫且贱”,年轻时曾作过会计、畜牧管理人等事,由于政治和经济上都没有地位,孔丘没有到官学里去读书。他“学无常师”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孔丘很快就成为鲁国的名人,人们仰慕他多才多艺与道德高尚。他在近30岁时不少人向他求教,孔丘便开始从事教育活动,创设了儒家私学,相传他的弟子有3000多人,其中72人在社会上颇有名望。孔丘一生专心于教育工作,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被后世尊为圣人,称作“孔子”。晚年,孔丘将全部精力致力于教育,想通过“人才”的培养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这一时期他还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除,使其作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孔丘大力提倡“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并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思想。在他看来,要想改变现实社会,达到“仁”的境地,首先要执行“礼”的规范。因此,在他办的教育中“礼”的教育是摆在首位的。他用“人能弘道”的积极精神来鼓励和要求统治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治理好国家,少谈神鬼的事。当时,天命神鬼在思想界颇有市场,孔丘能“不语怪、力、乱、神”,注重现实社会,是尤其可贵的。 在教育实践上,孔丘开创私学,打破了长期以来贵族垄断学校的局面,打出了“有教无类”的旗号,在他的学生中不仅有王公贵族子弟,也有平民后代,甚至有奴隶的儿子。在相当程度上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对于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虽然孔丘曾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为教育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他“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之说,承认有先天的愚智之分。 在谈到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时,孔丘认为培养具有“修己”、“安人”之道的士或君子就是教育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育的内容应该分为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两个部分。他所行事的“文、行、忠、信”四教,其中后三者都是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他所用的具体教材,是他自己整理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即后世所称的“六经”,包括了历史、文学、语言文字、典章文物、自然常识、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知识。 在教育理论上孔丘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提出的有关教育教学的概念和思想,为日后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以归纳为:学与思结合;虚心、笃实和好学的态度;启发思维;因材施教和温故知新等几个重要方面。孔丘提出的这些教育教学原则,都是以他的教育实践为基础的,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揭示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多方面问题。 对于教师,孔丘特别提到了身教重于言教的问题,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不仅自己做到“诲人不倦”,而且还教导学生子贡说:“教不倦,仁也”。表现了他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和高度负责精神。更可贵的是,当他看到青年一代的发展,认为“后生可畏”时,不是压制他们,而是积极地教导他们,鼓励他们“当仁不让于师”。他自己不仅注意不断深入刻苦地学习,温故知新,在晚年还一遍又一遍地攻读《易经》,以至“韦编三绝”,而且还注意向身边所有的人学习。他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的思想,使中国千百年来的文人学者都受到极大教益。 总之,孔丘不愧是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人物,是全世界著名的文化伟人。他的思想主要见诸其学生汇集的《论语》一书,在其他先秦诸子的著作中也有所体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