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崇善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崇善寺分类:【传统文化】 佛寺名。在山西太原市东南隅。创建于唐,初名白马寺。后曾更名延寿寺、宗善寺,明代改为崇善寺。明洪武十四年 (1381) 晋恭王朱?为其母高皇后荐福,扩建该寺,占地约14万平方米,殿宇楼阁,亭堂廊庑近千间,甚是宏伟。清同治三年 (1864) 寺毁于火,仅存大悲殿及东西配殿一隅,遂改院门为山门,自成格局。大悲殿面宽7间,进深4间,重檐歇山顶,覆以黄、绿色琉璃瓦。檐下斗拱宏大,前檐装有隔扇。殿内佛坛上供奉明塑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像,像高8. 5米,全身贴金,造型优美,技法娴熟。两侧是文殊、普贤二菩萨,也为明初所塑,比例适度,形象生动。寺内还收藏有宋、元、明版部分藏经及书法珍品,弥足珍贵。该寺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太原市东南部省博物馆背后,古称白马寺。清同治初年寺院失火,多数建筑已毁,现仅存大悲殿一院。大悲殿重檐歇山顶,前檐安有隔扇,背面装板门。殿内有天花板,檐下有斗拱承托屋檐。殿内神台上供千手观音及千钵文殊和普贤三尊巨像,殿宇及塑像均为明代遗物。寺内藏有宋、元、明版藏经,两册佛祖释迦牟尼应化事迹画册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上五彩画。山门前有明代洪武年间铸造的一对铁狮,明铸大铁钟两口是在钟楼内,也是寺中珍贵文物。 位于市东南上官巷内。创建年代无考,据山门“宗唐遗址”及寺内残碑,知唐时已有。原名白马寺。明洪武十六年(1383),朱元璋三子晋恭王朱?为纪念其母高皇后,就原寺旧址进行扩建,并更名崇善禅寺。时规模宏大,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殿堂、楼阁、亭台、廊庑近千间。清同治三年(1864)毁于大火。现仅存山门、大悲殿、钟楼和东西厢房。大悲楼为寺内主建筑,面阔7间,进深4间,重檐歇山顶,上覆黄绿蓝三彩琉璃瓦。外观古朴、瑰丽雄伟,为典型的明代建筑。殿内有明塑佛像三尊,高8.5米,千手千眼观音居中,左右分别为普贤和文殊。雕刻工细,比例适度,衣饰流畅,至今保存完好。殿两侧有经橱,存有宋、元、明版藏经,以及明代绘制的释迦牟尼应化事迹画册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上五彩画,色泽艳丽,如同新作。寺内钟楼有大铁钟一口,门前有铁狮一对,均为明代珍贵遗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