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客家山歌技巧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客家山歌技巧分类:【地域文化】 客家山歌的艺术技巧,从结构、押韵、修词到语言,既有许多与其他民歌相同之处,又有许多不同之处,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一)客家山歌的章句结构 客家山歌结构的基本格式为七言四句体,近似竹枝词,被称之为“豆腐块”。它工整简炼,醒目好记,容易掌握,方便运用,因而千百年来,历经沧桑,也不曾被取代而淘汰,表现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但是,客家山歌并不是只有“豆腐块”一种形式,无论章法还是句式,它都不拘一格,还有多种形式。 客家山歌的章法,通常是以四句为一首,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内容较多,一首山歌不能完成的,则由若干首合成一篇,但每首仍为四句,成为一个段落。除四句体这一基本形式之外,还有:(1)二句体,如“三筒糯米蒸缸酒,食你唔醉面爱(要)红”(桥江山歌)、“竹篙落水背就低,爷 (父母)见到思量 ”(船工号子);(2)三句体,如“一更刈禾冷露打,二更倒谷上砻床,样(怎)得 郎转原乡”(竹马调);(3)五句体,除竹板歌为五句体外,也有五句山歌;(4)六句体,如《归幺娘》、《血盆歌》;(5)连句体,如《不知足歌》、《水路歌》等,长达十几句、几十句,打破“豆腐块”格式,不分段落,通篇连贯。 客家山歌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七言体。但也还有其他句式:(1)五言体,如“二月醮坟时,粜谷买猪 ,铜鼓叮 响,幌伞插坟池”;(2)加(减)字体,如: 六跌苦,正孤?, 夜脯没被盖蓑衣, 人人问 蓑衣样般盖, 就缩手缩脚变连鲤(穿山甲)。 这首山歌基本仍是七字句,第一句省去一个“来”或“呀”字,后两句分别加了“人人”、“ 就”,都无损于七言结构;(3)混言体,如畲族的《赏牛歌》就是五言七言交叉使用,丰顺一首“颠倒歌”更是二、四、五、七言都有;(4)自由体,如“唔知系郎住高山月出早,还系妹住山低月出迟”,叠板山歌也属於这一类。以上还不包括山歌衬词在内,而山歌在唱的时候通常是要加衬词的。 客家山歌的句式,就其音节来说,属于“四三”结构,如“阿妹泡茶――味道甘”,也有说是“二二三”(“阿妹――泡茶――味道甘”)或“二二二一”(“阿妹――泡茶――味道――甘”)的。有的句子可以这样细分,有的这样细分就语法不通了。所以说,基本的句式是“四三”结构,那些突破了七字的句式,也仍然保持着“四三”的基本结构。在句式结构规律中,最为重要的是句尾必须是单数词组,即“三”或“二一”结构,而不能像某些戏曲唱段那种“三四”(或“三二二)音节结构,这是关系到“山歌味”的问题,也是山歌曲调所要求的。 (二)客家山歌的音调韵律 客家山歌是口头文学,对音韵的要求不像格律诗那么严格。但它又是比较接近诗词的一种民歌,可见还是比较讲究音韵的。正因为如此,才唱来顺口,字字入耳。 客家山歌的押韵要求是:第一、二、四句的末尾为同韵平声字,第三句末尾为别韵仄声字,即“平平仄平”,一首一韵。这是押韵的一般要求,但也有特殊处理的:一是第一句若找不到恰切的平声押韵字,也可以用仄声字,甚至不押韵的,因而也有这么一说:“一三不论,二四分明”;二是第三句也偶有用同韵字的,但一定要仄声;三是不分段、首的长连山歌,从第五句开始,奇数句都用别韵仄声字,偶数句才押平韵;四是偶尔有两句换韵、一首多韵的;五是五句体的押韵要求是“平平仄平平”。此外,还有一种是将平仄要求倒置,专押仄韵的,即“仄仄仄仄”或“仄仄平仄”,叫“仄韵山歌”。如: 昨晡一夜唔曾睡,听到鸡啼狗又吠, 这头眠到那头转,唔得天光来见妹。 仄韵山歌在传统山歌中所见不多,很是新鲜别致。