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代贴职制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宋代贴职制度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以他官带三馆秘阁职及诸殿阁学士、直学士、待制、修撰、直阁等职名,称贴职。亦作“帖职”。始于唐贞元间,时职事官兼三文馆职,称“帖职”。北宋继承唐、五代馆阁制度,并增设了观文、资政、端明殿等大学士或学士,龙图阁、天章阁、宝文阁等诸阁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阁,构成了多层次的职名。馆阁、殿阁为育才储英之地,宋人不但以在馆阁供职,亦以带职名在京师或在外地任事为荣。此种“带职以领在内省府寺监,在外藩方任使”的制度,即为宋代独有的贴职制度。 贴职制度经历了元丰改制前后及南宋几个阶段的变化。(1)北宋前期,继承、改造唐、五代殿阁学士之制,发展成为差遣与职名有稳定联系的贴职制度。如观文殿大学士为旧相之贴职,端明殿学士多以翰林学士兼之,三司副使罢,例得待制(景钓四年(1037)前)等。至神宗朝,限年带职,标志贴职制度已经确定。这一时期,凡三馆秘阁、殿学士及阁学(阁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阁),皆为职事官(差遣)与非职事官所带职名。但贴职轻易不授,非进士出身,“虽官至给谏,无带职者”(《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2)神宗元丰五年(1082)改官制,罢三馆秘阁,职名止存直龙图阁,为朝臣补外之带职,中央文官则罢带贴职。至哲宗朝,陆续恢复馆职和带职制度,其间虽有反复,终逐渐稳定为侍从官带待制以上职名,庶官带修撰、直阁职名的格局。徽宗政和六年(1116)九月,定庶官贴职为九等:集英殿修撰、右文殿修撰、秘阁修撰、直龙图阁、直徽猷阁、直显谟阁、直宝文阁、直天章阁、直秘阁。九等贴职与观文殿大学士以下至诸阁待制,都正式列入杂压。自元丰改制至政和定庶官贴职九等,是宋代贴职制度的发展时期。其时的贴职,有明确而严格的等级,有限年带职的规定,已由擢拔英俊、宣示荣宠的手段,向“有同于阶官”的例得之名器转变。(3)入南宋,随着敷文阁等六阁之增建,诸阁已扩增为十一个:龙图阁、天章阁、宝文阁、显谟阁、徽猷阁、敷文阁、焕章阁、华文阁、宝谟阁、宝章阁、显文阁,各置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阁,待制以上均为侍从官带职。庶官贴职为修撰、直阁,一依政和时所定格局。 职名均有官品。庶官贴职官品分别为:集英殿修撰,正六品;右文殿修撰、秘阁修撰,从六品;直龙图阁、直宝文阁,正七品;直显谟阁、直徽猷阁、直敷文阁、直焕章阁、直华文阁,从七品;直秘阁,正八品。庶官贴职以三修撰为高等,其中又以集英殿修撰居首,一转即为待制。诸直阁,以直龙图阁为高,一转即为秘阁修撰。侍从官贴职官品分别为:诸阁待制,从四品;诸阁直学士,从三品;诸阁学士、诸殿(观文、资政、保和、端明)学士及资政殿、保和殿大学士,正三品;观文殿大学士,从二品。 他官带职,随贴职等级的逐步形成与稳定而有相应的条格:(1)昭文馆、集贤殿大学士与监修国史,为现任宰相贴职。熙宁九年(1076)、元丰三年分别罢去。南宋绍兴三年(1133),监修国史复为宰相带职。(2)观文殿大学士、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学士,为宰相、执政解职后所带职名,以示恩宠。(3)端明殿学士,为侍从官带职之冠。北宋为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罢外兼职,元丰改制后,为执政因罪劾罢所带职;南宋时,签书枢密院事例得端明殿学士。(4)诸阁学士,北宋前期为翰林学士兼;元丰改制后,为六部尚书补外及翰林学士别差遣贴职;南宋时,为御史中丞、翰林学士、六部尚书补外之带职。(5)诸阁直学士,北宋时多由待制升任,元钓定制,为诸曹尚书补外之贴职;南宋多为六部侍郎、权尚书、御史中丞补外贴职,其班位升在枢密直学士之上。(6)枢密直学士,北宋前期为签书、同签书枢密院事贴职;元丰改制后,为户、礼、兵、刑、工部尚书补外之贴职,至元钓初,吏部尚书也包括在内。南宋绍兴十一年后罢。(7)诸阁待制,北宋前期,三司副使、知制诰任满即兼此职名(《文潞公文集》卷二九《奏除改旧制》);元丰改制,多为中书舍人、给事中补外贴职;哲宗、徽宗朝,为侍郎、权尚书之贴职;南宋时,为权六部侍郎补外贴职。以上职名,均为侍从官之贴职。庶官所带职名,自修撰至直秘阁,另有相应等差:(1)修撰(集贤殿修撰、史馆修撰、集英殿修撰、右文殿修撰、秘阁修撰)为庶官贴职之高等,位在待制之下,北宋前期为三司副使与左、右史(起居郎、起居舍人)之贴职,元钓之制定为六部权侍郎及未满岁之给谏贴职。北宋前期,史馆修撰多为知制诰所带职,又为起居郎、起居舍人换职。集英殿修撰,南宋时为六部权侍郎补外任监司、帅守或提举宫观之带职。右文殿修撰(由集贤殿修撰改)、秘阁修撰位次于集英殿修撰,南渡后均为起居郎、起居舍人及未满任之权侍郎、给事中、中书舍人补外之贴职。理宗朝后,卿监补外也带修撰。(2)直阁:龙图阁等十一阁直阁及直秘阁,均为文臣庶官补外任帅守(知州、知府带安抚使)、监司及知州、府、军、监之贴职,其中直秘阁为贴职之末等。 贴职制度与宋王朝几相始终,行用达300年之久,曾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其一,立职名以授文学高选,有助于大兴文教,扭转唐末五代以来武人跋扈的风气。其二,有利于朝廷甄别流品、储才育英,培养和破格擢用德才兼优者。虽然元丰以后贴职逐渐形同阶官,但仍是恩宠荣耀的标志,带职者享有种种优待,若不带职,其官即自为贬,故职名对官员仍有驱策激励作用。其三,差遣之外辅以贴职,有助于统治阶级协调内部关系,为朝廷灵活用人提供了更大的回旋余地。如仁宗朝直史馆、同修起居注宋祁当迁知制诰(差遣),因其兄宋庠在中书当政,避嫌而改授天章阁待制、同判礼院(差遣)。同判礼院不如知制诰清要,便通过将其贴职由直史馆升为待制的方式给予补偿。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