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家神与家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家神与家祭分类:【中国民俗】 汉族家庭都供奉有神龛,神位上有历代祖宗的名字。1949年前,客厅上方都设有“公阁”熏上面供奉着历代祖先之神主牌。神主牌大多用花梨木做成熏每位祖先一个灵牌。逢年过节要奉上酒、饭、肉和水果等祭品,同时烧香,焚纸钱,以祭祀祖先亡灵。较虔诚的人须行三叩九拜之礼,一般人则行鞠躬礼即可。宗祠是族内成员祭祀祖宗的地方,宗祠的规模和大小根据本族成员的经济能力而定。每逢清明节或祭祖日,各族内成员要到宗祠参加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祖先的悼念。有些地方的村民还在自己宅基地的一角建有土地庙。土地庙高不足1米,是宅主人祈福除祸的地方。平时禁忌动物和人用脚踩踏。 黎族一般不设祖先神位,也不建造家庙和宗祠。但靠近汉族地区的黎族由于受到汉族的影响,也有供奉家神、修造宗祠的习俗。苗族客厅左角上方处设有祖先神位,灶后墙上还设有灶神牌位。逢年过节或祖先祭日,则用水酒、五色饭、肉或粽子等祭品祭祀祖先。 家神,是家族中日常供奉的神灵。供奉的目的和为之所做的一切,就是希望家族在神灵的庇佑之下人丁兴旺、家大业大、生活富足,不受灾祸邪难侵扰。 旧时,天津民间供奉的家神主要包括本家族的祖先、南海观音、吕祖、五大家(狐黄白柳灰)、财神、灶神、张仙等。最有特点的是民间将南海观音、吕祖、财神、白老太太、胡三太爷等神灵的影像绘于一张纸上,托裱后悬挂,俗称“全神像”。民间对供奉家神的位置和相互间的次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一般富户人家都有自家的佛堂和祖先堂,有的在家庙中单独供奉,还有的人家将佛堂和祖先堂合二为一,即使房屋不宽敞的人家,也要利用堂屋供奉家神。一般是南海观音像放在中间,右边供全神像,左边供祖先灵牌或影像,若单独有祖先堂,则左边的位置空着。至于五大家的牌位则一定要供奉在院内的仙家楼中。对于家神的祭拜,各家有所不同,但不外乎包括每日3炷香叩拜祷告、每月(农历)初一、十五烧香上供、年节敬香祭祖等形式。如春节前夕,一般是腊月二十八晚上之前,各家主妇必须布置室内的桌帷椅套,挂字画影像,同时摆设神佛、祖先的供品、香烛。到了腊月三十晚上九十点钟时,家长要在香案上供上事先准备好的“增福财神”神马儿、“全神大纸”神马儿和值年灶王神马儿。这时,全家都须梳洗,换上新衣服,家长洗手后冠服向神佛、祖先上香叩拜,以下众人先男后女依次行礼,意即请家神回到家里和家人共同过团圆年。从此时起各处灯烛不熄,香火不断。至次日,即大年初一早晨五六点钟时,家家要把请回的全神送走,即将全神大纸连同黄纸钱一同焚烧,谓之“送大纸”。再如对五大家的祭奉则是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两日更换供品。对张仙的供奉则须每日更换香案上的湿白面球。 家祭,主要是指祭祀祖先的活动。这种活动,是沿袭封建家族信仰、祖先崇拜的一种形式。家祭的时间一般是在祖先的生日、祭日和年节时举行,其中以年节的祭祖最为隆重。家祭按地点概念划分可有3种表现形式,即家祭(在家中祭祀)、庙祭、墓祭。 家祭,是指在家中祖先堂或宅院附近从事的祭祀活动。如在祖先的生日、祭日、农历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十月初一送寒衣以及春节等节日来临时,各家均要为祖先上香上供,焚化纸钱,有钱人家还请僧、道人士来家诵经,为祖先超度祈福。 庙祭,是指在家庙中举行的祭祀活动。家庙在天津又称“家祠”、“祠堂”或“宗祠”,是旧时大家族为祭祀祖先而专门构置的建筑设施。旧时,天津城区和城外祠堂很多,如李公祠、丁公祠、金家祠堂等等。称某公祠者,“公”字往往是后人或时人敬称所加,实即某家祠。现市区内保存较完整的祠堂是位于南开区白堤路的李纯家祠,始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系江西省督军李纯为奠祖所建的家庙。占地约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坐北朝南,仿故宫布局。正门两侧雄踞石狮一对,面对正门有照壁,两侧有翁仲。正门向里先是一玉石牌坊。其后东西矗立有华表一对。前行有玉带河,跨河有玉石桥,石雕精细,气势庄重。往北,有三进院落,院周围皆有游廊环绕。院之间,有夹道通连。庭、堂、殿宇皆为古典式砖木结构。殿顶覆以彩色琉璃瓦,重檐斗拱,五脊六兽,顶板描金,方砖铺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1960年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在此建立了南开人民文化宫,并被批准为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祠堂多已废止、拆毁或已改为他用,但从现今遗存的地名来看,足可见旧时大家族修建祠堂风行之盛。 家庙一般是以供奉祖先神位为主,根据家谱所载,依次设列历代祖先牌位,主要是为在传统的重要节日祭祀祖先时所用。除供奉祖先神位之外,有的家庙还把本家所信奉的神灵(如关公)供奉在内,作为家族的守护神来对待。 家庙 家庙的修建及使用有其盛与衰的不同阶段或过程。普遍情况是家族中的某一代某一人荣显或是发达以后开始兴办这类事,对外则光宗耀祖、显耀门庭;对内则取“慎终追远”的孝行并借以在精神上求得祖先神灵的庇荫,对子孙后代,也隐含着一种“孝”的教育。 20世纪20―30年代时,由于土地价格昂贵,地皮紧张,民间出现了一种仿真的家庙建筑木模型,可根据自己宅院或房间的大小制作,内放祖先牌位,代替家庙的作用,其造型别致,雕工精美,宛如一件木雕艺术的珍品。 墓祭,是到祖先的陵墓或公墓进行的祭祀活动,俗称“上坟”,一般在清明节时举行。如有祖茔,则要培新土,人们在哀悼祖先的同时,伴有烧纸钱和上供、磕头或鞠躬等形式,至今沿袭,这是祭扫习俗的一种最简单的传承。 家祭的习俗在旧时还具有调和家族、宗族内部矛盾的功能。同一宗族贫富不同,所以,家祭又常常被剥削阶级利用为控制宗族的手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家族已逐渐被分化成若干个小家庭,庙祭的形式已不存在,家祭和墓祭则仍存留在人们的生活空间里,成为寄托哀思的主要方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