仄声哀远短促,擅于表现凌厉、尖刻、冷峻、?怆、风趣、诙谐等感情。 客家山歌除了讲究句尾的押韵之外,对整句的平仄调配和音韵搭配,也是比较讲究的。山歌手们都懂得,山歌一定要唱起来上口,让人一听就清楚,他们对那些唱起来拗口的、绕口令式的、粘粘糊糊的地方,总要斟酌用字,务求顺口。因此,好的传统山歌,总是平仄搭配、同韵相间,错落有致,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三)客家山歌的修词手法 客家山歌是非常讲究修词的。修词手法的运用,在构成客家山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质量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客家山歌的修词手法,上承十五国风,又经过长期传承,广为采撷,从诗歌最基本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到双关、歇后、反复、顶针、对偶、排比、铺陈、对照、夸张、比拟、烘托、故问、引用、借代、反语等各种修词方式,无所不用。而且,运用修词手法讲究一个“活”字,半是半非,亦此亦彼,赋予了自己的风格。现就客家山歌中最为常用、最有特色和最多佳句的直叙、起兴、比喻、双关、歇后、反复、顶针、对偶、排比、铺陈等几种修词手法分述如下: 直叙。客家山歌中不借助其他修词手段,直接铺陈其事的“赋体”山歌为数很多,精彩的也不少,例如: 瞎眼狗来死孤没(绝代),贼古唔吠吠亲哥; 同 (我)亲哥吠呀走,一杓沸水死过多! 起兴。有“以景引情”的,例如: 竹篙晒衫拉拉横,保佑 哥走唔成, 保佑月历?日子,保佑水路有船行。 有“借物发端”的,例如: 溪边石子生溜苔,思想阿妹唔得来; 七寸枕头眠三寸,留开四寸等妹来。 比喻。客家山歌运用“比喻”的手法很多,有:(1)“明喻”,例如: 妹子好比一盆花,唔曾 人端过家; 天晴 会 水荫,日辣 会脱衫遮。 歌词里有“本体”(妹子)、“喻体”(一盆花)和“比喻词”(好比),“比喻”的三要素齐备,是为“明喻”; (2)“隐喻”,即只有“本体”和“喻体”,隐去了“比喻词”,直接将“喻体”当做“本体”来说,例如: 桂花开放满园香,菊花开在桂花旁, 哥是桂花妹是菊,任人去讲也清香。 (3)“借喻”,即“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只有“喻体”,指桑说槐,例如: 隔远看到禾标枝,想你救饿?得时; 只见朗花唔入米,看你朗花到几时。 (4)用两个以上“喻体”比喻一个“本体”的“复喻”,例如: 哥系绿叶妹系花,哥系绫罗妹系纱, 哥系高山石崖水,妹系山中嫩细茶。 (5)从“本体”的反面设喻的“反喻”,例如: 利凿唔怕梨木杆,梨木?硬会凿穿; 妹子心肝唔系铁,讲得多来心会软。 歌中硬的铁就是从软的心肝的反面设喻; (6)还有“本体”反而超过“喻体”的“强喻”,例如: 上岗唔怕岗子长,路上遇了有情郎, 同郎行路胜坐轿,言语落肚甜过糖。 以上六种比喻,前三种是基本的;后三种同时又属于前三种中的一种。 双关。客家山歌运用“双关”之多,在中国民歌中是罕见的,不仅有大量的双关语山歌,甚至有“句句不离双关语”的。即使运用其他修词手法(如“歇后”),也往往兼有双关的作用。双关手法有“谐音双关”与“谐意双关”两种,例如: 八股落甑蒸斯文,洋毡遮卵盖一春(蛋), 碟子种葱园份线,檀香落炉暗中焚。 其中:“蒸(真)”、“春(村)”、“园(缘)”、“焚(晕)”为“谐音双关语”;“斯文”明指“八股”,暗指“人品”,是“谐意双关语”。 歇后。客家山歌运用“歇后语”,与平常说话不同。说话一般只说“歇后语”的前半部分即“假托语”,不说出后半部分即“目的语”。山歌则一般都同时说出来。有的是“假托语”与“目的语”一起构成一句山歌的,例如:“井里撑船难开篙”。有的是“假托语”与“目的语”各自构成一句山歌的,例如:“灯草拿来做门板,一出一入爱(要)关芯。”