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上轿风俗拾趣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上轿风俗拾趣分类:【风俗文化】 迎亲队来了,花轿到了,一切的拖延,一切的延宕,新娘子最终还是要上轿了。 旧时汉族民间新娘上轿之前,有“搜桥”之俗。有些地方搜轿由新娘的兄弟担当,一手拿着点燃的红烛,一手拿着镜子,照遍轿内四周,俗谓这是驱逐藏在轿内的吊死鬼。浙江绍兴地方的搜轿更讲究些,专门请一男一女二位夫妻双全,儿孙绕膝的长者为“福星”、“禄星”执行搜轿。他们先用镜子借着烛光把轿内上下右左,前后都照一遍,然后用燃着芸香的老式熨斗在轿里熏一遍,用意也是驱逐可能潜入轿中的妖魔鬼怪。 “搜轿”完毕,新娘上轿大多流行抱上轿的风俗。此俗一则表示新娘不舍得离开娘家,二则俗谓若新娘步行上轿,要带走娘家土,从而将娘家财气带到夫家,败了娘家的风水。因而新娘上轿不是哥哥抱上轿就是舅爷抱上轿。据说这一风俗的形成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三国之时,诸葛亮为联吴抗曹,为刘备牵线娶孙权的妹妹孙姣为妻。正巧孙姣患了下身骚痒病,难于启口,又哭又闹,孙姣母亲以为宝贝女儿得了“思嫁病”即命孙权为妹找个婆家。经鲁肃撮合,孙权同意嫁妹给刘备,孙姣得知后,虽哭闹了一阵,但听人说过刘备是蛮有才气之人,心想嫁给他也不委屈,于是点头应允了。孙姣不仅才貌双全,能文善武,而且还是个有心计的姑娘,她担心自己将门虎女嫁给曾有过妻室的刘备为小怕有失面子,想通过嫁妆来压众而不使人家小看了自己。心下琢磨许久,觉得金银珠宝,丫环使女再多也并不稀罕,而刘备至今尚无地盘,向哥哥要下荆州城作嫁妆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况且日后自己也就有了安身之处。孙姣提出陪嫁荆州一事后,遭到孙权的反对。可孙姣是主意已定非荆州陪嫁不嫁,还扬言要在后宫放一把火,要家中烧得一塌糊涂。继而又到母亲面前寻死觅活地哭闹,吴国太缠不过宝贝儿女便点头应允了。孙权得悉慌了神,即召集周瑜等人商议对策。周瑜深思之后说:“若不依,孙姣定会闹出事来,不过大家不必担忧,到时略施小计荆州即可完璧归赵。”说毕他又与孙权耳语了一阵,孙权连连点头称是。孙姣出嫁之日,孙权按计把嫁妆礼单和荆州地图、户口册当着前来迎亲的刘备交给了孙姣,快上轿时孙权一把拉住孙姣放声大哭:“小妹啊! 你自小哥抱你大,如今一别再不能疼你了,让哥抱你上轿吧。”孙权这一哭,使孙姣想起了兄妹情也伤心地哭起来了。孙权趁机抱起妹妹送上花轿,在孙姣忘情泣哭中,身上的嫁妆单不慎回到了孙权的手中。婚后发觉方知上了哥哥的当,没有了嫁妆单,荆州作陪嫁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事后孙权是矢口否认,最终以借荆州给刘备了结。而老百姓并不了解孙权抱妹上轿的阴谋之计,还当真以为是兄妹情深,难舍难分,都纷纷仿效孙权哥抱妹送上花轿,真所谓美名随风扬,好事人人学,越传越广,遂形成为风俗。 除此以外,民间新娘上轿还有许多趣俗。 浙江温州新娘上轿之俗别有奇趣,男方花轿一到,女家在门口烧火盆,放子炮和双花炮,吹奏鼓乐迎接。花轿迎入大门停放中堂,由一对童男童女陪伴着新娘吃完上轿饭,两位福禄双全、子孙满堂的利市婆婆各拿着米筛、红灯,搀扶着新娘姗姗走出送上花轿。同时喜婆将“鸳鸯瓦”送入轿中。“鸳鸯瓦”是两片瓦和一对泥碗用红绳捆好,扎上翠绿的松柏而成的,寓意新娘出嫁,头顶自己的瓦,脚踏自己的泥,表示娘家把风水泽分给女儿带去,此俗与别处生怕新娘带走娘家风水的习俗却截然相反。花轿一出门,娘家大门立即关上,意示拒绝女儿回头,叫她在夫家一心一意地过日子。 福建漳州是个花乡,当地姑娘出嫁流行“鲜花迎面”的风俗。新娘准备上轿了,姐妹们送来由12种鲜花扎成的大花束。新娘手持花束,鲜花遮住了半边脸,只露出两只水汪汪的眼睛,“人面桃花”交相辉映,妩媚娇态。这12种鲜花示意12个月,祝愿一年到头新人家庭和睦,月月美满。新娘上了花轿,准备起轿了,旧时客家人还要用酒和茶淋轿扛,轿夫一边把酒洒在轿扛上一边唱道: 茶香、酒香、子孙满堂, 夫荣子贵,五代同堂。 女方感谢轿夫的美言吉词,送上一个红包。轿抬出大门外俗规不能径直前往,要连绕三个圆圈,俗称“望娘弯”,意示新娘对娘家的再一次留恋。无独有偶,水上人家接新娘的船也是如此,新娘上了船,水手用篙子撑船使船在原方位转三圈,苏北一带俗称“转转不想家”,说转了三圈后新娘子转花了眼,认不得回家路,到了婆家后就能一心一意与丈夫共度日月。 台湾的婚俗,新娘离娘家时要藏一柄折扇在衣袖内。花轿行至数步,新娘将扇抛之地下,娘家人连忙拾回。寓意新娘此番嫁人誓不回头。同时希望婚后如意,祈求保佑不被夫家所弃。 常言道: “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意思是说女子出嫁后即是夫家的人了,如水泼出去一样是不可收回的。这实在是母亲对女儿的祝愿。旧时妇女地位低下,稍不留意得不到夫家婆婆或丈夫的欢心,便可以任何理由休你回家。这对旧时妇女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故汉族民间婚俗中多流行“泼轿”之俗,以祝女儿不要回头,婚后如意。 广东潮阳地方,新娘一上轿,父母端着一盆清水用手把水向着花轿泼洒,边泼边念: “钵水泼上轿,新娘变新样。”寄托着家人对新娘的祝福。潮洲话“轿”与“样”押韵。直到现在,当地姑娘踩着单车出嫁,母亲同样在她的单车上泼水,也同样念着这句祝福词。 浙江一带大多数地方都有泼轿之俗,轿子起程后,母亲随即拿一盆水朝着花轿去的方向泼出去。庆元一带的泼轿风俗最为特别,花轿放置中堂后,要在轿前地上设祭,祭祀轿神,然后特请一位泼轿人,在新娘子准备上轿前进行泼轿,手拿一只酒碗盛着酒,口含着酒喷洒在轿上,边喷边念着泼轿词。 山东也有许多地方至今仍有“泼轿”之俗。临朐一带是在新娘上轿后,由她的弟弟或妹妹送一碗水给她,俗谓“送汤”。而大多数地方都是花轿启程后,新娘的母亲或嫂子,端一瓢水,目光注视远去的花轿将水泼在门外,祝福新娘如泼出的水,再也不会回头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