山歌中的歇后语,同时兼有其他修词作用,许多“假托语”同时是“比喻”,如“井里撑船”;而“目的语”通常又都是“双关语”,如“开篙(交)”、“关芯(心)”。 反复。就是重复,又叫重叠,是客家山歌的一个重要修词方式。“反复”的手法很多,有:(1)叠字重复,如: 同县同村同乡里,同出同入同赴圩, 同年同月同时日,同心同胆同到尾; (2)语气重复,如“白白嫩嫩 唔贪,乌乌赤赤 唔嫌”;(3)转接重复,如: 山歌爱(要)唱琴爱弹,人有两世在人间; 人有两世人间在,花有百日在高山。 (4)复喻重复,如: 禾苗细细谷?精,秤砣细细压千斤, 画眉细细?会唱,妹子细细?热人。 (5)排比重复,如: 唔食唔睡晕痴痴,唔眠唔坐呆企企, 唔讲唔笑只流泪,人人话 害相思。 (6)还有联珠式重复,如: 上了高山过横排,跌撇(了)扇子跌撇鞋; 跌撇鞋来还过得,跌撇扇子热死 。 顶针。把前一句后边的词语作为后一句开头的词语,勾连衔接,紧紧“顶”在一起,又叫“连锁”、“联珠”、“顶真”。例如: 新结(砌)塘头种苦瓜,苦瓜行藤打野花, 野花?靓?子结,同妹相好有共家。 也有一句中两个分句之间顶针的,如:“乌云遮月月唔明,雾里看花花唔真”。山歌的“尾驳尾”,从修词角度来说,也是一种顶针手法。 对偶。客家山歌的对偶句很多,但严格说来,没有工对,只有宽对,即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表达的意思相反或相关的一对句子。山歌对偶句的情形多种多样: (1)有两个句子意思相似、相关或相连的“正对”,例如: 哥系天上一条龙,妹系地下花一丛; 龙唔翻身唔落雨,雨唔淋花花唔红。 这是两个“正对”。前两句是平行关系的“平对”,后两句是依附关系的“流水对”。这两者都同属於“正对”。 (2)有两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反对”,例如: “有情千里来相会,?情对面?商量。” (3)有第三句与上下句都能配成对子的“连环对”,例如: 新打茶壶八面花,好壶唔装隔夜茶, 好马唔食回头草,蜜蜂唔采过时花。 (4)有前两句组成上联、后两句组成下联的“复句对”,例如: 敬神爱敬远方神,一番烧香一番灵; 连妹爱连远方妹,一番相见一番亲。 (5)上面这首山歌的一句和三句、二句和四句,又可以分别成为对偶句,可称之为“隔句对”。 (6)有类似律诗中的“排律”的,例如: 月子弯弯在半天,船子弯弯在河边; 哥爱搭船赶大水,妹爱连郎赶少年。 (7)甚至还有只是前面几个字或后面几个字成对偶的“半对半不对”,例如:“爱学鸯鸯成双对,莫学黄蜂乱采花”、“因为想哥想到狂,入间打米打到糠。” 排比。在客家山歌中,有用三句甚至四句结构相似、数字相同的句子来表达一个相同或相关意思的排比手法,例如: ?久唔见过唔同,眼线打来斜斜纵, 言语讲来气较足,脚步行来也较重。 这是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描述一件事物的“排比”,也有用几件不同的事物同一件事物做比的“排比”,例如: 你爱连 ??该,一爱海水戽干来, 二爱日头西边出,三爱月光跌下来。 铺陈。在客家山歌中,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来叙述事物的铺陈(又叫铺排)手法有多种:一是按数目的顺序铺陈,如《十望夫》、《十祝寿》、《十扫厅堂》、《三敬酒》等;二是按时间的顺序,如《五更叹》、《一日想你十二时》、《四季花开望郎来》、《十二月盼郎归》等;三是按方位的顺序,如按东南西北、上下左右方位,有的“送郎”歌按沿途地点唱,送了一程又一程。所有这些借以铺陈的数目、时刻、月令、方位等,主要是为了好记和上口,只有少数与歌唱内容有直接联系,有的则兼有“起兴”的作用。 (四)客家山歌的语言艺术 客家山歌的语言艺术,与章句结构、音调韵律、修辞手法等,同为客家山歌的艺术技巧,都是构成客家山歌艺术特色的诸要素。然而,语言艺术是最基本的要素,因为它是其它艺术技巧的载体。客家山歌的语言艺术,主要表现在方言化、口语化、生活化和形象化这四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方言化,其他“三化”都是建立在方言化的基础之上的。 方言化。客家山歌使用的语言是客家方言。离开客家方言,便没有客家山歌,或者说不成其为客家山歌。方言化不仅是一个对文字的读音问题,它至少包括语音、语汇、语法三个方面。首先是语音。使用的是客家方言,所谓押韵和上口,都是依照客家话来定的。其次是语汇。客家话的语汇,有许多也有别于普通话,如把“上午、中午、下午”叫做“上昼、当昼、下昼”,把“晚上”叫做“夜里”、“暗晡”、“暗晡夜”,把“刮风下雨”叫做“发(读拨)风落水”,以“食”代“吃”,以“只”代“个”,以“入”代“进”,以“话”代“说”,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客家话还有无数方言俚语,如“发瘴(发瘟)”、“孤没(绝代)”、“打帮(沾光)”、“目睡(打盹)”、“契哥(野老公)”、“拖格(抽屉)”、“撩刁(捉弄)”、“逻(探望)”、“ (藏匿)”、“腾(跟随)”、“ (好)”等等。 客家话有许多名词、代名词也与普通话大相径庭,如“ (我)”、“?(他)”、“ 兜(我们)”、“齐侪(大家)”、“薪臼(媳妇)”、“爷 (父母)”、“?婆(外婆)”、“家官家娘(公公婆婆)”、“大郎细郎(大伯小叔)”等等。再次是语法。客家话有着自己某些独特的语法结构和变化规律。有许多客家话是打破句子结构的一般规律的,如“食朝、食夜”(吃早餐、吃晚饭)、“话你知”(说给你知道或告诉你);有的客家话词汇是倒装的,如“接紧又讲番早子”句中的“接紧”就是“紧接”的倒置。有的名词后面都喜欢加接尾字,如“佛子”、“李的”、“鞋碉”等。有些接尾字还人格化,如“蚁公”、“ 公”、“虾公”、“沙公”、“碗公”、“篓公”、“笠?”、“杓?”、“刀?”、“索?”、“鹞婆”、“鲤姑”、“蛇哥”、“滑哥”、“猴哥”等等。客家话在使用形容词方面,也有自己的做法,如形容“香”,便依“香”的程度不同而有“系香”、“几香”、“紧香”、“十分香”、“死香”、“喷香”、“甲死佬香”、“孤没绝代香”等;也喜欢用叠字的方法使用形容词,如“鸟 ”、“白些些”、“嗅哄哄”、“香喷喷”、“郎郎当当”、“牙牙蛇蛇”、“糊糊涂涂”等。还有用疑问词表述明确意思的,如“睡尽几多地坟堂”,就不是疑问句,“几多”是“很多”、“多少”的意思。总之,客家山歌在语音、语汇、语法三个方面都不能有半点马虎,否则就会南腔北调,而不像客家山歌了。 口语化。山歌是口头文学,语言是口语化的,即非书面语化。例如:“对面个只(那个)系曼(谁)人,日头影眼看唔真,系伢(我的)心肝过来嬲,莫来假做两边人。”口语化是山歌区别于同是七言四句体的古诗、绝句、竹枝词的主要标志之一。山歌有了口语化,因而才更具通俗化、大众化,例如:“癫也狂来狂也颠,牙牙邪邪鬼呀般,满口有句正经话,曼人敢到你身边。”这样的山歌,男女老少都听得懂,都会喜欢它。 生活化。在客家山歌里,直叙也好,起兴也好,设喻也好,叙事也好,抒情也好,所讲的都是他们所熟悉的话、所熟知的事,都是来自日常生活,没有深奥的典故,没有简古的词汇,没有生僻的东西。因为是身边的事情,反觉得格外亲切;因为取材于日常生活,才更显出山歌的剪裁神工。 形象化。客家山歌总是用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具体事物来构成形象化的语言,很少空泛之词。叙事是形象化的: 亲哥得病妹着惊,手捡灯笼星夜行, 双手掀开绫罗帐,细声问哥病重轻。 言情是形象化的,如: 先日有双笑呵呵,今日?双打单坐, 好比鸡?寻鸡仔,暗头暗角叫(谐音“?”,哭也)得多。 说理也是形象化的: 戴了笠?莫擎遮(伞),连了一侪莫两侪; 一壶难装两样酒,一树难开两样花。 语言的形象化,大大提高了客家山歌的艺术价值。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